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侬大将军庙”称谓有感

作者: 农立芬

位于今广西崇左市天等县向都镇福利村都军屯的侬大将军庙,有侬大将军庙、侬智高庙、都军庙、老彝峒信等多种称谓,不同叫法,实意相同,都是为纪念侬智高和侬智会而建立的。如何理解这座庙宇不同称谓的内在含义,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解读。

首先,要读懂“都军屯”和“都军庙”。北宋时期,侬智高和侬智会兄弟组织边民抗交反宋,威震南疆,他们在都军屯驻扎兵营,建立据点,与那坡村亚屯后山坡上的侬智高营盘、中和村那为屯百感岩侬智高据点连成一线,成为雷火峒(今大新县下雷镇信隆村)岜特山侬王城的大后方。这里有必要解读“都军”二字,《中国古今称谓全书》(吴海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1)载,“都军,官名,即都监”。侬智高和侬智会是宋朝人,应为兵马都监之列。《宋史·本纪第十四神宗记》载:“熙宁二年(1060)九月乙丑,以古勿峒效顺首领侬智会为千牛卫大将军。”此时,宋朝已开始推行“以夷制夷”政策,建立土司制度。狄青平蛮后,反宋已息而抗交未止,“效顺首领”侬智会是在这种形势下被宋王朝封为“千牛卫大将军”的。综上,侬智高和侬智会的“都军”官职,纪念他们的庙宇称为“都军庙”是有依据的,而由于侬智高在此建立驻军据点,这个村屯也叫“都军屯”。

其次,要读懂“侬大将军庙”和“侬智高庙”。都军屯的都军庙里,相传有侬智会的坟墓,后人就地立庙纪念,奉祀侬智高和侬智会。侬智会是抗交反宋名将,与侬智高一脉相承,后来被宋廷封为右千牛卫大将军,千牛是刀名,为人主防身刀,而这个头衔为禁卫军将领。在都军庙立神牌,神牌上写“敕封威灵显应伏蛮义勇都军侬大将军神位”,庙名“侬大将军庙”似应由此而来。侬智高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而奋力抗争,带领边疆各族人民建立御寇安疆伟业,声势浩荡,威震南疆,因此,在人们心中,“侬大将军庙”就是“侬智高庙”,充分肯定了侬智高的地位和历史功绩,树立了侬智高的高大形象。

最后,要读懂“峒信”和“老彝峒信”。“峒信”是一个古老的地名,今汉译为“信峒”。“峒”指侬峒,是古代壮族社会的行政区域,“信”特指地方土名。左右江一带是唐西原侬峒的中心地带,时至今日,带“峒”“垌”“洞”的地名甚多,如向都镇的汉峒、金峒、信峒。峒信的中心在向都镇福利村,峒信辖17个自然屯,包括福利村所辖的足大、地雷、山龙、福盈、杨柳、都军、坡座、苍赫、塘刊、龙利、百玑、龙蒙、弄刀等13个自然屯,以及今属贵合村的那必、足角、那合屯和乐久村的更久屯。峒信地形平广,石山环峒,峡谷间村舍错落,溪流汩汩,好一派田园风光。侬大将军庙又是远近闻名的“老彝峒信”,老彝(有的写成“老乙”)是当地居民对侬智高的尊称,意指首领、酋长。这里的“彝”是壮族称谓的最高称号。因此,侬智高庙也叫“老彝庙”,在天等、大新、靖西、德保相邻的地方,都把地处福利村的都军庙叫“老彝峒信”,既体现了庙宇的地方地名特色,更是因为这是游人公认的桂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侬智高庙,“老彝峒信”也就成为桂西乃至云南文山等广大地方民间祭祀侬智高的公共神堂,每逢过年过节、初一、十五,四面八方的人都纷纷到庙里祭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