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点滴谈
作者: 吴世云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研究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进行系统性教学研究的一个方向性的重大课题。“授之以渔,不如授之发渔”、“教是为了不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怎样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会学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思维的方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的主导作用,贵在善于引导启迪,能使学生自奋其力。”学习方法指导的核心是思维方法的指导,而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激发、指导,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之达到最佳状态。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和深化知识,教师的引导启迪能为学生提供更为广泛的求知途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努力为学生巧妙设疑、质疑、创设问题情境,并适时给予指导、点拨、疏通、点化、释疑,给学生创造心理上的满足,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积极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认识上向高一级水平发展。比如联系上下文理解一些句子的意思,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如何通俗易懂地给学生讲解这一方法呢?这时,教师不能采用空洞的说教,而应该引导学生瞻前顾后,从字里行间去寻找答案,最后水到渠成理解句子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4课《我的战友邱少云》课后练习第3题要求“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读一读,体会‘我’的思想感情,想想为什么说邱少云是个伟大的战士?”要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我”当时的思想感情,就得先让学生理解当时情景,找出这些句子来反复朗读,让学生理解,虽然邱少云完全可以就地打滚把身上的火扑灭,但如果这样,就会带来严重而可怕的后果。因此,邱少云在烈火中被烧了“半个多钟头”,但仍然“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个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突出了邱少云的顽强意志,不怕牺牲自己,保证战斗胜利的高度觉悟。文中第8个自然段一连用了3个“为了”,既表现了邱少云这么做的原因,同时也铸就了邱少云烈火中纹丝不动的英雄壮举,其志其情可歌可泣。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学会吸取和反馈教学信息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应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的学习实践,使之掌握求知规律和方法,从而去探索新的知识,发现新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指导学生学习,学会吸取和反馈教学信息,首先还得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之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就会在大脑中形成兴奋中心,表现出高度的注意力和敏锐的感知力,就会迸发出惊人的学习热情。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机会,提供学生直接参与教学活动的良机。比如,每上完一个单元的课后,让学生来编本单元的测试题,后由老师组卷,发现一批好的试题。每单元检测后,让学生自己写单元小结,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评单元测试卷和互相批改作业等。实践证明,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吸取和反馈教学信息,就必须还给学生主体地位,不断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制造悬念和疑问,提供各种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积累知识和方法,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以思维训练为主线,指导学生学会自学
自学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一环节的作用,加大训练力度,指导学生学会自学。如在上课前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预习,学习课内的生字、新词,初步感知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表现形式等,并把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在教师上课时特别注意。由于课外时间比较充足,因而教师布置的课外自学内容可适当多些,且让学生学有所得。而课内时间比较有限,要想用大量时间在课内自学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必要再课内让学生学时,可重点引导自学重点词、句、段等关键部分,教师在课内自学中加以点拨,引导,并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扶放结合,抓住教材重点、难点、转折点和学生质疑之处加以疏导,使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指导教学中有节奏地进行。这样,课内外自学相结合,教师指导和学生自学相结合,课堂训练和学生自学相结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又使思维训练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使学习过程成为积极思维的过程,发挥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会质疑
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为长进。”有问题才能质疑,质疑才会有进步。无疑而质疑,这往往是教师教学的高明之处。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凡与教学有关的问题,都把它纳入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给予解决。针对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审时度势,相机诱导,临时设计出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回答,并不失时机地给予点拨,这样就能激起学生旺盛、持久的求知欲望,让他们自主地学习,做到学而有疑,疑而有思,思而有议,议有所得。
总之,研究学法指导,教会学生会学,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将发展学生能力的任务具体化。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学习方法的指导,把教会学生会学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愚学法于教学过程之中,突出以教师韦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训练为主线的原则,指导学生掌握独立地进行学习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学”的目的,真正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达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