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班主任高效管理工作探讨

作者: 莫景绍

摘要:在现阶段的教育模式中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往往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水平和管理效率在都能够深深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及未来发展。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初中班主任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应当逐渐加强,所以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充分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合理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不断加强学生和班级的管理。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初中班主任;高效管理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学行业也在不断进步,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创新。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弊端已经无法适用在新时代的教学中,因此教育部门对教育方式已经进行了多次改革,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也应当按照相应的教学理念进行良好改革。新课程改革主要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生往往处在青春期阶段,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初中班主任必须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对初中生要进行正确的引导。

一、对初中班主任的管理工作进行阐述

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内容较多,其中主要包括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的情况调查等等。在新课程的提出和执行中,对于班主任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初中生这个阶段普遍处在青春期,相应的心智也没有发育很成熟,此阶段极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可以说多方面原因使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时,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因此班主任如果想全面提升初中教学的质量,使学生的身心能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那么初中班主任应当充分从新课程的改革特点出发,对班级的管理模式进行不断的优化。良好的提升班级管理的水平,班主任在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同时,还应当不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极大程度实现初中教育教学中的最终目的。

二、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班主任高效管理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班主任管理理念较落后。现如今的初中班主任在管理工作实施时,普遍会出现管理理念比较落后的现象。多数初中班主任并没有完全摆脱应试教育模式所带来的影响,没有及时将班级管理理念进行更新,对于自身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定位也不够准确,从而使班级管理的工作方向出现了一定偏差。一些初中班主任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认识比较片面,并没有将班级管理工作和新课程改革要求充分联系在一起,因此比较缺乏科学的班级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进一步会导致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效率降低。

(2)班主任的管理方式比较单一化。现在多数的班主任仍然采用比较传统的班级管理工作,对于管理方式来说具有比较单一化的特点。班主任在开展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大多数教师都是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自身主观意愿进行管理工作,并没有合理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此种情况大大忽视了对学生心里变化的了解。

(3)初中班主任普遍的工作压力较大。对于初中班级管理来说,班级管理中的事物较多,因此每项工作都需要教师亲自处理。班主任自身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师面临的工作压力便会较大,如果初中班主任总是长期的处在高强度的压力状态时,在很大程度中便会出现相应的心理疾病,还会经常出现焦虑的现象。在较大的工作压力中,班主任严重时便会影响自身的身体健康,多数的初中班主任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失眠疾病。因此这种情况非常不利于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会严重影响初中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

三、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班主任高效管理工作的解决措施

(1)教师应当树立全心的管理理念。对于班级的管理理念来说,是不断随着教育教学发展形势不断产生变化的。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班主任应当不断树立全新的班级管理理念,应当高效提升自身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将班级的管理工作和新课程改革进行充分紧密的联系。对于自身和学生的特点进行重新的定位,高效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初中班主任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的加强对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学习,并从中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这样每一个初中班主任才能不断的成长,从而满足新时代需要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2)教师应当不断的采用多样化的管理手段。多样化的管理手段便能够充分的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因此初中班主任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良好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合理的采用分层式的管理方法,从中对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进行差异性的管理。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在给予表扬的同时,还应当不断的帮助学生树立长远的目标,使学生能够长期坚持下去。

(3)初中班主任应当及时的疏解自身的工作压力。初中班主任的身心健康状况充分与班级管理水平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为了能够确保班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班主任应当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班主任开展管理工作时,应当合理控制自身的情绪,切记不要将生活中的消极情绪带到日常工作中,这种方式能够有效避免消极情绪对班级管理工作造成的影响。教师在遇到烦心事时,可以通过合理运动、改善饮食等方式进行自身调节,从中不断的缓解工作压力。

参考文献:

[1]马为荣.新课程改革下初中班主任高效管理工作探讨[J].学周刊,2020(09):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