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广纵队为何在山东成立
作者: 刘旭
1948年,在闻名中外的淮海战役中,曾有一支番号为两广纵队的部队在华东野战军的编成内参加作战。可能有很多人好奇:淮海战役的战场距离广东、广西有很长一段距离,两广的部队怎么会出现在华东战场上呢?其实,更鲜为人知的是:这支华南子弟兵,竟是在山东渤海地区滨县成立的。
北撤山东保实力
纵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下简称“我军”)在革命战争年代设立的一级军事组织,从级别上讲,一个纵队相当于一个军。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曾先后组建50多个纵队,其中绝大多数为步兵作战纵队,还有个别是特种兵纵队(炮兵纵队)。1949年初,随着三大战役的胜利结束,我军进行一次统一改编,当时各个步兵作战纵队基本都被改编为军(除了特种兵纵队)。不过,在这次统一整编过程中,两广纵队是唯一没有被改编为军的步兵纵队,这与其独特的成长过程有关。
抗战胜利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双十协定》,中国共产党同意将广东、广西、苏南、湖南和湖北等八省解放区的人民武装撤至陇海路以北和苏北皖北地区。此后,根据中共代表廖承志、国民党代表皮中阐上校和美国代表柯埃上校于1946年4月2日达成的关于广东东江问题的协议,我军除了复员及留下少部分武装(不到500人),将广东省内2400名官兵北撤烟台。几十年后,原东江纵队司令员曾生在回忆录中提起这次撤军时写道:“按北撤协议,规定以东江纵队名义北撤2400人,但经我们做了美军负责运输的指挥官德臣上校的工作,他同意只要船装得下,可以不受2400人的限制,所以一批已安排复员,但又坚决要求北撤的战士也随同登了船,到烟台后统计,我们实际北撤的人数是2583人。”1946年6月30日,曾经在广东敌后浴血抗日8年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主力、珠江纵队、韩江纵队、粤中纵队、南路人民抗日解放军等部(主要是排以上干部),全部以东江纵队的名义乘坐美军585号、589号、1026号3艘登陆舰,从广东大鹏湾出发,5天后抵达山东解放区的烟台港,并被党中央划归新四军兼山东军区领导。在经过两个多月的休整后,这批北上人员于10月下旬被安排到位于渤海区大后方莒县的华东军政大学,进行为期半年的集体学习培训,重点学习政治、军事和根据地建设等。其间,51名干部分3批返回广东开展武装斗争,另有68人编入华野特种兵纵队。
这批北上官兵是将来解放两广的干部种子,在其到达山东两天后即1946年7月9日,新四军、山东军区的一众领导如陈毅、饶漱石、张云逸、黎玉、舒同等致电祝贺;新四军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司令员张云逸还专门邀请这支部队的负责人曾生到中共中央华东局汇报工作。在听取相关情况汇报后,张云逸明确指示曾生:这支部队不但不能分散,而且经过学习提高后还要组织新的战斗部队,在华东战场锻炼提高,在战斗中成长壮大,将来打回华南去,解放两广、解放全中国,这为北撤部队指明了发展方向。
南下反攻解放原籍地
1947年2月,莱芜战役结束后,中共中央决定着手组建两广(广东、广西)纵队。确定部队番号为两广纵队,主要原因是这支部队的战士大多数是广东和广西籍,使用这个番号合情合理,有利于凝聚战士们的战斗力和向心力,而且,也可以把它作为一面鲜明的旗帜,号召国民党统治区特别是两广地区的人民、原两广籍的国民党官兵、海外侨胞,更加广泛地开展反对国民党统治的斗争,在政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充实部队,先是补充了莱芜战役中解放的国民党军第四十六军的广西籍战士1000余人,其后又调入渤海军区一个完整的1000余人新兵补训团。当年4月,两广纵队领导曾生、雷经天等率部到达渤海区的垦利、沾化、滨县(今滨州市滨城区)地区,着手组建完成3个团:第一、第二团以北上和新补充的两广籍官兵为主,第三团以渤海军区新兵补训团为基础。部队组建后,在内线进行为期4个月的锻炼作战,负责掩护交通线、袭扰敌军、构筑阻击工事,华东野战军为了培养两广纵队打硬仗、恶战的能力,下了很大的一番功夫。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在鲁西南突破了敌人的黄河防线,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在这一有利时机下,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东局、华东军区决定,1947年8月1日,两广纵队在山东滨县堡集区(今三河湖镇)的曹家桥举行大会,正式宣布成立,曾生任司令员,雷经天任政治委员,林锵云任副政治委员,姜茂生任参谋长,杨康华任政治部主任,刘田夫为纵队政治部副主任,后又调王作尧为副司令员。在这个纵队领导班子中,曾生和杨康华是原东江纵队的领导人;雷经天是广西老革命并参加过长征,担任过广西省右江苏维埃主席和陕甘宁边区最高法院院长,他和姜茂生同是广西人,都是在土地革命时期参加邓小平、张云逸领导的百色起义的老干部;林锵云是原珠江纵队的领导人,是参加过省港大罢工的老同志;刘田夫是原粤中人民抗日解放军的领导人。中共中央华东局和华东军区挑选这些同志来组成纵队的领导班子,成员既有两广籍的同志,也有华南各抗日纵队的领导成员,都经历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具有丰富的斗争经验,是很有代表性和很坚强的领导集体。
两广纵队直属华东野战军,下辖3个团和教导总队,共4800人。两广纵队成立后仍在渤海地区生活、训练和战斗一段时间,部队的军政素质明显提高,其间,除了开展紧张的军政训练,还参加协助兄弟部队作战,协助当地政府抢修黄河堤防、土改复查、反奸诉苦、动参支前等工作。从兵力人数上讲,两广纵队虽然是一个小纵队,与华东野战军主力纵队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两广纵队却在华东地区解放战争及全国解放战争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7年11月6日,两广纵队在滨县龙王庙村召开反攻誓师大会,司令员曾生发表了讲话,政委雷经天宣读誓词,纵队文工团演出话剧《血泪仇》,全体指战员精神振奋、士气高昂,恨不能立刻打回两广。10日,两广纵队司令部率第二、第三团和教导总队由滨县出发,经惠民、商河、临邑、平原,越过津浦路,转战于鲁西南地区,配合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晋冀鲁豫野战第十一纵队等部,在鲁西南地区作战,后又相继参加了江淮、南麻、临朐、诸城、豫东、济南、淮海等战役,配合主力兵团作战,共歼国民党军5000余人。
1947年12月,毛泽东、周恩来和刘少奇等中央领导人在曾生到河北接收兵员和武器时,先后与他在河北和北京见面、谈话。朱德总司令在河北接见曾生时,亲自批给一门山西产的一三式山炮,并语重心长地说:“这门炮你们带回去,要好好学习使用,为建立两广纵队炮兵团打好基础。”
1949年3月,两广纵队转隶南下作战的第四野战军建制,移驻河南开封整训。5月,由平津战役起义的国民党军改编的独立第二十四师编入两广纵队。6月,两广纵队在河南省襄城整编,以第一、第二团和独立第二十四师第一、第二团各2个营整编为第一师,以第三团和独立第二十四师第三团及第一、第二团各1个营整编为第二师,并组建炮兵团、教导团,全纵队共1.3万余人。9月下旬,两广纵队随第四野战军主力进军华南,经江西赣州,10月上旬到达粤北龙川县,与3年前北撤部队离开广东后仍留守战斗的同志——已发展成3.8万余人的粤赣湘边纵队会师,此后参加了解放广州的战役,经和平、河源沿东江挺进珠江三角洲,解放惠阳、博罗、东莞、宝安、番禺、顺德等县城,又歼灭国民党军5000余人,其间还改编了国民党军第一五四师等部队为纵队独立师,形成3个师的规模,总兵力将近2万人。1950年1月,随着广东全境的解放以及广东军区的建立,两广纵队划归广东军区建制,不久两广纵队的番号被撤销,改编为珠江军分区(广东省军区的前身之一)部队。
永不磨灭的番号

据《曾生回忆录》记载,两广纵队从成立到撤编的两年半时间内,在中央军委、华东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的领导和指挥下,参加了华东战场的内外线作战,为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伟大的淮海战役作出贡献,此后渡江南征,参加了广东战役和挺进珠江三角洲消灭残敌及解放沿海岛屿,英勇顽强地完成了各项战斗任务,共歼敌19547人,缴获坦克8辆、大小炮279门、轻重机枪1128挺、各种枪32176支。两广纵队建立后,足迹由南到北,由北到南;部队建设经历了由游击队到正规部队;作战方式经历了由游击战到运动战、阵地战,由小部队作战到大兵团作战的过程,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不断总结经验,一仗比一仗打得好。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他们以3个团的兵力,担任徐州以南11公里正面和10公里纵深地域的坚守防御任务,浴血奋战4个昼夜,顶住了敌孙元良兵团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轮番猛攻,牢牢地扼守住敌人南逃主要通道之一的卢村寨、大方山阵地,对粉碎徐州敌人南逃的企图起了重要作用。他们从华东转战至华南,在战斗中发展壮大,锻炼保存了一批两广籍骨干,为华南乃至全国的解放和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两广纵队的精英代表
两广纵队的建立与发展离不开曾生、雷经天、王作尧等主要领导干部的倾心打造,这3位干部是这支两广子弟兵队伍的优秀代表。
曾生,原名曾振声,广东深圳龙岗人,1910年出生,父亲是澳洲华侨。曾生在年少时一直在澳洲生活,直到18岁才回国到中山大学学习。大学期间,曾生追求进步,参加进步组织,曾遭国民党当局通缉。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全面爆发后,1938年冬受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委派,回惠宝地区组建惠宝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任总队长。1942年2月至1943年11月,曾生先后任广东人民游击总队副总队长、总队长;1943年2月,任东江纵队司令员;1945年8月15日,被朱德总司令指定为华南抗日纵队接受在广东的日军投降的代表。1946年6月,根据国共两党协议和中共中央的指示,曾生率领以东江纵队主力为主的广东部队北撤山东。1950年1月,随着两广纵队的撤销,曾生被任命为广东军区副司令员兼珠江军分区司令员,后来还参加了抗美援朝,出任志愿军第十二军副军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生历任南海舰队第一副司令员、广州市委第三书记、广东省副省长兼广州市长、广州警备区第一政委、交通部部长等职务。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95年11月,曾生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
雷经天,原名雷荣璞,广西南宁人,1904年出生。其父是辛亥革命元勋。雷经天深受父亲影响,学生时代就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担任军校的政治部宣传科科长,毕业后又先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三十六军第一师政治部主任等职。1934年10月,雷经天随中央红军干部团参加长征。抗战期间,雷经天被任命为八路军南下第三支队政委。抗日战争胜利后,率部到东北。1946年初调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秘书长直至任华东野战军两广纵队政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在司法领域的经历,他调任最高法院中南分院院长,后又任华东政法学院院长、上海社科院院长等职。令人惋惜的是,雷经天于1959年8月11日因病逝世,享年仅56岁。雷经天一生颇多传奇,曾先后参加3次著名的起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和百色起义,也曾先后3次被错误地开除党籍,但他对党的理想信念忠贞不渝,对党对革命前途没有丝毫的动摇。
王作尧,1913年出生于广东东莞,为黄埔军校燕塘州分校第七期毕业学员。1936年,王作尧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东莞中心县委宣传部部长兼武装部部长、东莞抗日模范壮丁队(后称第二大队)队长、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五大队大队长、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十纵队副参谋长、两广纵队副司令员兼第二师政治委员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作尧任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副司令员,广东军区副参谋长,防空司令部司令员,中南军区防空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广东省军区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1990年7月3日在广州病逝,享年77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