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味“非遗”里的春节民俗与美食
作者: 王瑞红2024年12月4日,我国申报的“春节”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说起春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周代,从周代至今已经历3000多年的时光。有史料记载,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布了《太初历》,《太初历》以建寅之月(夏历一月)为正月,由此夏历一月一日便为岁首之日。由于以一月一日为岁首,正月初一便是新年的第一天。这一天的前一天,便成为人们庆祝新年的除夕之夜,人们在除夕之夜辞旧迎新,全家人围炉夜话,吃一顿红红火火的团圆饭,以迎接新年的来临,欢庆活动从除夕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自此,除夕这个年俗,便成为中国人辞旧迎新的节日。这个习俗延续2000多年,经历了岁月的流逝,沧海桑田的变迁,至今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一天,漂泊在外的游子都会尽量赶回老家,与父母、亲人团聚,共庆春节。
春节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节日,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它都与美食分不开。在物质不太丰富的古代,春节是大人和孩子都能享受到日常享受不到的美食的节日。唐朝韦巨源的《食谱》中提到,长安城里有一家叫“张手美家”的老字号餐饮店,每个节令都有特供的节令美食,其中元日(即元旦)所供的便是“元阳脔”。“脔”就是肉的意思,这说明,在唐朝人的年夜饭中,肉是不可缺少的美食。
除了肉,在唐朝人的年夜饭中,还有一道名为“五辛盘”的蔬菜拼盘,这道拼盘用五种辛辣味蔬菜拼成,食之可驱疾防病,驱散人体内脏中的陈腐之气。吃过了辛辣的蔬菜拼盘,唐朝人会再来一道甜点“胶牙饧”,这道甜品用麦芽制成,吃起来黏齿,故而得此名。唐朝人认为过年的时候吃它可以使牙齿变得更坚固,白居易有诗云:“岁盏后推蓝尾酒,春盘先劝胶牙饧。”如今,在我国的北方,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民间祭灶时,会给灶王爷供上一种略为有点硬、受热后吃起来有点黏牙的“祭灶糖”,这种糖就是传承了1000多年的“胶牙饧”。意思是拿这种糖“贿赂”灶王爷,让灶王爷吃了这种糖,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人间的好话,不说人间的坏话。
唐朝人的年饭桌上,一般是少不了酒的,其中最常见的是屠苏酒和椒柏酒。屠苏酒是由大黄、白术、桂枝等药材混合入酒制成,椒柏酒是用柏叶浸酒而成。在寒冷的春节,喝这两种酒能驱寒祛湿、驱邪解毒。“梅花枝上春光露,椒盘杯里香风度”(元·贯云石《双调·新水令》)描述了古代正月初一用盘装满花椒,饮酒时取椒置酒中的场景,花椒之味可以辟疫疠、强身健体。
春节期间,唐朝人与现代人一样,也有走亲访友拜大年的习俗,亲友之间会相邀举杯畅饮。对此情景,唐临在《冥报记》中提到的:“长安市里风俗,每岁元日以后,递作饮食相邀,号为‘传座’”便是唐朝人春节相聚开怀畅饮的真实写照。按当时的饮酒习俗,酒过一巡,到最后一位称为“婪尾”,需要连饮3杯。
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人们的年夜饭也越来越丰盛。为了讨个彩头,餐桌上的鸡鸭鱼肉有了更为吉祥的寓意,鱼象征“年年有余”,寓意富贵与财富;鸡为“大吉大利”,寓意吉祥平安;黄豆芽则被称为“如意菜”,寓意吉祥如意;豆腐象征“都福”,寓意吉祥安康;芹菜象征“勤”,寓意勤劳致富。至于北方人过年吃饺子的习俗,则起源于明朝,有“更岁交子”的寓意;南方人过年吃的年糕,则寓意“年年高升”。
在春节娱乐方面,唐朝百姓在每年的除夕夜守岁的时候,会在院子里燃起火堆“庭燎”,用以烘托节日氛围。因为传说中“年兽”的缘故,人们会在除夕夜带上青面獠牙的面具进行舞乐表演,举行“驱傩”仪式,用以驱除疫鬼,保佑家人来年平安健康。除了民间,皇宫内也会举办“国傩”仪式,以祈求来年国泰民安。诗人沈佺期有一年在皇宫里过除夕,场面盛大,看到兴起的时候,歌咏道:“殿上灯人争烈火,宫中侲子乱驱妖。”由古至今,春节凝聚了中国人的情感寄托,创造了中华民族四海同春的吉庆祥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