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统一之战(上)

作者: 龙卷

历代统一之战(上)0

绪言

纵观世界历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东西方曾出现过的几个文明、多少帝国,无不是循着这条路走到尽头而分崩离析,最终淹没在历史长河中,唯有中华文明总能“分久必合”,绵延五千多年从未中断,饱经风雨长盛不衰,甚至历经劫难浴火重生。创造这一世界历史奇迹的众多因素中,崇尚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安定的“大一统”思想,居功至伟,如定海神针,成为中国几千年政治思想的最大遗产、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核和灵魂。

大一统思想起源于三皇五帝时代。“三皇”之一的伏羲时期,已经有了天下时空统一和整体认识观念,有了天人合一、天下一体的思考方法。夏商西周时期,随着“中土”“中国”“天下”“海内”“华夏四夷”等观念的流行,大一统思想开始萌芽。从夏朝建立起,华夏民族就以“与四夷的统一和文化认同”为主要追求,并逐步融合为一个政治统一体,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有天下的交融格局。商朝和西周延续了夏朝奠定的统一格局,虽然进入东周之后逐渐陷入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但“一统”仍然是一种主流思潮,“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生活在东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战乱不断年代的孔子,一生追求的理想便是中国获得政治统一,他也成为大一统思想的首创者。孔子作《春秋》,在记载历代周王即位时总是冠以“王正月”。对此,《公羊传》解释称:“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这是“大一统”一词最早见于经史的记载,也明确了大一统的原始意义,即以周天子为核心,将社会有序地组织起来,使中国完成真正的政治统一。第一位系统阐释孔子大一统思想的西汉大儒董仲舒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战国时期,周王室沦为诸侯大国的附庸,失去了作为统一主体的政治基础和法统价值。在群雄争霸中饱受战争和动荡之苦的各国民众渴望停止纷争,实现天下太平与一统,思想家纷纷探讨政治统一、华夏一统的新路径。以儒家为代表的诸子学说系统提出了以仁政王道和恢复周礼为特征的大一统国家观,后经以商鞅、韩非、李斯为代表的法家和吕不韦整合诸子学说的创新改造,形成了以军事和霸道为途径、以君主集权为特征的新大一统理论,“天下—中国—大一统”成为一个天然一体的政治、文化、道德上的国家统一观念,这既是中国早期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成为周秦之际社会上下共同的政治诉求。

在大国争霸中,秦王嬴政将大一统理论创造性运用于军事和政治实践,“奋六世之余烈”,仅十余年就扫灭六合,首次实现天下一统,并创建了维护多民族中央集权的一整套大一统国家制度和运行体系。秦朝的建立,确立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大势和正道。尤其是“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为大一统打上了鲜明的标记,形成了基于统一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价值观,国家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此后的历代王朝,无不把统一作为政治成就的最高目标和国家兴盛的首要途径。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盛世,如西汉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明朝的“永宣之治”、清朝的“康乾盛世”,无一不是在政治统一的前提下实现的。

在大一统观的熏陶和浸染下,中华民族追求疆域领土统一、推崇中央政府权威、注重文化共识凝聚,反对国家四分五裂、地方各自为政、价值观虚无混乱。大一统思想,成为贯穿中国历代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主线,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纽带,并深深地渗入文化血脉中,成为中华民族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的基因积淀。一些时期尽管也曾出现过分裂局面,但统一始终是主流,任何一个号称“正统”的政权,无论华夷,最先必须完成的就是统一疆域的神圣使命。因此,不论分裂的时间有多长、分裂的局面有多严重,国家最终都会重新走向统一。历史一再证明,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长河中,只要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会强大昌盛,社会就会繁荣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

一、秦统一之战(公元前230—公元前221)

秦统一之战指秦王嬴政发动总攻,消灭韩、赵、魏、楚、燕、齐等六个诸侯国,建立大一统国家的战争。这是战国末期最后一场诸侯兼并战争,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国家统一战争。

(一)背景

秦国作为战国时期改革最为彻底的诸侯国,自商鞅变法起,逐步确立了比较科学、先进的国家治理体系,国内政治秩序稳定,政权交替过渡平稳,基本上没有出现如“山东六国”(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那样频繁上演的政变和内乱。历代秦王赓续自孝公以来的基本国策,选贤用能、励精图治,“人亡政不息”,官员勤勉任事、百姓坚韧尚武、将士舍生忘死,为统一创造了良好的内部环境。

至战国中期,战国七雄(齐国、楚国、燕国、韩国、赵国、魏国、秦国)通过大大小小的兼并战争,基本上将各自的周边小国吞并,形成了局部性的统一,大大扭转了自夏商周以来邦国林立的局面。秦灭六国之战前,“山东六国”经过秦国连年的军事打击和外交瓦解,自保犹嫌不足,再无力“合纵”西向。这些都为秦国加速统一进程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吕不韦、韩非、李斯等人顺应新兴地主阶级巩固政权、结束分裂局面、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需要,在继承诸子“天下”“一统”等观念基础上,吸收和融合百家之长,形成儒表法里、以道为根,更具操作性和现实性的新大一统理论,为秦国的统一提供了可行的理论依据。

郑国渠和都江堰两大水利工程,让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成为秦国重要的粮仓,更为大规模战争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经过

秦王嬴政即位后,六国实际上已降到秦郡县的地位,秦统一天下已是水到渠成。嬴政以其雄才大略和远见卓识,充分把握局势,在李斯、尉缭等人协助下,制定“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策略,并在“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远交近攻,各个击破”战略方针指导下,开始轰轰烈烈的统一战争。

攻韩之战韩国在七国中最小,所处地位却最重要,它扼秦由函谷关东进之要冲,秦欲统一天下,必先灭韩。经过此前多次打击,韩国土地日渐缩小,甚至向秦国表示愿为藩属。公元前231年,韩国南阳(河南太行山以南、黄河以北地区,中心在今河南沁阳)假(代理)守腾投降秦国。嬴政即以此为前进基地,于公元前230年命腾率秦军突然南渡黄河进攻韩国,一举攻克韩都新郑,俘韩王安,韩国灭亡。秦以其地置颍川郡。以卿大夫分晋独立的韩政权,建国后就一直在列强环伺的夹缝中求生存,但其在政治上抵制改革、排斥贤能,军事上始终无所建树,加之首鼠两端的邦交策略得罪了所有强国,最终在六国中最先被淘汰。

攻赵之战公元前229年,赵地饥荒,嬴政乘机令王翦长途跋涉进攻邯郸,与赵将李牧对阵,秦军屡攻不胜,形成相持。嬴政见伐赵屡为李牧所阻,无法取胜,遂用反间计。赵王迁听信谗言,临阵换将,并将李牧捕杀。王翦旋于公元前228年大破赵军,攻克邯郸,俘赵王迁。赵王迁嫡长兄公子嘉逃到代地(今河北蔚县)称王。公元前222年,王翦之子王贲灭代,俘公子嘉,赵国最终灭亡。秦以其地建邯郸、巨鹿等郡。赵国地处中原北部,方圆两千里。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革新政治,富国强兵,国势大振;北拒匈奴,西抗强秦,锻造出一支精锐之师,涌现出一大批名将,尤以廉颇、李牧最为著名,是战国后期实力仅次于秦的国家。然此后的君主多为无能之辈,对奸佞言听计从,长平之战损失45万精锐,一蹶不振,尤其是最后决战关头擅杀大将李牧,自毁长城,自取灭亡。

攻魏之战公元前225年,趁魏国40万主力集中在北方防御王翦的攻燕大军之际,嬴政派王贲率军绕过楚国城池,突然南下进袭魏国,包围大梁(今河南开封),并封锁黄河,阻挡其援军南下。大梁城坚,秦军强攻无效,遂引黄河、鸿沟之水灌城。3个月后,大梁城坏,魏王假出降,为王贲所杀,魏国灭亡。魏国北方主力被王翦歼灭。秦国以其地置东郡。魏处“天下之枢”,战略地位优越,又率先变法,且人才辈出,吴起创立的“魏武卒”更是横行天下,但由于处“四战之地”,频繁的攻伐大大削弱了魏国的实力,而顶级人才如吴起、孙膑、商鞅、张仪、尉缭等的流失,则造成直接反噬,将魏国从战国首霸打回原形,直至灭国。

历代统一之战(上)1

攻楚之战公元前225年,秦国攻灭魏国的同时,灭楚之战也正式开始。嬴政派李信、蒙恬率20万大军,乘楚国内讧,分兵两路进攻楚国,连破楚军。李信孤军深入,楚将项燕率主力尾随秦军,兼程急进三昼夜,乘秦军轻敌无备发起突袭,大败秦军于城父(今安徽亳州市谯城区)。幸得蒙恬掩护,李信带残兵才得以逃回秦境。嬴政认识到楚虽衰弱,毕竟地广人众,仍具相当实力,非轻易可灭,于是亲赴老将王翦家乡,请其统兵出征,并按其要求调军60万。公元前224年,王翦、蒙武率军再攻楚国。楚征调全国兵力,由项燕统领,准备在淮河北岸与秦军决战。王翦采取坚壁自守、避免决战、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楚军多次求战不得,斗志渐懈,项燕只好率军东撤。王翦抓住战机,挑选精兵追击,在蕲南(今安徽宿州南部)大败楚军,斩杀项燕。公元前223年,王翦、蒙武率领秦军继续向楚国纵深进攻,一举攻破楚都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楚王熊负刍,楚亡。秦以其地置九江、会稽等郡。楚国立国之初,筚路蓝缕,崛起南方,问鼎中原,至战国中期,先后吞并了周边四五十个诸侯国,天下半入楚,兵强马壮,是六雄中唯一能与秦国抗衡的大国。然而自从楚悼王死后,吴起被杀,变法夭折,贵族牢牢把持国政,制度僵化,内政腐败,君臣贪乐,民心涣散,国势江河日下,再无逆转。

攻燕之战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谋刺嬴政,嬴政遂派王翦率军大举攻燕,在易水之西大败燕、代联军。公元前226年,王翦率军一举攻破燕都蓟城(今北京),燕王姬喜及太子丹逃亡辽东。李信乘胜追击,再败太子丹。燕王杀太子丹求和,秦不允,但鉴于燕、赵残余势力已成囊中之物,为集中兵力对付魏、楚,遂暂停进攻。燕王逃到辽东后,秦军主力调往南线。灭楚、魏后,嬴政于公元前222年派王贲率军进攻辽东,俘姬喜,燕亡。秦沿用燕所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及辽东等郡。燕自周初被分封,立国后,一直远离华夏核心区,处戎狄之中,直到战国时期,和华夏诸国还隔着戎狄。燕国作为华夏北境的开辟者,将幽蓟之地纳入中华版图,功不可没,但僻居北方边缘,地广人稀,开发度很低。战国后期燕昭王即位后,曾迎来短暂的高光时刻,燕将乐毅曾差点灭亡齐国,但很快陷入内乱,又衰弱了下去。

攻齐之战秦在远交近攻方针下,采取一切非军事手段争取齐国中立。公元前221年,攻灭五国后,嬴政遂以齐国拒绝秦使访问为由,命王贲率兵避开齐军西部主力,从原燕国南部对齐国北境突然进攻,直趋齐都临淄。齐军措手不及,加之士气衰弱,迅速土崩瓦解,齐王田建不战而降,齐亡。秦在齐地置齐、琅邪等郡。早在公元前284年,燕齐之战开启。齐国经燕军进占后,元气大损,实力一直未恢复,没有力量参与各国与秦国的军事斗争;在秦国并灭五国时,齐国由于与秦国没有共同边界,一直未被攻击,独居一隅,置身度外,长期处于和平环境,朝野上下宴然,坐视各国灭亡,不备兵革,不修战备,毫无斗志,甚至讨好于秦,达到惊人的麻木程度,待秦军攻齐国时,虽拥有七十余座城邑,仍不堪一击。

嬴政用十年时间,全部灭亡“山东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随后又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使秦的疆域空前辽阔,“六合之内,皇帝之土;西涉流沙,南尽北户;东有东海,北过大夏;人迹所至,无不臣者”,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嬴政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完成统一大业,功垂后世。

(三)秦统一的历史意义以及为维护统一采取的措施

秦的统一,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来550年的大分裂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奠定了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和大一统王朝的统治基础,开创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一统的疆域,消除和避免了分裂割据的攻杀、小国寡民的蒙昧、以邻为壑的闭塞,以及因制度差异、交通阻隔等诸多因素所造成的障碍,促进了社会的交流融合和天下一家的认同,奠定了中华的核心版图和基本文化圈,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