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作者: 陈小霞解决问题是学生牢固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必要途径,也是检验知识、运用知识的基本形式,数学学习的好与坏集中表现在解题能力上。有效地培养数学解题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性、创造性,也可以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一、培养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先导。审题能力是小学数学学习中的一项重要能力,指学生通过对题目的观察,了解题目里的信息,理解各条件之间的关系,帮助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各种主观条件的总和。首先学生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比如:“大猴子摘了36个桃子,比小猴子多摘了7个桃子。小猴子摘了几个桃子?”这种题目。有学生就会列式36+7=43(个)。没有仔细审题,造成思维定式,看到多就去加。新课改越来越强调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大多题目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学生很难去寻找有效的数学信息。有个别题文字看起来较多,如红红和爸爸妈妈坐高铁从广州去贵州旅游,每张车票266元,回来还是坐同样票价的高铁,这次旅行买高铁票一共花了多少钱?做题时总有学生没有仔细看清楚题目。所以在平时教学中:一是要求学生养成在题目中做标注的习惯,可以圈一圈,划出重点,哪些词是重点字眼;二是提醒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观察各个信息与问题之间的联系;三是学会用图示题的习惯。数学学习讲究数形结合,如能把题目中的文字、符号转换成直观图形,对问题的理解自然更清晰。所以我们一定要先审好题,明确题目要求再选择合适的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正确率。
二、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应该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所以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要先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新课改后教材例题大都呈现都是一些图,然后让学生根据图中给的信息进行提问。课堂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搜集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特别是对于两步计算的解决问题,更需要学生根据前面两个的信息能提出问题,即找到中间问题。
三、营造说题氛围
新课标指出“在数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但往往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一部分学生在积极举手发言,大部分在坐着听,但很多都是没有参与进来,越到高年级越严重,解决问题能力越来越弱。如果老师能创造机会让全体学生都参与,那就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有一句话说得好,“想清楚才能说明白,说明白才能做实在。”所以老师可以从学生说题方面入手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理论告诉我们,思维与语言密不可分,通过说题来促进学生思考,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思维去解决问题。小学生具有从众心理,别人怎么做,其他人会跟着做。特别是后进生怕自己讲错不敢说,所以首先要营造说的氛围,我们可以用心整合教材,精心设计以学生说为主的教学,我们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设计好使学生肯说、敢说、爱说、强说的氛围,也可以先老师示范说,让成绩好的学生带动说,鼓励中下生动口说。应用题教学要重视说出思路,训练学生有根有据的分析、推理,通过口述解题思路,课堂上指导学生可以采取画图,动手操作等方式说出自己的想法,理清数量关系。老师对于每个学生的说题都进行评价,表扬说得好的同学,对于稍弱一些的进行指导;课堂上可以利用3分钟左右进行说题展示,调动学生的说题积极性。
总之,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首先要学会审题,找出关键词圈一圈,然后根据题目关键信息分析其数量关系,提出问题,最后能把解题过程完整的说出来,经过这一系列的活动,相信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锻炼,解决问题能力也会逐渐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