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之雄:从学运组织者到一代经济建设者

作者: 吴锡刚

谢之雄(1923—2008),汉族,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人,1946年12月在广西大学求学期间参加革命,194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8月任柳北人民解放总队(以下简称“柳北总队”)副政委,为柳北地区解放事业作出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长期在广西经济部门工作;退居二线及离休后,仍乐于奉献,笔耕不辍,成果丰硕。

少年豪气挥臂起

谢之雄,1923年11月27日出生于广东省揭阳县榕城一个书香之家,按家族辈序起名谢德基,入校读书后使用现名,1947年9月到广西三江县(今三江侗族自治县),12月赴融县(辖今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从事革命活动,先后化名谢叔平、老李(又称“李哥”)。

谢之雄:从学运组织者到一代经济建设者0 谢之雄:从学运组织者到一代经济建设者1

谢之雄在宗族私塾、县立第二高小读完小学后,1936年秋,在二哥谢之俊的支持下,违背父亲安排他学做生意的意愿,考上揭阳县立第一中学(今揭阳第一中学)。1937年秋,为避日机轰炸,学校迁往35公里外的棉湖镇(今属揭西县),他休学回家一年后,转到私立真理中学续读。在两校进步教师周崧(周羽岳)、黄鸿图、许宜陶(归侨教育家,后历任广东省教育厅办公室主任、省教育学会副会长)等的影响下,谢之雄广泛阅读进步书刊,日益关注民族存亡和抗战前途等问题,深受全县如火如荼的抗日救亡运动氛围感染和吸引。1939年暑假,经二姐谢芳郁介绍,他参加县青抗会组织的省保安第二团第二营随军工作队,在炮台、钱岗一带活动,成为青抗会的成员。谢之雄与其他成员一道,通过唱歌、画漫画、演戏剧、举办晚会、与部队官兵促膝谈心等形式,宣传抗日救国道理;协助乡村建立军民合作站,做好战地群众发动工作,为部队提供服务,搞好抗日军民关系。

1940年秋,谢之雄考入迁至揭阳县双沟村办学的省立韩山师范学校高中部。他刻苦学习,各门功课成绩优良。1941年暑假,谢之雄回到榕城,常在夜间与中共地下党员庄修明(庄秋平)、县青抗会骨干余为豹等人,分头到各街巷张贴抗日传单,动员民众支持抗战,保卫家乡。第二学年,谢之雄当选为校学生自治会文艺干事,时常和一批思想接近的同学交换对时局的看法,编写进步壁报,负责铅印刊物《韩师学生》的编辑工作。

“少年豪气,痛山河血染,中华何去?热血满腔挥臂起,一曲松江凄楚。滚滚榕江,朝朝潮涌,拍岸江涛怒。城乡处处,点燃青抗火炬……”40余年后,谢之雄在词作《念奴娇·致揭阳青抗老战友》中,深情回顾中学时代满怀激情投身抗日救亡宣传活动的情景。

西大求学向革命

1943年夏,谢之雄高中毕业。由于仰慕桂林抗战文化城的盛名,他与同学王兆南(1986年11月当选为第二届广西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结伴,前往桂林,报考国立广西大学(今广西大学,以下简称“西大”)。8月下旬,谢之雄被西大理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录取。

当时,西大理工学院设在桂林南郊良丰圩附近的西林公园。谢之雄怀着工业救国的理想,刻苦钻研专业课程,密切关注时事动态。每逢周日,他与数位好友徒步进城,观看《百炼成钢》(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大独裁者》等进步电影,浏览《新华日报》《解放》等红色报刊。在校园内,他和一些失去组织联系的中共地下党员、进步同学秘密传阅吕振羽的《国共两党和中国之命运——驳蒋著〈中国之命运〉》等手抄本,了解并赞同中国共产党的主张。

谢之雄:从学运组织者到一代经济建设者2

1944年9月,侵华日军逼近广西,国民党桂林市政府发布紧急疏散令,谢之雄随西大经柳州、融县,辗转迁往地处偏僻的贵州省榕江县。12月中旬,西大在榕江县正式复课,到榕江的教职员200余人,学生480余人。颠沛流离,前路茫茫,加之国民党军队在桂柳会战中抗击不力,一路溃败,谢之雄满怀悲愤。闭塞的山城里,仍处处感受到专制统治的压抑:西大一名学生以漫画反映民族关系,被国民党县党部警告;学生的壁报稿件,须经训导处审查才准登出;谢之雄等人将一张来自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的《民主宣言》张贴在宿舍大厅里,第二天就被训导处的人撕掉。

1945年5月25日,在中共党员、校长室秘书黄焕秋(改革开放后任中山大学校长)的指导下,叶昭楠、王永、林宏元、张根年等当时失去党组织联系的学生党员发起,组织召开西大学生民主大会,会上通过了《广西大学全体学生民主宣言》。会后,学校接受学生要求,宣布废除壁报审查规定,学生宿舍前院的大榕树下便出现了一批生动活泼的壁报。谢之雄参与编辑的《大时代》壁报创刊号,发表石兆棠教授撰写的《谈但丁的神曲“大时代之梦”》,宣传民主进步思想。

学期即将结束时,谢之雄从《新华日报》上看到中共召开七大的报道,知道党号召国统区知识分子到农村去、到解放区去。随即,他与同学王永、林珍宜离开西大,南下柳州,准备通过广东梅县籍中共党员、《柳州日报》总编辑张琛介绍,赴广东游击区参加抗日斗争,后因情况有变,未能如愿成行。1945年9月,谢之雄、林珍宜到柳城县太平乡中心校任教,结识了待人诚挚、作风朴实的副校长梁一帆、教导主任陈扬(即陈光,后历任中共柳州特支书记、桂林市城工委书记),后来才知道他们都是中共地下党员。

同年11月,西大暂迁柳州,谢之雄返回学校。12月初,传来国民党特务制造昆明“一二·一”惨案的消息,西大系代表会开展募捐支援昆明受伤学生活动。谢之雄和10余名爱好文艺的同学,组织十二月文艺社,寓意“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出版的《十二月》壁报在1946年元旦壁报评比活动中获得第一名。随后,成立壁报联合会,出版壁报《壁报新闻》和四开铅印报《西大新闻》。谢之雄是《西大新闻》编辑之一。

1946年1月底,谢之雄参与发起“返梧运动”。由于柳州鹧鸪江校舍简陋,学习、生活条件很差,教育部和广西当局计划将学校搬回桂林,而多数学生和部分教师主张将学校搬返梧州蝴蝶山原西大校址。作为“返梧运动”秘密核心小组7名成员之一,谢之雄会同其他成员以及“促校返梧委员会”,组织学生到柳州城区示威游行,派人赴重庆向教育部陈述返梧理由,安排代表到柳州专署向省政府主席黄旭初请愿,发动学生分批返梧,通过《西大新闻》扩大宣传,争取社会各界人士支持。5月底,尽管没有达到“返梧”目的,但为了珍惜学业,在基本要求已达到的情况下,核心小组宣布运动结束。1946年秋,西大迁回桂林,谢之雄在将军桥校本部就读。

回到桂林后,有一天,学生自治会首席常务干事叶昭楠安排谢之雄负责他与桂林师范学院学生运动领导人、中共党员郑仲坚(郑风)之间的秘密联系工作。为便于掩护,郑仲坚推荐谢之雄到逸仙中学兼任数学教员。谢之雄每周到该校2次,在那里与郑仲坚见面。11月,郑仲坚介绍谢之雄参加民盟组织。12月初,民盟广西省支部组织部长和中共党员周匡人等人主持成立民盟西大学生支部,马曜元任支部书记,谢之雄任组织委员并负责与省、市民盟组织联系。截至1947年夏,支部共发展盟员约30人。

1947年2月,谢之雄向郑仲坚提交入党申请书和个人自传,不久,郑仲坚随师院离开桂林,迁往南宁。3月18日,在西大一间教室里,由中共党员黄绍亮主持,谢之雄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根据上级党组织指示,他先后介绍陈乐思、王兆南、杨伟群、黄振麟、杨庆祝5人入党。中共桂柳区副特派员李福海指定谢之雄负责与其发展的党员联系,方允中负责联系俞述吾、熊柳生2名党员,由谢、方两人共同负责西大学运工作。

6月2日,为了抗议南京国民党军警镇压请愿学生制造的“五二〇”血案,在李福海的指导下,谢之雄、方允中通过学生自治会,发动1200余名学生上街,举行声势浩大的“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活动,掀起学生运动高潮。

7月8日,西大多名学生党员和进步师生被捕。根据党组织安排,谢之雄迅速离校,经广州转移到香港,9月,返回柳州。

多年以后,谢之雄发表《寻党记》(广西大学党史办公室:《风雨十七年(1936—1953)——广西大学革命斗争史料》,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追忆在西大求学期间流亡榕江、渴望找到党组织、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学生运动的难忘的青春岁月。

战火纷飞铸铁军

1947年9月,受中共桂柳区工委委派,谢之雄赴湘黔桂三省交界的三江县(今三江侗族自治县),以县立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三江中学”)教师身份为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与从桂林来的梁华新共同负责党在三江县的工作。在三江中学任教期间,谢之雄经常在进步师生和社会青年中传阅进步书刊,引导他们提高政治觉悟。

11月底,由于县城形势恶化,谢之雄奉命撤出三江县;12月,调到融县,先后担任中共融县临时工委(华山工委)委员,融县工委副书记(后改任工委委员、组织部长),桂黔边人民保卫团(1949年5月组建,以下简称“保卫团”)副政委,柳北区工委委员、组织部长,柳北总队(1949年8月由保卫团扩编组建)副政委等职务,积极推进柳北地区党组织建设、人民武装队伍创建和发展。

1948年春,根据上级党组织部署,华山工委、恒山工委开展整顿党组织、审查干部活动,两个工委联合举办党的建设学习班,谢之雄协助主要领导负责日常指导工作。4月,谢之雄相继主持融县西区溪滨寨中层干部学习班,指导北区龙庙全体党员学习班学习,强化党员对“一切为了武装斗争”的认识,增强党组织战斗力。

8月下旬,谢之雄参加桂柳区工委在溪滨寨举办的武装斗争干部研究班,历时20余天。参加人员包括桂北、柳北、都宜忻、象县等地党组织负责人、骨干分子15人。该班成立支部干事会,谢之雄任书记,莫矜、阳雄飞、陈亮、莫江白任委员,负责主持研究班的日常学习事务。谢之雄回忆:“研究班确立了柳北人民武装斗争的指导思想。融县工委据此作出决定:先在南区筹组武工队,培养干部,取得经验,扩大队伍,再组建新的武工队。”(谢之雄:《解放战争时期柳北武装斗争的回顾》)

1949年2月,因融县工委书记莫矜忙于组建黄彦武工队,谢之雄代表融县工委参加中共广西省农委在柳江县成团乡水灵村召开的工作会议,向省农委书记李殷丹汇报1月26日发生的“西寨事件”情况。

谢之雄:从学运组织者到一代经济建设者3

4月12日,谢之雄前往融县北区浪保乡才妙村(今融安县大将镇才妙村二柱屯)覃泰恩家,主持柳北地区第三支武工队——梁河武工队(后改编为保卫团第六中队、柳北总队第六大队)首批10名队员的入队宣誓仪式。6月20日,谢之雄再赴北区,在浪保乡长岭村召开梁河武工队干部会议,提出“认清形势,放手发动群众,积极扩大队伍,抓紧筹粮、筹枪”的工作要求。22日,谢之雄与武工队队员黄廷康返回永乐,在途经浪保乡小瓦窑石头坳时,被国民党浪保乡自卫队抓捕,关押在乡公所。谢之雄临危不惧,沉着应对,后经民主人士黄建材、潘百济出面营救,得以脱险。

1949年7月底至10月中旬,谢之雄协助柳北党组织、部队主要领导莫矜指挥柳北根据地军民开展四次反“围剿”,10月中旬后,组织柳北总队转入外线作战。在此期间,谢之雄注重从四个方面加强部队政治思想教育,激发广大指战员英勇战斗精神:开展诉苦教育,明白为谁扛枪、为谁打仗的道理,树立不怕牺牲、革命到底的信念;开展形势教育,增强革命军队必胜、敌军必败的信心;进行党的先进性教育,坚定跟党走的决心;进行纪律教育,严格执行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增进军民团结。

8月至11月中旬,为了有效指导基层党组织工作,不断壮大党的队伍,拓宽党的群众基础,谢之雄编写《组织工作问题》小册子;主持柳北区工委作出《大力发展,严密组织》的决定,明确党的建设是一切工作的中心,要求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重视发展农民、知识分子和农村妇女入党;组织召开柳北工委组织工作会议,研究巩固与发展党组织,决定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融县组织,将爱国民主青年会会员转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