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统一之战(中)

作者: 龙卷

历代统一之战(中)0

四、西晋统一之战(279—280)

西晋统一之战指晋武帝司马炎攻灭东吴,结束三国纷争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战争。

(一)背景

东汉末年开始的近百年分裂时期,战乱不止,生产倒退,人口锐减,十室九空,天下盼定,人心思统。处于北方的魏国和后来篡魏的西晋,相对于西南的蜀国和东南的吴国,一直居于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占有领土、人口、人才、政治、经济、军事等诸多优势,最终从竞争中胜出。263年,魏灭蜀,三足鼎立的局面被打破。265年,司马炎篡魏自立,定国号为晋,史称西晋,并开始长达十四年的伐吴战争准备。

(二)经过

276年,晋征南大将军羊祜奏请伐吴,因朝议不一而作罢。279年,益州刺史王濬、镇南大将军杜预复上书,司马炎遂依羊祜生前方略,于十一月发兵二十万人,分为六路,在东西千余里边境线上,同时出击,开始大举伐吴。王濬统水军自成都顺长江而下,烧断拦江锁链,攻克武昌(今湖北鄂州),直逼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杜预所部夺取江陵(今湖北荆州),湘、沅以南到交广的州郡望风归附。王浑所统陆军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大败吴军后,按兵江北。280年三月,王浑、王濬和司马伷等各路大军逼近建业,东吴水陆军纷纷溃逃。吴主孙皓见内部分崩离析,势穷力竭,遂分派使者同时赴王浑、王濬、司马伷三处投降,企图挑唆晋军争功引发内讧。王濬一心要夺灭吴不世之功,遂不顾王浑节度,直接带领八万水军冲入建业。“一片降幡出石头”,孙皓反绑双手、拉着棺木,往王濬军前投降,东吴灭亡。自东汉末年开始的百年战乱局面宣告平定,天下重归一统。

(三)西晋统一的历史意义

西晋虽然短暂,但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有着特殊的意义。西晋的统一,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维护了国家统一,进一步推进了整体国家观念的形成。中国自秦统一,经历两汉四百余年后,再现大分裂局面,“合久必分”,有其历史的必然,世界上所有的大国莫不如此。但西晋的统一,则走出了世界上其他大国没能走出的第二步——“分久必合”,使中国在大分裂局面下完成了第一个“合—分—合”的历史闭环。其后的中国历史,便始终走在这条螺旋式上升的轨道上。晋灭吴之战也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突破长江天堑的江河进攻战,创造了水陆并进、多路齐发、顺流直下的大江河进攻战样式,为后世对江南分裂势力的用兵提供了借鉴。西晋在政治上多承魏制,没有更多建树,魏制定的九品中正制发展到西晋,官吏的选拔权完全被门阀世族把持,品级确定只看世家不论德才,完全走向了反面;开历史倒车的分封制度,致使封王们形成一个个与中央政权相背离的政治集团,并凭借其王国军队起事,参与最高权力的角逐,很快将国家葬送。

五、隋统一之战(588—589)

隋统一之战指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后,攻灭南朝陈,结束南北大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大一统国家的战争。

(一)背景

西晋得国,不择手段,突破了一切底线,以司马氏为首,在其周围集结了一群龌龊之徒,人类所有的恶行被司马氏集团演绎得淋漓尽致。290年司马炎崩,酝酿成熟的祸乱最先从宫内发作,如同群兽狂斗的八王之乱接踵而至,北方各少数民族乘隙而起,司马氏政权很快被打翻在地,统治集团几乎被团灭。国家陷入五胡十六国和南北朝对峙的长期战乱与分裂之中,人民饱受灾难,直到近三百年后,才出现统一的曙光。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废幼帝自立,建立隋朝,其疆域大体包括长江以北、长城以南,东至沿海、西达四川的广大地区,周边并存突厥和陈朝两个主要政权。杨坚在北周奠定的基础上,为最后统一积极准备。

(二)经过

在安定内部之后,杨坚准备先灭陈朝,后击突厥。由于突厥不断兴兵南犯,严重威胁隋朝的统治,杨坚遂决定改用先败突厥、后灭陈朝的战略。583年,杨坚兵分八路,对突厥发动反击,并利用其内部矛盾实施反间计,让其四位可汗自相残杀,最终导致其分裂为东、西两部,从而基本消除北部边患,解除了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

偏安江左的南陈,与三国末期的东吴相似,后主陈叔宝沉迷酒色,穷奢极侈,宠信奸佞,不理政务,自恃长江天堑轻视隋朝,导致朝政腐败,军备废弛,天怒民怨,众叛亲离。杨坚采纳尚书左仆射高颎灭陈之策,成功实现了疲敌、穷敌、误敌、间敌之目的,使得南陈更加衰弱。587年,杨坚征召附庸西梁(都江陵)国主萧琮入朝,废除西梁,为统一扫清了障碍。

588年十二月,经过数年准备后,杨坚命次子晋王杨广统率水陆大军五十余万人,兵分八路南下攻陈。此战是继晋灭吴之后,中国战争史上第二次大规模渡江作战。行军元帅杨素率舟师出永安郡(今重庆奉节),顺长江东下,击破上游陈军;秦王杨俊统帅长江中上游三路进攻江夏(今湖北武汉武昌区),阻止中游陈军回援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为下游隋军主力创造了有利态势;晋王杨广兼统下游五路,专攻建康。

589年正月,下游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春节之机,分路渡江,此时的陈后主还与满朝文武共庆初一元会,醉生梦死!杨广军从六合(今江苏南京六合区)过江,吴州总管贺若弼军出广陵(今江苏扬州)南渡,庐州总管韩擒虎军由历阳夜渡,完成对建康城的包围。决战当口,陈后主先是置之不顾,继续饮酒作乐,既而优柔寡断、惊慌失措,根本无法组织像样的抵抗,陈军连战皆败。韩擒虎在陈降将引导下,攻入建康,俘陈叔宝,陈朝灭亡。长江中游、三吴与岭南地区陈军或受陈后主号令投降,或抵抗隋军而被消灭,隋完成统一大业。

自司马氏集团残余势力南渡建立东晋,又经宋、齐、梁,至陈灭亡,总计二百七十二年。南方这五朝政权,统治集团腐朽懦弱,不思进取,置家族利益于国家社稷之上,虽自视正统却依赖长江天堑苟安一隅,既无定鼎之策,更无统一之志,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在与北方军事贵族集团政权的竞争中,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几次北伐,要么是武将出于大义所为,碎打零敲,要么是权臣积累声望之举,浅尝辄止,从未上升为国家的统一意志,即便北朝政权出现大乱,也只能屡屡坐失良机。杨坚统一北方后,修明政治、发展经济、整饬军备、筹划天下,旌旗一指,南陈只有坐以待毙。

(三)隋统一的历史意义及维护统一的措施

自西晋短暂统一之后,国家重又陷入分裂局面,而且比东汉末年更为严重的是,北方以匈奴、鲜卑、羯、羌、氐为代表的游牧民族入主黄河流域,陆续建立数十个强弱不等、大小各异的非汉族政权,以汉族为主体的华夏政权被迫退出经营了三千年的政治中心中原地区,南迁江左,汉、胡政权并立、对峙近三百年。这与同时期欧洲受北方蛮族冲击何其相似,只是欧洲从此就碎片化了,直至今天。隋的统一,结束了南北大分裂局面,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王朝,进一步巩固了中华大一统格局,并实现了螺旋式上升,统一观念更加深入人心、更加牢不可破。隋通过统一,将黄河流域的民族完全融入中华大家庭中,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初步形成。

隋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发展多民族国家的措施。确立三省六部制和推行州、县制,限制、削弱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势力和影响,建立起大一统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中央的统治力量,提高行政效率。废止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推行科举制,打破世族门阀长期把持权力的局面,将选官用人权从地方收归中央,在全国范围内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拔人才,为官僚队伍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使国家治理能力始终保持较高的水平;通过科举拢络、管控读书人,有效缓和封建社会的矛盾,确保大一统国家的安定和发展。开凿大运河,把被战乱破坏的北方跟新兴的南方重新连接起来,加强中央政权对南北的双向控制,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运河漕运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更是为中央政府机关的正常运转和对北方的军事行动提供战略支撑。

隋朝虽仅存在三十七年,但其所创立的一系列制度和举措,上追秦汉,下启盛唐,同样具有开拓性意义,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奠定基础,影响深远。

六、唐统一之战(618—628)

唐统一之战指唐朝建立后,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父子为消灭隋末天下大乱建立割据政权而发起的统一全国的战争。

(一)背景

通过宫廷政变建立的隋朝,统治集团内部一直暗流涌动。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急功好利,加强中央集权、发动对外战争、大兴土木等多管齐下,虽然在国力、武力上达到极盛,但也导致内外矛盾迅速激化,进攻高句丽战争的失利则直接引爆了危机。农民起义、豪强自立、贵族叛乱蔓延至全国,隋朝很快四分五裂。太原留守李渊乘机起兵,夺取都城长安。618年,杨广在江都(今江苏扬州)为叛兵所杀,李渊随后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此时的唐朝仅占有关中、河东一隅,周边并存大小十数处割据势力。李渊采取先固关中、东攻中原、再平江南的方略,开始统一全国的战争。

历代统一之战(中)1

(二)经过

统一西北618年六月,割据陇西的秦帝薛举攻唐,唐主将李世民因病不能指挥,唐军大败。八月,薛举病死,子薛仁杲继位。李渊乘机再派李世民出征,并遣使封割据凉州(今甘肃武威)的李轨为凉王,威胁薛仁杲侧后。李世民因唐军新败,取坚壁之法,待秦军锐气受挫,突然出动步骑前后夹攻,一举歼灭秦军,俘薛仁杲,陇西平定。619年二月,李渊遣使联络吐谷浑(都城为今青海共和)攻击自称凉帝的李轨,策反其大臣安修仁,攻下凉州城,擒李轨,河西平定。

收复河东619年三月,突厥所封“定杨可汗”刘武周从马邑(今山西朔州)南下,连败唐军,进占太原,并州总管李元吉逃回长安,关中大震。李世民劝止李渊放弃河东的想法,率军渡黄河进击刘武周,主力仍以坚壁之法与刘军大将宋金刚相持于柏壁(今山西新绛西南部),另遣偏师断其粮道。次年四月,宋部粮尽兵疲,引军北撤,李世民率军穷追,连续作战,大败宋金刚,并收降尉迟敬德。刘武周、宋金刚逃奔突厥,先后为突厥所杀。河东复定。

平定山东620年七月,李渊在巩固关中后,派李世民攻打盘踞洛阳的中原最大割据势力郑帝王世充。李世民经过多次作战,扫清外围据点,包围洛阳。621年三月,河北夏王窦建德出于投机目的,应王世充之请率兵十万援郑。唐军久战兵疲,包括李渊在内,上下皆有撤军之意,危急关头,李世民力排众议,分兵继续围困洛阳,亲率三千五百名玄甲兵东进越过洛阳,抢占虎牢关(今河南荥阳西北部)拒夏军。夏军被阻于关前月余不得进,其间数次被唐轻骑邀击,锐气受挫。五月,李世民设诱敌之计,窦建德以为有隙可乘,遂全军列阵叩关。李世民按兵至午后,趁夏军疲惫发起猛攻,亲率精骑来回冲阵,夏军大溃,李世民挥军追击,歼灭十万夏军,俘窦建德。王世充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李世民一战灭郑、夏两国。七月,窦建德部下刘黑闼以替窦建德报仇为名起兵反唐,称汉东王。李世民率兵讨伐,刘黑闼败逃突厥。622年,刘黑闼复引突厥兵入寇,次年被唐军擒杀。

略定江南621年,李渊派李孝恭、李靖攻打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梁帝萧铣。唐军自夔州(今重庆奉节)顺长江而下,大败梁军,直逼梁都江陵,萧铣出降。622年,唐军攻灭割据赣粤的楚帝林士弘,盘踞江淮的吴王杜伏威摄于唐军兵锋,自请入朝归顺。杜伏威部将辅公祏复叛,据丹阳(今江苏南京)称帝。624年,李孝恭、李靖攻破丹阳,擒斩辅公祏。长江中下游及岭南地区全入唐境。

夺取朔方628年,趁突厥衰乱,唐太宗李世民命柴绍攻打占据朔方(今陕西靖边)、依附突厥作乱的梁师都,梁兵败被部属杀死,最后一个割据势力灭亡。至此,唐扫灭群雄,重新统一天下。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发挥巨大作用。

(三)唐统一的历史意义及维护统一的措施

中原王朝的大内乱,几乎总是伴随着外患。隋唐之际,突厥强盛于北方,一度对中原政权形成极大的威胁,薛举、刘武周、梁师都等割据势力更是勾连、依附突厥对抗中央。李渊、李世民父子在隋末天下大乱的情况下,毅然举兵,在各地割据势力尚未形成气候之时,将其一一翦灭,迅速完成统一,将国家拉回到正轨,避免历史大分裂局面的再次出现。统一全国后经过短暂的准备,李世民又果断举兵,灭东突厥,远逐西突厥(高宗朝被唐将苏定方攻灭),基本根绝了前朝后世反复出现的强虏祸边甚至灭国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