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化学实验的巧妙应用和趣味
作者: 景美娥化学课以有趣的实验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使课堂气氛活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探知欲、创造欲。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注重学生实验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但是,现在的教育使化学实验教学难以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实验教学成为教师讲、学生做、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学生缺乏主动探究的欲望和热情。那么,教师如何在教学中让化学实验巧妙应用并且具有趣味性呢?
一、合理安排学生的实验时间,有效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节省时间,很多教师会选择做演示实验,导致学生动手机会降低,实验技能得不到加强。因此,教师应该想方设法增加学生的实验时间,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开展兴趣小组和自行实验活动。课外活动时间充足,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爱好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实验,而达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
这些课外实验的顺利进行可以让有强烈求知欲且有不同需要的学生各得其所,生活实际、教学理论和实验相结合使他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动手动脑而获得知识,增强能力。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顺理成章进入课堂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课堂形式,并联系生活现象创设出合适有效的问题教学情境,强化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化学的影子,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实现课堂目标。譬如,向学生提出:为什么小苏打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而苏打是家用碱面的主要成分呢?问题提出之后,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与交流,然后让学生一起总结,其原因就在于小苏打碳酸氢钠与苏打碳酸钠的性质不同,最后再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的不同性质。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设计和做实验,不仅可以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认知程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可以提高整个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效果。
三、增加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探求欲望
教师应该精心组织和设计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在讲Fe3+检验时,就可以让学生自行揭秘江湖骗术血手印,用 FeCl3喷在黄色草纸上晾干,然后用手沾点水(水中兑了无色的 KSCN 溶液),按在草纸上会有血手印出现,原理是 Fe3+与 SCN- 发生结合反应生成血红色物质,血光之灾纯属无稽之谈,让学生学会分辨生活中的伪科学。例如,在讲 I2 的物理性质时,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做指纹鉴定实验,取一张干净、光滑的白纸条,用手指在纸条上用力摁几个指印,将芝麻粒大的一粒碘,放入试管中,再把白纸条悬于试管中(注意摁有手印的一面不要贴在管壁上),塞上橡胶塞。 把装有碘的试管在酒精灯火焰上方微热一下,待产生碘蒸汽后立即停止加热,发现纸条出现明显的个人黄色指纹印迹,进而让学生深入了解了碘单质易升华和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性质。用碘液检验学生从超市买来的香肠中的淀粉含量(碘单质遇淀粉变蓝)。再例如,讲到钠及其化合物知识点时,钠单质的性质引入新课可以表演小魔术“用水烧纸”实际上并不神秘,这无非是一种非常普通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一种现象。原来,表演者手中拿的那张白纸上事先已粘上一小块金属钠,因为金属钠是白色的,所以台下的观众是不易看见的,他将白纸折叠几次是为了将这块金属钠包在中间以防止在空气中被氧化。金属钠遇水后能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同时,这个反应放出大量的热,使纸的温度迅速升高,并马上达到着火点。这个反应还同时放出氢气,在氢气燃烧之时,纸也跟着燃烧了。不但金属钠有这种性质,金属钾等也都有这种化学性质。讲到过氧化钠的性质时引入新课可以表演小魔术“吹气生火”把少量某淡黄色粉末平铺在薄层脱脂棉上,用玻璃棒轻轻压拨,使淡黄色粉末进入脱脂棉中,再用镊子将带有过氧化钠的脱脂棉轻轻包好,放入蒸发皿中,用细长的玻璃管向脱脂棉缓缓吹起,会发现脱脂棉燃烧起来其实就是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氧气并放出大量的热,使棉花着火燃烧。这样的情景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能设计,但至少向着这一方向努力,在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可把实验中每一个微小的现象都看得清清楚楚,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生动有趣和联系生活实际的实验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几乎学生都会动手动脑去设法完成这些有趣的学习和实验,真正追求寓教于乐、寓教于新、寓教于创造。 任何事情实践过就容易理解得清楚,让实验和理论结合这就更有可能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探究力和想象力,并在乐趣中获得知识、巩固知识,也许课后学生还会有兴趣设计出更多的新内容、新项目,并去验证、去试验,大胆地去完成他们自己的想法,在实验中获得新知,从而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教学经验总结来阐述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巧妙应用和趣味,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