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用导学卡,改进小学几何图形教学的实践
作者: 俞旭芳摘要:空间观念作为《课程标准》内容的核心概念,是“图形与几何”学习的核心目标之一。由于图形是人类长期通过对客观物体的观察逐步地逐渐地抽象出来的,抽象的核心是把物体的外部形象,用线条描绘在二维的平面上,由于学生难以一次就完成这样的抽象,教师在教学中,就应不断地帮助学生用数学的眼睛来观察众多的实物,然后在思考中抽象出它图形的本质特征。本文主要从使用导学卡在课前导学,课中展学,课后深学等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关键词:导学卡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
一、研究背景
(1)图形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空间和图形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从教师的层面看:①)教师对教材内容缺乏整体把握。很多教师只对本册教材中的内容排编有所有了解,但对整个小学阶段的排编缺乏系统的学习,因此教学中或降低了教学要求,或拔高了要求,使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对这块知识的学习产生恐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②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与调控能力不足。因为教师不知道学生的起点能力是什么,已经掌握了多少相关的知识,所以在教学时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还有的教师教学形式比较枯燥,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上课参与不积极。③教师为学生学不好空间与图形知识找客观原因。如访谈中有的教师认为一部分学生这所以这块知识掌握得比较差,是因为学生的空间观念差,无论教师怎么教都学不会,也就顺学生自然了。
(2)“以学定教”给予图形教学的启示。新课改从“关注教”到“关注学”转变以来,国内许多学校就积极研究与探索学案导学。学案导学避免了 “满堂灌”、“填鸭式”的无效劳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小组合作探究的互动学习模式为训练主线,使学生在多层多边交往中自主学习,实现了“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二、什么是导学卡
导学卡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卡片。它只是一张卡,不是习题纸,也不是考试卷。它内容精炼,难度适中,得适合该年龄段的学生,且以大部分学生15分钟完成为宜。它不同于“导学案”,不同于普通的导学卡,更不同于前置性作业和常规预习。它是“以学定教,导教结合”的重要载体。学生以完成导学卡为驱动展开“先学”活动,对新知识有了初步发现、基本感受和浅层理解;教师通过学生完成的导学卡了解学情,使“后教”具有基础性和针对性。
三、运用导学卡,改进小学几何图形教学的实践
(1)学情分析:因为对图形的认识,学生不是一无所知。在生活中学生能接触到大量的有关图形的信息,但每个学生的认知程度又不一样,为此教师设计了这样一张导学卡,课前下发给学生回家完成:第二天,教师批阅、了解了学生的导学卡。
(2)教学实践调整:①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对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起着很重要的作业,教学目标不应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更要注重过程,数学基础知识的获得和基本技能的形成,都要依赖于特定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两者共同结合,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深刻体会到数学学科的整体内涵和思想。②教学引入。通过先学,学生已经对圆柱体有了一定的认识,并都带着先学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来到了课堂。教学导入部分就是让学生对已经学会的内容进行小组交流,交流通过自学学会的知识。
(3)问题综述与讨论:①以学习兴趣为起点,个体先学。心理学家认为:“需要是构成动机的重要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因此,教学之前,教师就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实际和最近发展区,围绕即将学习的新知识,设计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或开放性的导学卡,抓住学生急于想知道问题答案的心理,让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卡展开独立自学,把课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②以多种形式为平台,互学答疑。“人天生就有寻求真理,探索奥密和创造的欲望”。自学之后,学生难免会遇到一些疑点和难点,当学生无法独立解决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小组互学,组里展开探究,取长补短,互动交流,共同提高。学生的多数问题可以通过“兵教兵”解决,如果不能解决的,就作为问题向全班同学或老师提出,从而让小组讨论的过程融入学生学习活动之中,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和自我改变的机会。③以生成发展为起点,小结拓展。课末,教师采用“学生讲老师听”的方式,让学生站到自主的地位,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回顾教学,学习了哪能知识和技能,学到了哪些思想和方法。同时,教师积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有意识地留问题给学生,把问题的探索、发现和解决过程延续到课外和后继的学习之中,把探索和创造活动引向深入,形成良性问题循环链。
参考文献:
[1] 马 丽,图形在认识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立体图形)之我见,2012
[2] 圆柱的认识(对比教案)2011焦作中小学幼儿园(园长)教师远程培训
[3] 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