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军航空兵的作战奇迹

作者: 冯晓蔚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是海军五大兵种之一,是海军中主要在海洋上空执行作战任务的兵种,由空军、陆军抽调组建而成。令国人振奋和骄傲的是,从1952年开始,在中国海军航空兵成立后的70多年中,海空雄鹰们英勇善战,先后进行过上百次空战,共击落、击伤敌机300多架,在祖国的东海、南海、北海之滨筑起一道道坚固不摧的蓝色海防线,在保卫共和国安全的海天作战中创下了一次次辉煌的战绩。

超低空歼敌

在海军航空兵部队里,一提到“低空霸王”,许多人都知道说的是英雄飞行员王昆,但关于这个绰号的由来,知道的人就很少了。

那是1955年6月27日发生的事。这一天,海航第四师第十团团长张文清率领一个中队4架飞机在浙江台山列岛上空连续与国民党空军进行了两次战斗,一举击落2架F-86型美制蒋机。第四师指挥所分析判断:国民党空军可能派飞机前来搜索和救护被我军击落的两名跳伞的飞行员,立即命令海航第四师第十团大队长王昆率领一个中队待命,准备打敌人一个伏击战。

王昆是放牛娃出身,1947年参加解放军,1950年成为空军飞行员。他第一次在朝鲜战场上与敌交锋,就击落和击伤美国F-86型飞机各1架,荣获朝鲜政府授予“一级战斗荣誉勋章”。6月27日早上10点,距张文清团长击落敌机后不久,我军雷达发现在台北附近空域出现4架美军舰载机,指挥部判断这是一颗烟雾弹,目的是掩护国民党水上救援机。指挥员下令仔细搜索,果然又发现一架敌机,我军的判断完全准确。10点24分,王昆率领的3架米格-15比斯战斗机从路桥机场呼啸升空,在马祖列岛上空发现1架PB-4Y型国民党空军海上巡逻救护机。王昆命令3号、4号机进行攻击,在两机多次未击中的情况下,遂命令他们返航,自己率领2号机继续攻击。

王昆仔细观察敌机的活动情况,发现敌机高度低、速度慢、转弯角度小,采取低空盘旋与我机纠缠;我机是歼击机,高度高、速度快、转弯角度大,总是抓不住敌机。王昆刚接近敌机,敌机就立刻降高度、低空盘旋,王昆开炮未中;再次攻击,仍因敌机降高度、低空盘旋而未能击中。

王昆决定改变攻击战术,他高速绕到敌机前面,然后大速度对着敌机头部冲去。敌机为躲避王昆攻击,由高度2000米一直降到100米,王昆也随之追到100米。敌机还在下降,王昆猛追不舍。突然,王昆发现高度表已指向“0”,不觉一惊!这个高度是歼击机作战的禁区,在这样的超低空区域内作战,在世界空战史上也是罕见的。但是,王昆马上镇静下来,他决定只要敌机不钻进海里,就继续追。于是,王昆从敌机的高度,推测着自己的高度,飞快地追了下去。眼看距离逐渐缩短,王昆抓住时机,瞄准敌机,猛地开炮,命中!当王昆迅速拉起机头上升时,敌机在海里爆炸溅起的水珠竟打到了他的机身上。王昆创造了喷气式战斗机超低空歼敌的奇迹,也由此获得“低空霸王”的美誉。

激战同温层

1958年2月18日,正在青岛流亭机场值班的海航第四师第十团中队长胡春生和飞行员舒积成,突然接到起飞迎敌的命令。敌人是国民党空军派出的RB-57型高空侦察机。这种飞机是美国制造的喷气式远程高空侦察机,是轰炸机的改型,它的实用升限可达1.8万米以上,高空最大时速可达950公里,航程约4800公里。1957年底,美国送给国民党两架RB-57型高空侦察机,国民党专门用于窜犯我大陆沿海的高空侦察。由于该机型飞得高、速度快,海航部队每次出动都没有打着它。

中国海军航空兵的作战奇迹0

当天,胡春生和舒积成驾着飞机穿过胶州湾上空的薄雾,分别占据15500米和15700米的有利高度,并经过3个转弯、11次修正航向,以有利位置接近了敌机。

在当时的世界空战史上,从未有过在1.2万米以上高空空战的记载。因为1.2万米以上高空有一个高空空间层,叫作同温层。这个空间层的温度长年在零下56度,飞行员进入同温层飞行,呈现在眼帘中的天空不是蔚蓝色,而是深蓝色、紫色或近乎墨色。这里空气稀薄,发动机推力减弱,飞行反应迟钝,机动性能较差。同时,在这个高度开炮,炮口喷出的瓦斯进入发动机,容易使发动机停机;炮弹发射时产生的六七千公斤的后座力,有可能导致飞机失速,进入螺旋状态。所以,1.2万米是一个危险高度,即使是航空技术发达国家的飞行员也不敢在同温层进行空战。

胡春生和舒积成很清楚在同温层作战的危险性,但此刻他们一心想的就是拿下眼前的这个对手,哪里还顾得上自己的安危。

驾驶这架美国飞机的飞行员是国民党空军上校赵广华,曾因多次窜犯大陆侦察有功,获得“飞虎奖章”。这时,赵广华发现有两架飞机“咬”住了自己,急忙采取各种办法逃脱。但无论敌人如何狡猾,胡春生和舒积成始终驾着双机步步紧逼。由于是第一次在同温层飞行,驾驶长机的胡春生的耳膜突然胀破了。他忍痛猛追,第一次进入时,开炮2次,未中;第二次进入时,开炮3次,从433米追击到75米,敌机机尾冒烟;第三次再进入时,再开炮,仍未中,但炮弹已打光。敌机继续飞行。

“你攻击,我掩护!”胡春生果断联系舒积成驾驶的飞机。此刻,舒积成的飞机比敌机高,如果压坡度推下去,就会冲到敌机前面,打不着敌机;向右转再下去,就会看不到敌机。他急中生智:索性再升高一点,将机身半滚倒转,但由于动作猛,发生反操纵现象,飞机突然右滚转。在这突如其来的变化面前,舒积成没有惊慌,而是操作飞机顺势向下,并在头朝地、脚朝天的机位中抬头寻找到敌机,他马上修正航向,对准敌机前进的方向发出一串炮弹,未中;他又驾驶飞机向右滚转,再把飞机拉起来,这时,敌机在前面,又高又远。他猛追上去,第二次进入同温层,抓住敌机进入射程范围后,狠狠地按了3次炮钮,顿时,绿色、红色的曳光点包围了敌机,彻底将它击落在茫茫大海中。胡春生和舒积成在这场同温层大战后,胜利返航,同温层里这场鏖战揭开了世界空战史上崭新的一页。

单机痛打“响尾蛇”

1958年,美国为配合英国侵略黎巴嫩和约旦的行动,指挥海军第七舰队挑衅我国领海,一面派舰艇逼近我国领海,一面指使国民党空军派机袭扰我沿海区域。仅9月24日一天,国民党空军就先后出动飞机143架次,窜入福建、浙江、广东3省上空进行军事挑衅。我沿海空军和海军航空兵奋起反击,敌人的阴谋没能得逞,美国竟指使国民党空军使用导弹武器向我军发动进攻。

9月24日上午,国民党空军的24架F-86型飞机先后分两批向我浙东地区扑来,其中部分飞机上还携带着当时先进的武器之一“响尾蛇”导弹。这是美国海军航空兵的一种空对空导弹,它全长2.8米、直径0.17米,重70公斤,时速达2.5倍音速,最大射程9—11公里,内装有4.8公斤烈性炸药。它的弹头里装有红外线的导向设备,能受热力吸引自动奔向目标。当目标的热辐进入它的“视野”后,会有信号传给飞行员,如果目标位于5公里以内,飞行员就把导弹发射出去。这时,导弹的动力装置——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就推动导弹前进,当火药烧尽后,导弹会按惯性飞向目标。我军的歼击机上装的只是一般的机关炮,面对美国的先进武器,海航第二师毫不示弱,罗烈达和姜凯分别率领战鹰,向着敌机勇猛扑去,打得这群敌机队不成队,形不成形,一颗导弹也没有发射就向海上逃跑了。

中国海军航空兵的作战奇迹1

在我机群猛迫敌机时,飞行员王自重驾驶的3号飞机由于速度过快,发生反操纵而掉队。王自重正在寻找自己的机群,却意外遭遇另外12架敌机。敌机看到王自重只是单机,便从左、右、后三面进行夹击。顿时,王自重热血沸腾、勇猛无畏,不顾敌我悬殊,径直向敌机冲去。他知道“响尾蛇”导弹虽然先进但也有弱点:一是红外线导向装置对目标的选择性能很差,分不清敌我;二是红外线(热力)容易被云、雾、雨吸收,我机处在太阳方向或低空飞行时,红外线导弹装置的作用和导弹发射的准确性会大大降低;三是导弹和发射装置分量重,飞机负荷大,战斗力相对低,通常不敢与我机正面交锋;四是“响尾蛇”导弹对平直飞行、目标较大、飞行状态稳定的飞机作用比较大,对一般按照攻击曲线作战的歼击机却难以奏效。于是王自重驾着飞机先迅速转弯,甩掉敌机群,然后从太阳方向直插过来,紧紧咬住一架敌机,使敌机无法发射导弹,这时,他立即开炮将其击落,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第一次击落携带空对空导弹飞机的奇迹。

当王自重驾着飞机再次插进敌机群时,敌机已乱了阵脚,王自重灵活自如,在敌机中穿来穿去,忽儿高升,忽儿下冲,忽儿向南,忽儿向北,不一会儿又击落了一架敌机。这时,王自重发觉机油快用完了,他趁着敌机慌乱之时,调头返航。不料躲在一旁的敌机暗中发射了5枚“响尾蛇”导弹。王自重驾驶的飞机不幸被击中,他壮烈牺牲。

这场空战,是世界空战史上第一次使用空对空导弹的空战,也是一次我军单机激战敌机群的战例,我军击落敌机2架,给敌人迎头痛击,海航第二师第五团飞行中队长王自重在这场史无前例的战斗中血洒长空,壮烈牺牲,海军党委给他追记一等功。

夜歼电子侦察机

1964年6月11日夜间,山东平度、莱阳一带上空,升空作战的是航四师独立五大队中队长陈根发和照明机石振山机组,被击落的飞机是P-2V。

P-2V是国民党空军一种电子侦察机的简称。该机由美国制造,1957年装备国民党空军,于1958年开始使用。在此之前,国民党空军为了侦察我大陆及沿海情况,使用过其他几种型号的侦察机,都被我军击落,唯独这种型号的电子侦察机一直逍遥法外。

P-2V型电子侦察机是一种可在夜间进行低空间谍活动的飞机,通常在二三百米以下飞行。它配备有性能较好的雷达和电子设备,设有专人监视地面和侦听对方飞机出动情况,可及时警告飞行员。因为P-2V飞得低,要打它,只能由上往下打。夜间,肉眼很难发现它,地面反射电波杂乱,一般飞机使用的瞄准雷达大都不能在低空使用,用歼击机打夜间低空飞行的P-2V更困难。而用高射炮打低空目标,要求转动的角速度很大,打到它的机会很少。由于它飞得低,防空导弹对它也无能为力。P-2V装有涡轮螺旋桨发动机和喷气发动机各两台,飞行速度最快可达每小时600多公里,如果遇上速度较慢的飞机攻击它,它就打开喷气发动机使对方追不上。它的发动机排气口朝下,因此向上方的红外线辐射很弱,依靠地面上地形、地物的自然掩护,它很容易躲避来自上方的瞄准。P-2V在逃避攻击时,几乎都是采用钻山沟或对山飞行,等接近山时立即跃过山头,迫使对方失去目标,或者撞上山头。国民党长期不断派出P-2V到我军防区进行侦察、骚扰,仅1958年以后就有81次。它每侦察一次,就得意一回,竟狂妄自称为“侦察机之王”,严重威胁了国防建设,引起中共中央高度重视,对海航提出任务:采用一切方法将敌机击落。

中国海军航空兵的作战奇迹2

接到任务的海军航空兵部队指战员本着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的精神,提出“照明攻击”的作战方法。“照明攻击”,就是设法把P-2V照亮,便于我军歼击机进行攻击,为此,1963年9月,海航组建了照明攻击大队,根据P-2V的活动规律,特别是敌人对“照明攻击”可能采取的摆脱手段,制定了各种相应方案。这些方案有一个共同的作战要求:P-2V要飞到一个适当的空域,照明机要飞到一个适当的高度,歼击机要飞到一个适当的角度,才能打掉它,稍有误差,都会让P-2V有机会逃掉。但是,要在空中高速运动中、很短的时间内,达到这3个“适当”并要持续一定的时间,很不容易。

为此,照明攻击大队开展攻关实战训练。一破“引导关”。地面领航员和雷达操纵员积累飞机在各种飞行状态和雷达天线俯仰情况下的波形变化,熟记5个方位区的固定回波,先后提出后方、上空、前方、切入4种进入方法,绘制出100多个反P-2V机动处理预案,充分发挥雷达最大的低空探测性能。二破“发现关”。我军歼击机飞行员先在地面学习夜间搜索发现目标的要领,再到空中投照明弹。飞行员每次投弹训练都把照明弹、攻击目标和歼击机三者的关系位置记下来,同地面领航员共同研究、计算,很快由原来照明弹亮起后22秒才能发现目标,提高到2至3秒。三破“攻击关”。歼击机飞行员进行由地面领航员引导的攻击训练,总结出快速攻击的要领:靠,间隔靠近;调,距离调整;推,机头前推。经数百次演练,照明攻击大队的战术技术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只等P-2V“登门来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