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里来龙”
作者: 黄勇樽 庞传源 黄安慧姜茂生(1912—1985)少将是广西凤山县唯一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授衔的少将。他十几岁便参加革命,1925年在家乡投身农民运动,1928年冬加入革命队伍,1929年12月11日参加由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领导的百色起义,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以下简称“红七军”)二纵二营六连一排的一名战士,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启“嫩姜辣”的红色传奇。在百色起义、中央苏区反“围剿”斗争、闽西游击战、华中抗日、黄桥战役、苏中五连捷、涟水战役、鲁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清匪剿霸、抗美援朝等军事行动中,他演绎出英勇骁战的不平凡经历。
姜茂生少将在革命队伍中历任班长、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参谋长、副司令员。先后获得一级解放勋章、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1985年12月11日即百色起义 56周年之际逝世。
军中“嫩姜辣”初长成
姜茂生著的《千里来龙》和廖庆堂著的《姜茂生传》记载,1912年8月14日黎明时分,姜茂生(原名姜明芳)出生在广西凤山县金牙瑶族乡(该乡位于凤山县境西南部,西与凌云县加尤乡、逻楼镇交界,1934年以前属凌云县管辖)上牙村岩鸭屯的一户贫苦农民家庭,家中有兄弟姐妹8人。其父从小给地主打工,成家后依靠租种地主家的几亩薄地维持全家10口人的艰难生活。姜茂生10岁那年,因闹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地主催租逼债无果后一把火烧了他家的茅草房,全家老小10口人被迫入住荒山野林里,过着野人般的生活。1923年春夏,当地灾后瘟疫蔓延,母亲、哥哥、二姐、大妹、二妹相继病死在逃荒的路上,未成年的大姐被迫嫁人。父亲带着11岁的姜茂生、4岁的妹妹和3个月大的弟弟依靠沿村乞讨度日,最后过着连采食路边野果或野菜充饥都有上顿没下顿的窘迫生活。父亲病倒后,迫于无奈将小弟小妹过继他人换取谋生所需,给干瘦如柴的儿子更名为“姜茂生”,寄寓“茂盛生命”之意,希望儿子能够存活下去。姜茂生在贫困的煎熬和地主的残酷剥削中长大,饱尝疾苦,培养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嫉恶如仇的性格。
大革命前夕,右江农民运动领袖韦拔群从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束,回到东兰、凤山一带传播革命火种,发动东凤农民组织农会,建立农军,抗捐税,反贪官,减租债,斗地主,革命的熊熊烈火燃遍右江两岸,照亮了壮家瑶寨的山山水水,金牙乡霎时沸腾起来。姜茂生的父亲积极参加农会组织,并担任上牙村农会主席,他家成了农会会员聚会的固定场所。1928年冬,他父亲因带头抗捐抗税,被反动派抓进凌云伪县政府监狱迫害而死。16岁的姜茂生独自背着父亲的尸体艰难步行回乡,后因体力不支,无人协助,不得不在一片树林里素尸掩埋父亲。相隔28年后,1956年,姜茂生凭借超人的记忆,带着妻子朱士华在那片树林里找到了父亲的尸骨,运回故乡岩鸭安葬。
1929年10月,姜茂生回到家乡,恰逢韦拔群的农民赤卫军派李天心到凤山动员贫苦青年参加革命队伍,便与村里的二十几位优秀青年报名应征,并与4位伙伴跋山涉水200多里山路到百色加入红军队伍,开始了他英勇卓绝、为广大穷苦人民求解放的戎马生涯。
1929年12月11日是广州起义2周年的纪念日,也是令姜茂生终生难忘的日子,他作为一名革命战士,参加了由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领导的百色起义,入编红七军二纵二营六连一排。入伍后,不满18岁的姜茂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全连第三个党员,此前全连只有指导员魏柏冈和排长柳日祥2个党员。有了3个党员,六连便成立起连队党支部,姜茂生担任宣传委员兼共青团支部书记,后又当选为二营六连士兵委员会主席。在任职士兵委员会主席期间,因果敢明证处罚连长谩骂士兵的破例之举,受到军部的高度重视,军长张云逸亲自过问此事,表扬姜茂生“参军时间不长,年纪不大,胆子倒不小啊!”“你这块嫩姜辣着呢!”此后大家便给士兵委员会的“群众管理连队”起了雅号——“无声子弹”,给姜茂生起了“嫩姜辣”的外号,并在红七军中传开。

当时的士兵委员会除了搞好部队内部管理,还组织演讲队、口头宣传队、标语队等宣传队伍宣传革命道理,搞好外部社会关系,为壮大红军队伍建立坚实广泛的群众基础。姜茂生在士兵委员会任职期间,组织才能和领导才干得以锻炼提升,深刻领悟到群众的磅礴力量。经过捍卫大本营、隆安之战、奔袭黔军阀、收复百色、伏击滇军等一系列战火的洗礼,尤其是深受在隆安之战中被敌人抓后“宁愿站着死,不要跪下活”英勇就义的一纵队政治部主任沈静斋、隆安县苏维埃政府干事陈汉、赤卫队队员陈天晖的革命英雄气概感染,年纪轻轻的姜茂生立下誓言,要为劳苦大众谋幸福的革命事业至死不懈。在枪林弹雨中,姜茂生毫无畏惧,和战友们出生入死,奋勇杀敌,取得了一次次战斗的胜利。
参与北上“小长征”
1930年8月中旬,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邓岗(又名邓拔奇)来到恩隆县(今田东县城)平马镇,向红七军前委和军部传达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11日会议通过的《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决议精神及中央关于红七军北上攻打柳州、桂林,并将在广东小北江建立革命根据地,以阻止两广军阀北上增援,保证全国红军“会师武汉,饮马长江”军事计划顺利实施的指令。根据中央的军事指令,红七军前委讨论决定,在田州整训并召开誓师大会,后转入河池整编。
11月9日,红七军在河池三里亭举行整编大会,把红七军整编为3个师。第二天,红七军全体官兵挥泪告别乡亲,迎着朝阳,挥师北上,经过苗岭、长安、侗乡、越城岭到达全州,沿途演绎了苗岭情深、激战长安、侗乡意长、过越城岭、进驻全州、霜雪江华、梅花大战、抢渡武江等一系列壮举。姜茂生所在的二纵二营,担负全军的先遣任务,在营长冯达飞、教导员杨殷的率领下,攻克高山隘口,砍竹扎筏渡河,为大部队的前进清除障碍和开辟道路。
经过几个月的艰难行军,红七军转战桂、黔、湘的边界,与敌人进行一次次激烈的较量,遭受巨大损失,全军从河池出发时的六七千人减少到三四千人。为扭转战况,红七军前委专门召开会议,研究讨论今后的军事行动方案。这次会议为红七军带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寒冬霜雪时节,红七军抵达湖南边界江华,包括姜茂生在内的广西籍战士大多数穿的还是单衣短裤,面对漫天大雪、呼号北风和粮食短缺的艰苦环境,他们坚定革命信念,没有临战脱逃。对于绝小部分意志动摇的战士,姜茂生及时给予批评教育,帮助这些战士坚定信心。作为给养员的姜茂生,到达江华后,便积极跟随给养队筹款筹粮,没收官僚地主衣物,想方设法补给军需,将购买来的棉花和土布分发给战士做棉背心,以应对凛冽的寒冬。战士们对姜茂生等给养员雪中送炭的工作赞不绝口。
连续转战后,1931年1月初,红七军甩掉桂部与湘军的两面夹击,绕道贺县(今贺州八步区)桂岭,在桂岭进行大缩编,将原来的2个师整编为2个团,举军东进粤北。在粤北梅花村伏击战中,进粤红七军歼敌1000多人,粉碎蒋介石妄图从南、北、东三面进行环形防堵的阴谋。梅花村战斗后,张云逸军长带领红七军主力巧渡北江,在江西永新与湘赣红军会师。红七军军部在永新成立政治保卫队,姜茂生奉命调任政治保卫队班长。7月,红七军从兴国开赴于都,与彭德怀率领的红三军团会合,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会师,从此红七军成为中央红军的组成部分,在苏区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战斗中,勇往直前,战无不胜,获得英勇善战的美名。
1931年11月下旬,姜茂生与其他90多位红七军代表,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参加了在瑞金松山岗子上召开的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闭幕式。会上,毛泽东高度赞扬来自广西右江地区的红七军是一支英勇善战的人民军队,为保卫和巩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红色政权作出巨大贡献,并亲自给红七军授予锦旗。锦旗的大红旗面上是用深蓝色丝线绣出一条腾空而起的飞龙,飞龙上方用黑色丝线绣着“千里来龙”4个大字,熠熠生辉。第二天早晨,姜茂生等红七军代表高举这面大红锦旗,带着毛泽东和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对红七军的关怀、赞誉,返回部队驻地,红七军上下官兵深受鼓舞。
三入敌穴搞兵运
赣州战役后,因军部政治保卫队一排排长韦进新调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学习,姜茂生代理排长。不久,军部又派姜茂生参加总政举办的兵运训练班。兵运工作,是通过派遣一批立场坚定、忠诚积极、有活动能力的同志到国民党军队中开展士兵运动,争取把国民党军队中的爱国进步力量转入红军。这是一项特别能考验人的任务。接到任务之初,已习惯前线戎马生活的姜茂生向训练班负责人提出想回红七军闹革命、不想参与兵运工作的想法。但在听了几次朱德总司令的讲课后,姜茂生的眼界和思想格局得到了提升,积极投身到兵运工作之中。
姜茂生接受任务后,化装成粤兵散兵加入筑路队,迂回打入敌营,在敌营里组建起党小组,与李秉先、刘少卿等5位同志在峡江县策动敌营哗变,峡江城兵变虽然未取得成功,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敌军力量。根据安福县委的指示,姜茂生等5位同志再次结伴入敌兵营发动哗变,在哗变后离开敌营的途中,姜茂生被毒蛇咬伤腿部。伤愈后,姜茂生第三次打入敌营,在李默庵部第十师任通讯营班长。在李默庵部“围剿”红八团时,姜茂生和陈新华利用外出送公函之机,想方设法与红军总政治部接头,伺机发动战场哗变。由于此时中央红军已经离开苏区进行长征,姜茂生和陈新华无法与地下党组织取得联系,伺机发动战场哗变未果后,为避免回营引敌起疑,在巧遇红八团时,姜茂生决定留在红八团,结束兵运任务。
闽山牵敌助突围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主力红军被迫长征,驻扎闽西的红八团反“围剿”斗争越来越艰难,年底进入最严酷阶段。1935年初,为应对时局,红八团和岩南漳中心县委决定,将红八团和龙岩游击队集中在龙车村进行大整训,姜茂生被任命为红八团二连政治指导员。经过一个月的思想整顿和军事训练,部队士气高涨。春节临近之时,永福区委带领附近乡村群众来部队慰问,为部队官兵送来猪肉、年糕等年货和用缴获来的布匹、毛线缝制的军服、毛线衫等过冬衣物,军营里洋溢着一片欢声笑语。

2月初,驻扎在中甲村的国民党军李默庵第十师二十九旅,会同龙岩、雁石国民党军形成三面“围剿”之势,对龙车进行包围合击,企图把红八团和龙岩游击队消灭于永福地区。红军武装部队集中优势兵力,在铁鸡岭伏击敌军,歼敌数百人,并在五谷庵化整为零,顺利突围,转战紫金山。为掩护主力部队突围转移,姜茂生带领15人组成的小分队,采用游击战术,牵制和痛击敌军。一日傍晚,姜茂生小分队准备转移到另一个山头作战,临行前,一位战士在阵地前沿的树枝上挂一块红布,远远望去像是一面飘扬的红旗。这一“悬旗空城计”引来敌人约一个团兵力的火力猛攻,迫击炮、重机枪和榴弹把整个山头炸得硝烟四起,而姜茂生小分队早已转移到对面山头。小分队在紫金山上与敌人“捉迷藏”作战4个昼夜后,预计主力部队已安全转移,第五天晚上,姜茂生带着小分队转移到茶坑村,昼夜辗转后终于与大部队会合,小分队受到红八团团长邱金声的称赞。
针对李默庵大肆吹嘘“闽西红军主力已被彻底消灭,只有少数残匪逃进深山”的谎言,姜茂生所在的红八团奇袭赤水村民团炮楼,痛击龙门支援之敌;在盘山公路上伏击敌人军需车;趁敌人换防时,在树林里办“收容所”,乔装敌人友军,组成“收容队”,巧妙俘虏掉队敌兵近百人,巧战智取揭破李默庵的谎言。其间,在南洋坝进行“镇反”活动,姜茂生亲手击毙南洋坝恶霸“姚阎王”,为民除害;在永福带队负责引敌出洞,巧歼敌人150余人;在东崮岭战斗中,以一当百打退敌人10多次进攻,打消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在闽山革命游击战中,红八团政委邱织云在梅营战斗中负伤牺牲;姜茂生在风车亭与敌人的恶战中,右手腕被子弹打穿两个洞,养伤于龙宫山。
力护交通线畅通
1935年底,闽西南军政委员会执行新的战略方针,开展游击战争,扩大革命根据地,把红八团、红九团和当地游击队分散为4个作战分区,红八团和龙岩游击队组成第三分区。因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参谋长朱森的叛变,交通站遭受严重破坏,亟待恢复。姜茂生有过兵运工作经验,红八团党委决定调派姜茂生到闽西南交通站任三分区交通站站长(前身为闽西工农通讯社,系闽西特委在1930年秋创建,传送党的机密信件、护送领导干部出入苏区、采办军需物品并运送到根据地,为粉碎敌人的封锁“围剿”发挥重大作用)。三分区交通站开始只有5人,后三分区交通站与县交通站合并,人员共有12人,姜茂生继任站长。交通站为单线联系,业务除跑交通送信件、情报,搞侦察,还负责采办物资,创办服装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