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给孩子贴“标签”

作者: 吴红兰

摘要:随着时代发展和孩子的个性发展,自由和独立的要求也更加强烈,由此我们需要更多地研究孩子的行为和心理需求,对经常用到的“捣蛋、调皮、不听话、笨死了”等等标签需要有一个新的认识,需要引起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多的思考。本文从标签对心理影响以及行为反应做一个粗浅的调查研究,或许从中我们能获得一点认知,或许对以后的教育工作有所启迪。

关键词:心理效应  标签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心理效应叫“贴标签效应”。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心理学认为,之所以会出现“标签效应”,主要是因为“标签”具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是“好”是“坏”,它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强烈的影响作用。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习惯性地给孩子贴上消极的标签,比如说“不听话的孩子”“胆小鬼”“差生”“捣蛋鬼”“笨蛋”等等,这种“习惯”是非常不好的,有些标签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在心理学书上有一个叫“自我实现预言”的危害说法,就是说如果你给孩子贴上反应慢的标签,他(她)便会开始认为自己就是反应慢。如果你觉得一个孩子淘气,他总会有机会向你显示出他有多淘气。说他不听话就会做一些让你觉得不是个乖孩子应该做的事情。当一个孩子意识到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认同感,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且这种评价出现的次数越多,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塑造固化作用越强,甚至会左右终生。正如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你对孩子怎样描述,他们就怎样以你描述的样子成长。你说他是个无赖,他就会慢慢变得像个无赖;你说他聪明,他就可能真的变得十分聪明。如果你不想你的孩子调皮,你可以称赞他的运动细胞,而不是说他太顽皮;如果你不想你的孩子腼腆,你可以鼓励他多说话。

我曾经所教的班级有一个孩子,遇到他喜欢的事情,就非常专注,那个毅力、专注精神非一般孩子所能比的,有毅力和专注做事是好事,但是另一方面,有时候这个特点会“坏事”。比方说,他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一件事情,那接下来该参加其他的活动时候他就不积极了,非常不配合,坚持做自己的事情。经常上数学课了还在玩科学学具,上语文课了还在做数学作业,经常被老师没收东西或者罚站。在家里也一样经常是看着自己喜欢的书或玩游戏忘记吃饭,忘记写作业,不按时睡觉,对爸爸妈妈的话充耳不闻,很是让人头疼。周围的人很自然地就贴上一个“不听话”或者“固执古怪”的标签。当时了解到这种情况时,我没有急着去说教他,而是通过观察和经常与他聊天,从中了解他的内心想法。为了改变他的“固执”,首先我要求周围人不许说他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或怪人,其次我想了一些办法,比如让他当老师的小助手,检查同学的课前准备,并做出记录,对他的工作及时给予表扬,让他感受到做好班级事情能得到快乐和友情;对他固执做的事情也在班上给予评价,鼓励和希望他在不影响其他事情的情况下做得更好。孩子的可塑性很强,经过这些教育,他慢慢就有了时间观念、有了规矩、有了集体的观念,也顺利地摘掉那些标签。

每个人都会有缺点和不足,孩子更不例外,当我们发现孩子的缺点,不能夸大和强化他的缺点,使他的缺点变成了标签,而应给孩子以尊重,给孩子鼓励与肯定,适时引导慢慢地淡化缺点,别让缺点成为孩子的心理负担,而且要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并把它放大,说给孩子听,渐渐地你会发现孩子的自信心与日俱增,变得阳光开朗。

中小学生尚处于学习模仿的阶段,也还处于人生懵懂的年龄,他们有着极大的可塑性。你想将他培养成怎样的人才,他就有可能成为怎样的人才。而当孩子的行为觉得不合你意时,不要习惯地把原因指向孩子,要做的是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律,尊重孩子的感受,倾听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找到原因,顺应孩子的特点而进行引导,这样一定会事半功倍。下面的一个真实故事或许能在教育孩子方面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两种教育,两个人生》:她在读初中时,作文极好而数学极差,几次考试都不及格。为了对得起父母和老师,她硬生生地把数学题死背下来,三次小考,数学都得了满分。数学老师认为她成绩的提高百分之百是因为作弊。她是个倔强而又敏感的女孩,并不懂得适度的忍耐更能保护自己,就直言不讳地对老师说:“作弊,对我来说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是老师,也不能这样侮辱我。”结果,被冒犯了的老师气急败坏,单独给她发了一张她根本没有学过的方程式试题,让她当场吃了鸭蛋,之后拿蘸了墨汁的毛笔,在她眼眶四周涂了两个大圆饼,然后让她转身给全班看,又让她去大楼的走廊上走一圈。

这一事件的结果是:其一,让她休学在家,自闭了七八年,严重时,连与家人同坐一桌吃饭的勇气都没有;其二,养成了她终生悲观、敏感、孤独的性格。尽管她一生走过48个国家,写了26部作品,用她的作品帮助很多人树立起豁达、坚强的人生信念,但她自己始终走不出心灵的阴影。

假如,换一个睿智而又有爱心的老师,事情完全可以有更好的处理方式,不信,我们看看与她境况相同的另一个女孩的经历。

这个女孩同她一样,读初中时,国文也出奇的好,曾在年级的国文阅读测验中得过第一名,但数学相当糟糕,面对数学课本,就像面对天书,数学老师教的东西,她没一样能懂。她戏称自己为天生的“数学盲”,并且断言这种盲永远无药可救。她跌跌撞撞地读到初三时,数学要补考才能参加毕业考。她知道事态的严重,却无法左右事态的发展,只好整晚不睡觉,把一本《几何》从头背到尾,以尽人事。第二天,上数学课时,老师讲到一半,忽然停下来,在黑板上写了4道题让全班演算。这没头没脑的4道题在下午补考之前出现在黑板上,又与正在教的内容毫无关系,再笨的学生也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于是,她忽然就成了全班最受怜爱的人,几位同学边笑边叹气把4道题的标准答案写出来教她背。她背会了3道,在下午的补考中得了75分,终于能够参加毕业考,终于毕了业。后来,初中最后的那堂数学课连同数学老师关切和怜爱的眼神,一并成了她生命中温馨美丽的记忆。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三毛,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席慕蓉,她俩都是众人敬佩的女作家。但为什么美丽倔强的三毛总让人绝望,而外表平常的席慕蓉却能让人舒心?我坚信这与她们年少时在数学课上得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三毛很不幸,她碰到的是一位看重成绩而忽视人格的、具有强烈的权威意识的数学老师。他为了维护自己那点可怜的尊严而滥用权力,给了完全没有防范能力的三毛在精神上以致命的一击,让她穷尽毕生精力都无法从那种伤害中复原。席慕蓉则非常幸运,她的数学老师并没有因为她在数学方面的不足而全盘否定她,于不动声色中放了她一马,让她有条件在更适合自己的领域里振翅高飞。在自己最不擅长的领域里,得到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怜爱与关怀,难怪她对生命充满眷恋,对人世充满信心。

时代在进步,对孩子的教育也需要进步,摒弃落后的教育方法,大力提倡开放包容和个性发展的学习氛围,让孩子择优发展,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