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本海: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践行者

作者: 汪伟强 方明月

程本海(1898—1980),安徽省绩溪县瀛洲镇仁里村人。他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积极践行者,推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关爱学生、关怀教师、关心学校,著有《在晓庄》《乡村教育》《乡村教育经验谈》等著作。

主编《微音》杂志

程本海幼年时代就读于本村仁里思诚学堂,后因家境贫困,未能继续升学。1916年,程本海应绩溪老乡汪孟邹之约,服务于芜湖科学图书社,旋调至上海亚东图书馆。程本海在工作之余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并利用晚上时间到夜校补习英语。1921年,蒙中华书局创办人陆费逵赏识,程本海出任上海中华书局编辑兼图书馆主任一职。

20世纪初,不少徽州游子齐聚上海,以胡适、陶行知、汪孟邹等为代表的徽州游子发起成立同乡团体并公开出版杂志《微音》,程本海担任杂志主编,时年26岁,前后任主编4年。在程本海任主编的4年里,《微音》杂志办得风生水起,在报刊如林的民国初期的上海占有一席之地。4年间,该杂志前后出刊35期。

程本海对于编辑出版《微音》杂志可谓一往情深,认为杂志不仅是同乡团体的喉舌,更是维系家乡的精神文化纽带。他不仅是主编,同时也是作者,既负责刊物的总体筹划,又担任主稿、编审、校对,还动笔撰写文章,社评、社务报告、调查采访等。有时为了筹措办刊费用,程本海还经常出去招揽广告。

与程本海同在《微音》杂志的邵雪奴曾说:“他是徽社里第一等健将……他竟不辞劳瘁,一面在认真做文章,一面又在发信四方去催稿;同时又不时去印刷局催逼排印、校对,无一不是他经办。”程本海为了办好这份杂志,倾注了一腔热血。他在给胡适写的信中说道:“我素重责任心的,认定凡事不干则已,既干了当以全副精神,始终负责,‘任劳任怨’。”又说:“这份《微音》,若不是我始终负责,老早停刊了,我很惭愧,年轻识浅,诚望先生指教。”

投身教育事业

1927年,因受到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影响,程本海辞去中华书局的工作,毅然前往南京晓庄参加教育运动,《微音》杂志由此停办。同年3月,程本海正式考入晓庄学校大学部。陶行知《在晓庄》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晓庄以十三位同志开校,本海是最先来和我商议加入乡村教育战线的。他和我本是好朋友,我到上海时常与他会面。1926年之末,试验乡村师范的计划草成,我带到上海来筹备,于是我们长时间的接谈。因此,他对于乡村教育之改革运动,有最深切之了解与信仰,但他深信乡村教育,为救亡大计,所以毅然决然排除一切困难,加入我们的战线……”

程本海到校后,陶行知安排他一边在燕子矶小学教书,一边在晓庄学校研究学习。当时的晓庄学校编制分为前后方,结业后分配到各地的服务者称为前方同志,留在晓庄研究的则称为后方同志,同时不定期安排指导员分往各地同志服务所在地进行辅导。1928年7月,程本海顺利结业,随即被分配至浙江,创办浙江省立湘湖乡村师范。该校根据晓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的主张办学,同时参照当地环境适当调整,有时遇到困难就及时请教陶行知和晓庄学校的各位老师,一时间声名鹊起,第二学期又增加经费扩充班级,大力推广中心小学并试行辅导制度及生产事业,后江苏、浙江二省教育部门推行地方教育辅导制度,实乃由此发端。程本海的代表作《在晓庄》也是在此时写成,由中华书局出版,该书一出版瞬时风靡一时,对于传播陶行知教育思想起到重要作用。著名学者吴涵真在悼念陶行知一文中就曾说道:“我景仰陶行知先生,是从民国十八年(即1929年)读了程本海先生所著的《在晓庄》后开始……”

1929年,程本海回到晓庄学校,参加创设劳山中学,不久由于晓庄被当局查封,遂准备接掌和平学园。后因为广东方面急需教师,程本海又去广东省龙川县应聘,主持龙川县立中学乡师班,因成绩斐然,经全县教育会举行年会时议决:增加经费扩充班级,复经省督学嘉奖并建议,教育厅将龙川县立第二中学改办县立乡村师范,委任程本海为校长,前后达4年之久。1933年,程本海又经龙川前往大龙,接手百侯中学。程本海在广东执教期间,对当地普及教育工作是卓有成效的,相继写成《乡村师范经验谈》《乡村教育》等著作。

服务地方需要

1934年寒假,程本海回到上海。当时安徽省教育厅正准备在省内普及教育,请求刚参加全国教育会议归来的陶行知派员参加指导,程本海根据陶行知的安排到安庆市(时安徽省省会)任省教育厅辅导室主任,同时来的还有朱泽甫、张一涛、黄志成等,均是他晓庄时期的同学。

程本海: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践行者0

程本海和同事着力改进地方教育,在全省推行辅导制度,发动全省普及教育工作,推行“小先生”制,并主编《安徽省教育辅导旬刊》,由教育厅通令各校订阅,为该省较早的教育定期刊物(至全民族抗战后停刊)。该刊每期出版由1000份增加至5000份,彼时,全省教育界几乎人手一册,打破了安徽省出版发行新纪录。后安庆沦陷,安徽省政府后迁,并设置皖南行署,程本海调任皖南行署第三科(教育科)工作。

全民族抗战期间,程本海一度为教育而从政,曾任安徽省教育厅视察和宣城、泾县、广德及浙江省云和等县教育科科长。

程本海后来在悼念陶行知《发扬晓庄精神以纪念老夫子》一文中说:他在长期抗战中,“没有参加任何丧心病狂的事体,虽没有机会去过大后方,却是工作在前方,甚至上过最前线,冲过敌伪封锁线,从事县政,发动军民合作种种有利于抗战的工作”。其间,安徽省政府曾准备任命程本海为太湖县县长,但程本海推辞不就任,有人笑他是书呆子,有官都不知道做,做官不弄钱,真是傻瓜。

1940年至1945年,由于战争原因,程本海和陶行知失去了联系,教育工作难以开展,后应浙江省建设厅视察潘一尘邀请,任浙江省建设厅视察,专职从事乡村工业试验工作。因侵华日军逼近浙江,浙江省政府辗转迁移,乡村工业工作告一段落。1942年,程本海出任福建长汀国立侨民师范教务主任;1944年,蒋经国领导新赣南期间,程本海曾任赣州正气中学辅导处主任兼专员公署辅导工作,并参加新赣南行政督导团前往各县实地视察。

1945年秋,程本海应中华书局史地编辑部原主任葛绥成邀请,出任浙江国立英士大学训导处生活指导组组长,兼职讲授“三民主义”课程,每周授课9个课时。程本海并非大学科班出生,也没有留学海外的经历,原本自身没有勇气执教大学,但是他始终铭记晓庄的校训,“以教人者教己”的态度,学习大量民主期刊,认真分析时下局势,力求教学活泼新颖,“三民主义”一时竟成为一门生动的课程,获得学生追捧,其课堂成为宣传民主思想的阵地。得知李公朴、闻一多两位先生被特务杀害的消息之后,程本海不平之情露于色,引起学生强烈反响,连一些素来迟到早退的学生,都争先恐后赶来听他授课。

程本海: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践行者1

1946年暑期,程本海到上海,准备拜访他的老师陶行知,此时的陶行知已经是特务组织黑名单上的第三号人物,几经转折,程本海最终见到陶行知。由于陶行知事务繁杂,只与程本海简单交流几分钟便让他回去。离别的时候,陶行知和程本海约定,次日让他和李楚材一起过来详谈,岂料,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突发脑溢血溘然病逝。

陶行知先生逝世后,为了推动他的教育事业,同时进一步加强陶行知组织的生活教育社驻沪办事处工作,公推程本海来主持工作。在白色恐怖中,程本海一边在育才中学、敬业中学等校执教,一边积极从事民主运动。1948年秋,程本海离开上海去往台湾。

1980年,程本海病逝,享年82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