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怎样上好一堂初中生物课
作者: 李玉玺生物学是研究生物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生物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以将来服务于社会。我认为只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生物课教学,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前备课充分,提高教学效率
备课充分能让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有一个整体把握,从而能更好的控制课堂的突发情况,真正起到教学“引导者”的角色。同时,能更好的在教前区分出教学内容的简、易、重、难点,从而提高教学的实际效率。我们都知道,生物课程标准强调三个课程理念: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所以,教师在备课前必须达到“五熟悉”即,熟悉生物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参书及学生。做到“充分备课”和“备课充分”,使课堂教学生动、有效、出彩。
二、上课营造轻松愉快的生物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
轻松愉快的生物课堂氛围可以让学生对生物充满兴趣,在好奇快乐中学习知识。上课时教师要营造轻松愉快的生物课堂氛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应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极其多样的,主要有讲授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多媒体应用法等。所以作为一名生物教师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掌握的层次和教学内容,充分挖掘有利的教学方法,创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第二,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诱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学生对生物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是获取知识的开端。只有当生物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时,才能使他们在学习中集中注意力,积极主动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才能使他们觉得学习不是一件苦差事,在学习中表现出喜悦的心情和求知欲,课堂气氛才会良好。因此,生物教师必须依据教材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例如,上两栖类,带领学生到池塘捕捉青蛙、小蝌蚪,观察雌雄抱对、搜集青蛙的卵、孵化、培育。利用参与实践诱发学生兴趣和好奇。在“生物的遗传”的教学中,从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入手,在讲解食物链时,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成语导入,利用俗语、成语等诱发学生兴趣和好奇。第三,师生互动能激活课堂氛围。课堂气氛好坏,最重要一点是师生是否互动。要做好这一点,教师引导工作要到位,首先教师提出问题要从浅到深,其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最后要及时给予表扬。第四,生物教师要有课堂驾驭能力。课堂突发事件屡有发生,生物教师要对症下药。例如,学生无意或故意违反课堂纪律时,教师的幽默语言可让学生感到老师的温厚和善意,使学生在微笑的同时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这样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又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同时有利于课堂气氛的调控。
三、制定有梯度的当堂练习题,提高教学效率
有梯度的当堂练习题可以让优秀的学生“吃得饱”,让一般学生“吃得了”,真正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点、难点,当堂完成还减轻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在学生当堂完成作业时,教师及时地观察和了解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并予以提醒、指导和纠正。这一环节可以用多媒体出示习题来完成。
总之,在生物教学过程中,教师搞好本职工作,采取恰当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课堂情景,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思维、想象和探索,创造出师生互动、平等、和谐、轻松愉快的生物课堂气氛,从而上好一节初中生物课,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