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望道与《月牙》的创刊
作者: 刘朝文1935年11月,陈望道创办了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广西师范大学前身,以下简称“广西师专”)校报《月牙》,至1936年6月,共出版10期。《月牙》存世虽短,但因其进步的文艺宣传、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坚定的抗日斗争立场,为马列主义和民主思想在广西的传播、为培养革命力量,作出了重要贡献。《月牙》不仅是广西师专的进步校刊,更是该校的文艺阵地、思想阵地、革命阵地。
《月牙》的创刊背景
陈望道是我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语言学家、教育家。他是《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的第一任翻译者,然而较少引起关注的是,他还是一位编辑出版家。正如现代文学史家陈梦熊所言:“陈望道不仅是社会活动家,参与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工作,翻译了《共产党宣言》,他还是一位编辑家。”1935年,社会活动家、左联作家陈此生出任广西师专教务主任后,即向全国各地的知名学者遍致函件,邀请他们来校讲学或任教。此后,有不少文人、学者来校访问或任职,其中就有左翼作家陈望道、杨潮、夏征农等人,他们都有丰富的办刊经验。早在1919年,陈望道就曾资助和支持学生创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友会十日刊》,后来或自己主编杂志,或应报社之邀担任编辑。其学生夏征农等人也跟随陈望道获得不少办刊经验。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负责人杨潮在处理新闻报道、时事评论上更是游刃有余。
即便远离政治中心,广西师专“亦不是一潭静水”。一面是学校力图贯彻的民主风气,一面是当时广西当局对意识形态的干预,其中纠葛不少。当时国内政治和社会形势日趋严峻,来到广西师专担任文学科主任的陈望道始终没有改变他“宣扬真理、改革社会”的初心使命,到校不过两个月便着手办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开学典礼上作为新教师代表发表《怎样负起文化运动的责任》的演讲;二是以《桂林日报》为阵地推广白话文,发起了反对文言文的斗争。之后不久,学校里的进步师生和托派(托洛茨基主义理论流派)开展了一场有关中国社会性质的“史托之争”。此时,陈望道和陈此生都感到,无论如何都必须创办一个刊物,让广西师专的学生除了有口头的论辩之外,再添上些书面的号召。
陈望道把刊物命名为《月牙》,并为刊头题字和绘制封面图案,标识图案以简单的红色线条勾画成一弯眉月和几颗星星。据当时的学生回忆,这个标识的设计用意大概有三点:一是象征位于桂林城东的月牙山,借此彰显刊物的桂林特色;二是指月之初升,表示新开始;三是新月寓意镰刀,象征当时农村革命的深入,且弯弯的新月形似中国共产党党徽的一部分,寓意深远。经历了种种的曲折和准备,《月牙》于1935年11月16日正式创办,由夏征农任主编,杨潮、马哲民等教师担任编委,陶保桓、陈大文等学生为编辑成员,后因广西师专并入广西大学而停刊。
《月牙》为半月刊,16开铅印本,由桂林启文印务局发行。发行时间从1935年11月16日至1936年6月25日,7个多月共出版10期,每期3万字到4万字,合刊多至8万字,每期售价仅5分,合刊则售价1角。
《月牙》的办刊宗旨
广西师专出版《月牙》的目的是:“鉴于蒋介石的南京政府,不仅用尽野蛮残酷的手段,屠杀、压迫革命民众,他们自己却是赤裸裸地断送和拍卖中国革命民众的利益,钳制革命的言论,消灭革命的思想……我们想借这个刊物,做星星的野火,好去燃烧起那被压伏在反动统治下的民众的心里的革命烈焰,一齐起来,廓清一切黑暗的反动势力,创造一个光辉灿烂的世界,并推动中国文化,正式踏上一个新的阶段。”
《月牙》为广西师专的进步师生提供了文化思想宣传阵地。刊载的文章除探讨文学理论、译介外国作品外,还报道国内外的新闻,关注国内政治发展形势,同时也发表师生创作的戏剧、诗歌和小说等文艺作品。《月牙》第1期创刊号刊登了陈大文的《最近的中日关系》和马哲民的《为什么要研究社会科学》,第2期载入农康的《最近日本的危机》、夏征农(笔名一知)的《为什么要研究文学》、祝秀侠(笔名佛朗)的《戏剧的功能和任务》等文章。第3期、第4期出版新年(特大)号专刊,对1935年的国际政治、国内政治,中国的经济和农村以及中日问题都作了综合性的分析、叙述,如陶保桓的《一九三五年的中国农村》,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崩溃,灾荒与死亡,作了综合的叙述,揭露了国民党农村复兴运动的欺骗性。第5期载有杨潮(笔名羊枣)的《现阶段学生运动的检讨》,陈迩冬(笔名淙浇和中遥)的短篇小说《瘟牛》和剧评《屏风后》、修凡的《陶行知的教育主张》、芳水的《生活实感的必要》。第6期和第7期的合刊为抗日专号,第8期为反文言文专号,第9期和第10期的合刊为反法西斯专号。
《月牙》内容涉及时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文艺理论、创作等问题。主要内容划定为7类:一是国内外的时事评论;二是社会问题的调查和研究;三是教育问题的研究和批判;四是社会科学理论的探索和介绍;五是文艺理论和文艺作品介绍或批评;六是读者通讯;七是书报介绍和批判。《月牙》刊物的出版,使广西师专的声誉大增。《月牙》一问世便鲜明地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提倡通俗易懂的白话文,引导舆论风向,引导广大师生、民众明辨是非,进一步确定了反帝思想和立场,为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指明了方向。
中共优秀活动家、后来的著名政治军事评论家杨潮,曾在《月牙》第5期以“羊枣”为笔名发表了《现阶段学生运动的检讨》一文,指出当前爱国学生“是被外盗和内奸对于整个民族联合进攻迫至不能不爆发的全国人民统一的自卫战线的先锋队”,爱国运动“是全国人民一致的爱国情绪反映,是整个中华民族自卫战线统一的神圣战争的前哨战”。他说:“学生运动是整个运动发难的先锋,但这个先锋如果不但要保持它的地位,并且想进一步加强作用,必得在建立民众阵线的组织上取得主力为后盾,同时更须从这主力方面接受正确的领导。”这里所说的“主力”是指工农大众,“主力方面”指共产党。
1935年12月,中国共产党在瓦窑堡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决议指出,只有最广泛的反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层的与上层的),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毛泽东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由于国民党封锁共产党的消息,不同的抗战声音极不容易传到国民党统治区。这时,杨潮撰写了一篇题为《民族抗日统一战线》的文章,以“易卓”为笔名,在抗日专号(第6期和第7期的合刊)上发表。这是在他收到由上海转寄来的共产国际机关刊物《国际通讯》(英文版)之后写的。
《国际通讯》(英文版)有一期详细报道了1935年7至8月,在莫斯科举行的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的情况和中共代表团提出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杨潮的文章便是根据《国际通讯》(英文版)所载的资料所撰写,起到了传播共产国际声音的重要作用。文章提出每一个不愿做亡国奴的人一齐起来,共同团结,组成广大的抗日民族统一阵线的主张,并认为应召集全国国民国防大会,产生一个统一的国防政府;还提出了国防政府的政纲,其中包括“停止一切内战,集中全国兵力,实行开始收复失地,对日作战”“立即恢复人民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绝对自由,唯汉奸除外”“立即开始着手解决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工资、租税、土地等”。这和1936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所提纲领是一致的。抗日专号还有一篇署名伊凡的文章《发动群众的抗日斗争》,也宣传了中共对当时形势的分析以及中共的路线方针。
《月牙》的宣传成效
陈望道是语文改革的倡导者和践行者,除1934年9月在复旦大学创办《太白》杂志,普及科学,推行大众文化外,也在广西师专出版的《月牙》上坚决反对“文言复兴”。1935年10月,陈望道作为新教员代表在全校师生大会上作了一场题为《怎样负起文化运动的责任》的演讲,其中谈及语言现象中存在的封建思想,抨击日常生活中宣扬封建道德的现象。他提出:“我们应该怎样去反封建?就必须从像这类具体事务上去看去反,不要笼笼统统地观察,否则许多封建的东西,摆在我们的面前都不认识,还说什么反封建?”该篇演讲刊登于《月牙》第2期。
此后不久,陈望道组织师生以《桂林日报》为阵地展开了一场“文白之争”,并在校刊《月牙》第8期出版反文言专号,其中刊登的《关于语文问题评叶青》《关于林琴南和文言文》《把文言文送进坟墓里去》《现在为什么还要反对文言文》等,得到众多师生的响应和大力支持。
当时桂林中学的校刊《南熏》刊载了一篇该校教师用骈体文写的《南熏序》,陈望道看出此文不仅思想迂腐,文字问题也很突出,于是组织广西师专师生展开了一场反文言斗争。该文作者不顾文意,剽窃堆砌前人诗文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陈望道授意祝秀侠撰文尖锐指出:“先生之意,‘暮’春三月;先生之文,江南‘草’长;先生之句,‘杂’花生树;先生之词,群莺‘乱’飞。”尔后,他再次指导学生抓住“暮、草、杂、乱”4字分别撰文批驳,对方最后无力辩驳。这一场“文白之争”,大大提升了白话文在桂林的地位,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也推动了广西反封建斗争的进程。
1936年6月,《月牙》出版第9期和第10期的合刊,是反法西斯专号。这个专号达7万字,揭露了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以及中国法西斯(蓝衣社)的种种罪行。严炳枢(严沛)、陈大文将1936年2月《世界政治经济情报》所登载的、季米特洛夫在共产国际(第三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建立全世界反对德国法西斯的统一战线》报告的重要部分(报告全文由杨潮翻译出来,供进步同学传阅)翻译出来,分别题为《论法西斯的本质》(署名严小民译)、《反法西斯主义与劳动者的统一战线》(署名文民译)在《月牙》抗日专号上发表。
《月牙》抗日专号还发表了《法西斯蒂在中国》《最近日本法西斯运动》《法西斯的战争》《蓝衣社的前途》《民族运动与反法西斯》《蓝衣社的反法西斯》《请看法国人民阵线的战绩》《法西斯主义研究文献》《向广西文化界救国会进一言》等文章,以大量事实揭露中国法西斯(蓝衣社)是帝国主义的清道夫、刽子手。当时广西师专乡师班学生林采徽逐期将《月牙》寄给读初中的弟弟后,他弟弟受到《月牙》的影响,毕业后便义无反顾地奔赴延安参加革命。这也说明了《月牙》对先进文化思想的宣传对于启蒙运动和思想解放是极为重要的,对指引青年的人生方向很有帮助。
此外,《月牙》抗日专号还刊登了杨潮(笔名易卓)的《民族抗日统一战线》,介绍北平(北京旧称)、上海、广东、山东等地抗日运动的情形和具体活动,如《妇女们在反日战线中要干些什么》以及《民族抗战中的军事知识的准备》,探讨妇女在抗日斗争中的作用和具体行动,介绍必要的军事知识。这些文章在国民党统治区内是不能发表的,《月牙》令广西师专成为国统区唯一敢于公开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高校,广西师专在当时甚至被称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堡垒”。
面对艰难的办学环境和微妙的政治环境,陈望道和许多学者一样,虽在夹缝中求生存,也不忘利用创办刊物、发表著作和文章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提高他们的革命觉悟,引导他们关心国家命运,积极投身民主革命道路,为民族解放作出应有的贡献。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月牙》开展的先进文化思想宣传实践为此作了最好的注脚。今天的我们,除了要学习陈望道编辑出版刊物的经验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学习他追求真理、为国为民的伟大精神,这也是陈望道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