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作者: 侯筱雅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教育的现代化体制在不断的进行改革与创新。作为一名中学数学老师要顺应时代潮流,做好定位,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有机的结合; 研究教材,突破教材的局限性,找到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找到教学的切入点,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教学方法 因材施教
数学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使数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加上部分老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课堂思想受到约束,不能让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兴趣就逐渐消失。
总结自己的数学教学管理经验,了解其他同事的数学教学模式,与资深教师探讨,思考数学老师该如何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 端正教学态度,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新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并且强调教学的“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这一理论,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老师的指导。
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进行有效的整理,分析其数学学习特点和数学需求,帮助学生找到适合其自身的学习方法,结合课标要求,在保证全体学生常规教学的基础上,因材施教,采取个性化教学方案设计。
- 了解学生情况,让学生兴趣和数学学习相结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产生于需要,学生如果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需要,就会对数学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把基本的数学知识教给学生,还要有效培养学习的数学学习兴趣,能使学生主动的学习数学,并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兴趣!但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兴趣引导过程中,要注意“度”的把握,不可因此失彼,丢失数学基本知识的培养和学习。
- 树立差异思想,让学生掌握技能、学会技巧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一种合理的存在。否则,博采众长、你追我赶的现象也就不会出现了。因此,教师要树立差异思想,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积极主动的将这种差异运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培养不同层面的人才。
教师也要允许学生在基本技能类型和发展水平方面出现差异,在集体授课中照顾个体差异,通过平行教学与同学合作,达到能者为师,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实现共赢。
四、关注个性特点,将统一教学和差异教学相结合
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我们,即使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它们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共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共性部分要采用统一的教学。但是,共性中不能包含所有的个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在把握整体的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同时,要善于采取不同的教学途径来兼顾各个学生的差异,使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全面发展。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有很多学生;对于家庭而言,他们只有这一个孩子。作为教师,我们的先天职责就是教会学生,教好学生。从学生的整体差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因材施教,充分发展他们特长,发挥他们优势,为他们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点亮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