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作者: 颜廷兴心理教育要渗透进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是教育部的意见。在进行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的活动以及班主任开展的工作中,都必须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这些都是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重要方法。心理教育在数学学科中的渗透更是不能忽视的。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老师要关注对教学情境的设立,对材料内容的挖掘,对教学进行组织,掌握知识的背景,评价方式的恰当,全面的渗透心理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探索学习的兴趣,养成优秀的思考习惯、感受愉悦的学习体验和培养健康的个性品质。基于多种工作方式的尝试和多年的经验,分析和研究了心理教育对小学数学的渗透。
一、创设愉悦情境,激发学生对事物想象的兴趣
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材料有了兴趣就能够对他们产生刺激,兴趣就是学生在学习中的动力,让学生在面对学习时大脑是处于兴奋的状态,能够积极主动的去思考,进而能够在老师进行教学的时候主动参与到其中。因此,老师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的规律为依据,再将数学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创设有助于提升课堂中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喜欢数学、爱好数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生可以在情境教学中有各种言论,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实现自我教育,生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够相互影响,进而获取理想的学习心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养,进而让学生面对数学知识有愉悦的体验,实现教学的目标。
二、挖掘教学素材,鼓励学生勇于尝试
老师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要尽可能地挖掘教学材料中关于心理教育的内容并且利用起来,最大程度地将数学知识与心理教育进行结合,做到相互渗透,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帮助学生构建健康的心理。数学里有非常多的心理教育的素材,老师在挖掘素材的时候要知道,心理教育的渗透素材应当是数学教材中的,这样在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才能显得更加自然,如果老师能够恰当地对其进行处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突显教学亮点,诱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有良好的设计,提升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最好能够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特别是不能忽视实践对于教学的意义,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比较高,能够培养出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总结能力,并且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他们的智力,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可以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境。
比如,老师在进行“年月日”的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个有关平年和闰年的判断题,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对二月的天数进行观察,学生经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判断就会发现二月只有28天和29天,有的学生发现是隔三年就是29天,老师就接着问怎样判断这一年不是闰年,举个例子,用1990年推算一下。个别聪明的学生由老师进一步进行引导和帮助,推算出来1996年之前都不是闰年,这个时候老师再提出一个递进的问题,如果是1864年呢?让学生意识到用推算的方法应该很难进行,这时学生发现了隔四年就有一次是闰年,有了学生的这个自主发现,老师再接着让学生找规律计算一下,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计算出有29天的年份是能够被4整除的,规律就这样被计算出来,老师不用急着得出结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这个讨论中来,鼓励学生发言,老师创造一个活跃的课堂,学生才能各抒己见,面对学习时有足够的自信和愉快的心情,老师的教学任务也能够完成。
四、设计知识背景,增强学生探索知识历史的魅力
老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知识背景的教学。老师要让学生了解数学的意义以及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数学能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什么样的作用。只有对这些知识背景进行深入的了解,学生才能感悟到数学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经过对数学的背景知识进行渗透,让学生了解到以前人们的智慧,强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树立学生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的时候的自信,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建立一个高质量的课堂。介绍数学知识的背景不只是代表数学知识的来源和进程,还是生活的进步,而且这些进步都是有着数学知识的功劳,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的作用,数学知识对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探索欲。
五、注重评价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
布卢姆经过长年的心理教学研究发现,教师对学生的积极期待,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这就是著名的布卢姆效应。设置了比较个性化的作业,就要求老师在进行评价的时候,要人性化,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衡量标准,评价的方式方法要多种多样,进而帮助学生在个性化方面的发展。当学生有不同于其他的人解题思路的时候就需要老师及时给予表扬,当然学生也有做错的时候,这个时候,老师要做的不是批评,是鼓励学生再一次进行尝试,对学生有错误的地方进行标记,并让他们自己改正错误,正确的结果是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计算的。
科尔曼研究分析发现,教育成就落差,学生学业成绩分化,最主要原因是孩子“Low Self-Esteem”,即孩子对掌控自己命运自己未来缺乏信心,学习士气低,从而影响学习,成绩低。学生在进行学习的时候要有自我的反省和思考,这样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索欲。因此老师还要做的一个工作是,引导帮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的原因,再自己进行改正,能够让学生深化对这个问题的印象,让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养成内省和反思的习惯,树立对学习数学的自信,让他们拥有一个良好的数学学习的状态。
总地来说,新的课程改革要求就是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要渗透心理教育。老师不能只重视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关注数学教学中对心理教育的渗透,做到两者相互配合以及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