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愈之与首部《鲁迅全集》的出版
作者: 周文洋胡愈之,浙江上虞人,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创办《公理日报》《团结》《东方杂志》等报刊,组建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复社等团体和机构,宣传党的方针路线、传播抗日救国主张,与侵略者和反动势力进行坚决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愈之先后担任国家出版总署(今国家新闻出版署)署长、《光明日报》总编辑、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上海逝世,各界进步人士陷入极大悲痛时,胡愈之就敏锐地意识到:必须着手《鲁迅全集》的整理、编辑、出版工作,倘若鲁迅未公开发表的遗作、手稿落入国民党当局手中,将是无法弥补的损失。
师生情深
胡愈之首先想到出版《鲁迅全集》,绝非一时冲动,缘于他与鲁迅深厚的师生情谊。鲁迅在绍兴府中学任教时,15岁的胡愈之在该校读书,他对土豪劣绅鱼肉乡里、欺压百姓极为痛恨,常在作文里表露愤慨,鲁迅发现后,给他讲述革命道理,启悟他的进步思想、斗争意识,二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
1914年,胡愈之考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为练习生。1915年,任《东方杂志》编辑,与鲁迅同住一个城市,能够经常聆听鲁迅的授课、讲学,接受先进文化和前卫意识的熏陶。1931年,胡愈之到莫斯科考察访问,写出《莫斯科印象记》,这篇赞扬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的文章深得鲁迅好评,3次撰写评论在报刊发表,极大鼓舞了胡愈之的革命斗志。
1931年,胡愈之在《东方杂志》发表一篇题为《新年的梦》的文章,赞颂斗争精神,揭露专权统治。鲁迅看到后敏锐地感觉到文章偏激的言辞会惹怒国民党当局,胡愈之会因此遭到迫害,便立即安排他到乡下躲避。果然,胡愈之离开的第二天,便有特务来到杂志社抓捕他。事情过去后,胡愈之深刻检讨了自己幼稚、冲动的行为,对恩师给予的保护万分感激。
胡愈之在1933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特别党员接受中央特科直接领导。1936年1月,胡愈之向鲁迅转达上海党组织的决定:请他去苏联疗养,但鲁迅坚持留在国内工作,婉言谢绝了组织的安排。不曾想,这竟是胡愈之同老师的最后一次会面。
胡愈之与鲁迅的师生谊、战友情亲密真挚、高尚伟大,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正直知识分子真诚无畏的友谊楷模”。
编辑团队
1936年10月19日,一贯言辞激烈、最富战斗性的作家鲁迅,因肺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上海大陆新村9号寓所。1936年11月,胡愈之向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汇报编辑出版《鲁迅全集》的想法,组织负责人刘少文等人商议后表示:在国家和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迫切需要用“鲁迅精神”来唤起民众,支持抗战,要动员、利用一切力量,尽快组织出版《鲁迅全集》。
按照中共的指示,胡愈之先写出《鲁迅全集》编辑分类大纲,然后与鲁迅的夫人许广平商议。二人经过细致归纳,统计出鲁迅已出版的文集、译著和发表的作品约有400万字,还有未公开面世的译文、手稿约200万字,《鲁迅全集》以体裁、内容归类,要分20卷,总计600多万字。
要完成这项庞大的出版工程,首先要组建高水平的编辑团队。当时,白色恐怖严重,鲁迅的一些作品仍被国民党当局追缴、查封,这就要求编辑须具备先进文化思想,敬佩、支持鲁迅的民族气节、抗争精神。
不久,由胡愈之、许广平、《民主周刊》主编郑振铎、《救亡日报》主编王任叔、《文汇报》副刊主编唐弢、左联期刊《前哨》主编谢澹如、《周报》主编柯灵,以及黄幼雄、许寿裳、吴观周、张宗麟、胡仲持等26人参加的编辑团队很快组成,开始分门别类、各司其职地编辑《鲁迅全集》各卷。
整理编辑尚具雏形的文章和未发表的手稿颇有难度,一些章节、句式要润色,内容删修凌乱、字迹模糊的部分须誊写。胡愈之每天召开编辑会议,协调、解决各种问题,经半年多的艰苦努力,《鲁迅全集》编辑工作基本就绪。
胡愈之晚年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我和郑振铎、王任叔、谢澹如等十几个人,连续一个多月吃住在师母(许广平)家的厢房里,夜以继日地整理手稿,遇到弄不懂的句子、辨不清的字就去向师母请教,光我编辑、誊写的手稿就大约有30万字。”
出版受阻
编辑工作还算畅顺,但印刷出版却阻力巨大,当局对书刊发行控制得非常严格,公开出版个人文集必须申报、核查、审批。1937年4月,胡愈之与许广平找到鲁迅的老乡和好友蔡元培,请他协助、安排出版事宜。蔡元培曾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司法部部长、监察院院长等要职,在官场颇有威望。
蔡元培听到请求,沉思良久,提出斡旋方案:出版不能师出无名,需要成立一个团体,由自己担个职务之名才方便成事。不久,由蔡元培任会长,胡愈之、许广平、周作人、茅盾等人组成的《鲁迅全集》编辑委员会成立,蔡元培以“会长”的身份找到上海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王云五。
王云五曾任上海国民政府参议,和蔡元培是多年的幕僚。他听完情况,满口答应:“鲁迅先生文化贡献之功大焉,助出全集吾等责无旁贷,容我与政府疏通,只要得允,由印书馆承担出版。”
一个多月后,王云五回复:出版申请已呈报,只待国民政府批下,全集即可付梓。但之后的结果都是国民政府“尚未批复”,大家知道,当时鲁迅的一些作品仍被列为“逆文”,许多反动政客、右翼文人仍在对他进行攻击诽谤、诋毁谩骂,要让国民政府批准出版《鲁迅全集》,谈何容易。
同心协力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华北不断扩张势力,严峻的形势让胡愈之感觉到,《鲁迅全集》的出版再不能等待所谓的“批复”,一旦战事爆发,后果难料。胡愈之去找八路军驻沪办事处主任刘少文商议:目前许多民间文化团体都创办报刊、编印书籍,号召民众救亡救国,投身抗战,我们可以用“振奋民族精神、激励抗战斗志”的名义,由复社组织出版《鲁迅全集》。
刘少文请示中共中央同意后,出版重任自然落到胡愈之肩上。出版工作千头万绪,重中之重是资金,经过细细计算:每套20卷,印刷200套,每套工本费需要60元,总计1.2万元。就在胡愈之正为资金来源烦恼之时,突然想到,复社曾用发动读友交预定款的方式出版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鲁迅全集》也可以采取这个方式筹集出版资金。
胡愈之与许广平首先找到“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发起人之一的宋庆龄。宋庆龄得知情况后,除与上海各大金融机构、公司联系外,还亲自撰写预定倡议书,寄往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华文报刊登载,又请沈钧儒、茅盾、巴金、陶行知等进步人士联系大专院校、图书馆等有关部门进行预定。蔡元培也亲笔书写了“征订启事”发表在上海、北平、武汉等市的各大报刊上,广泛募订。不到两个月,1.2万元出版资金全部到账。
为防止不良事件发生,胡愈之决定在《鲁迅全集》上不留编辑姓名和出版部门,统一署名“鲁迅先生纪念委员会”,为应对特务寻衅滋事,他还特意请蔡元培题写书名、作序。
1938年4月,《鲁迅全集》出版工作正式启动,纷繁、复杂的事务让胡愈之忙得不可开交,每一页校对后的清样都要由他终审,铅字需要量巨大,他要四处采购铸字用的铅锭。当时上海食品奇缺,即使有钱也很难买到粮食,工人们请求:宁可少赚工钱,只要每天供应三餐,哪怕是米粥、窝头,能吃饱就行,胡愈之为此多方奔走购买粮食。这时,中共党组织通过关系为复社搞到一批大米,胡愈之马上发给工人。久旱甘霖般的粮食极大调动了工人们的积极性,出版进度突飞猛进。
急中生智
1938年7月,《鲁迅全集》出版工作进入尾声,却发生了始料不及的意外:数日暴雨,原料库房进水,印制封面的漆布纸板全部被淹,原定的纸板国内没有生产,要从南洋进口,当时上海的大型印刷厂为躲避战争,多已迁往内地,无处求货,如用图画纸做封面,又显得过于简陋。正当胡愈之一筹莫展之时,国民政府举办大学、高中生“笃学报国”评奖活动,要印5000个大红漆布纸板证书封面,负责评奖事务的上海参议会教育部部长刘湛恩是胡愈之早年的同窗,他把纸板送到复社,将这批活儿交给了胡愈之。
胡愈之望着一垛鲜红的漆布纸板计上心来。没几天,他哭丧着脸告知刘湛恩一个坏消息:因库房漏雨,制作证书封面的纸板被浸泡,无法按时交货。此时离评奖活动召开只剩3天,刘湛恩闻听大发雷霆。胡愈之急忙提出补救办法,利用未被雨水浸泡的纸板,将原来16开的证书改为32开,这样剩下的纸板完全够用。
刘湛恩没有办法,只好无奈地点头同意。胡愈之巧施“偷梁换柱”妙计,从证书中截留下足够的纸板原料,解决了《鲁迅全集》精装封面材料的急需。
弥足珍贵
1938年8月10日,200套32开本,封面、扉页加注编号的精装版《鲁迅全集》问世。全书大致分原创、校辑、译作3个部分,改传统的繁体竖排为时尚的简体横排,内容完全按原稿或手迹排印。
宋庆龄赞誉《鲁迅全集》的出版:“起到扩大鲁迅精神影响,唤醒国魂,争取光明之目的。”蔡元培在《鲁迅全集》序言中赞道:“鲁迅著作方面颇多,蹊径独辟,为后学开示无数法门,鄙人以新文学开山目之。”许广平在《鲁迅全集》“编校后记”中写道:“六百余万言之全集,竟得于三个月中短期完成,实开中国出版界之奇迹。”实际上,她说的“三个月”完成出版是指从复社开始印刷到出书,如从收集、整理、编辑书稿算起,已历时近两年。
胡愈之抚摸着鲜红封面、烫金书名的《鲁迅全集》,禁不住热泪盈眶,为了出版老师这部书,历经700多个日日夜夜,不知绞尽多少脑汁,耗费多少心血,终于如愿以偿。他把一套编号058的《鲁迅全集》交给中共上海党组织转送中共中央。当时,恰好上海《读书》杂志编辑杜元启、匡乃成等4人要前往解放区,刘少文便委托他们把这套书带到延安。中共中央收到书后,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同志非常高兴,每人拿去几卷,串换阅读。在那张著名的“1938年春,陕西延安一间简陋的窑洞里,毛泽东在撰写《论持久战》”的珍贵历史照片中,毛泽东的书桌上就摆放着3本首版《鲁迅全集》。
胡愈之后来回忆说,《鲁迅全集》出版后,发现两大憾事,一是没有完整编入老师的日记。当时有一天,师母正带着几本日记手稿准备交送编辑,在街上遭到特务搜查,日记被掠走,无处讨还。二是老师的大量书信没有收入。因为时间紧迫,所以分散在收信人手中的信函没来得及征集。后来,胡愈之所言的这两大憾事都最大限度得到了弥补。1946年,胡愈之、许广平将征集到的855封书信编成《鲁迅书简》出版;其后,唐弢竭力搜集鲁迅佚文遗著,通过与胡愈之一同整理,先后编辑出版了《鲁迅全集补遗》《鲁迅全集补遗续编》。
1938年首版的《鲁迅全集》现已存世稀少、弥足珍贵,目前仅知上海鲁迅纪念馆珍藏一套(编号001)、鲁迅博物院藏有一套(编号017)和极少的个人收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