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桂林地区武侯祠及诸葛家风的传承
作者: 樊博琛 苗自晓“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亮其人也。”这是唐代四朝宰辅裴度对诸葛亮的高度评价。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历刘备、刘禅二帝,“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于蜀汉建兴元年(223年)被封为“武乡侯”,卒后追谥“忠武侯”,故世人多以“武侯”称之。正所谓“生而正直,则死而为神”,自蜀汉六年(263年)后主刘禅“诏为亮立庙于沔阳(今陕西勉县)”,之后千百年间,随着与诸葛亮有关的的三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多地均有修筑纪念诸葛武侯的祠堂、庙宇。作为岭南文化重镇,桂林是自秦通灵渠之后,中原文化进入两广地区的要冲之地,至唐宋时期,宦桂士人渐多,加之人口南迁,文化不断传播,对诸葛亮的祭祀风习炽盛。
古籍中记载的桂林地区武侯祠
据史料记载,桂林地区曾修建有多处武侯祠,包括桂林宝积山、灵川县大象山、兴安县灵渠、阳朔县立龙村等地,在漫长岁月中,或毁于战火、或年久失修倒塌,现均已湮灭,成为遗址,但武侯精神却薪火相传,至今犹存。
桂林宝积山武侯祠该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据明嘉靖十年(1531年)编修的《广西通志》记载:“桂林诸葛亭在宝积山绝顶上,都指挥使耿良建。”耿良于明洪武十三年至洪武二十年(1380—1387年)任广西都指挥使,因此推断宝积山武侯祠应修建于这一时期。
宝积山,因山势“西阜高起”,形似卧龙,在唐代以前被称为盘龙岗、卧龙山,以叠石奇秀、山林苍翠、湖光山色而出名。南宋绍兴年间,广西转运副使吕源在山前小坡上立“桂岭”石碑,故名桂岭山,又以其山石堆垒似珠宝,名宝积。明正德四年(1509年),广西按察司副使陈崇德在宝积山东麓题榜书“宝积山”。后因山顶和山麓都曾修建过武侯祠,民国时期也称此山为孔明山或孔明台山。
宝积山武侯祠自明洪武年间耿良始建之后的460多年间,明清两代有史可查的重修记录就达11次之多,其中明代(含南明)5次,清代6次。从初修时仅有一尊“塑武侯像于中”,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广东布政使王用霖“并附祀之祠均修葺焉”,桂林宝积山武侯祠的规模逐步扩大和完善,最盛时有规整的祭祀殿堂,殿内设武侯像及完备的祭祀礼器,并附左右文武、关公等祠,具备比较齐全的祭祀功能,但这些建筑在抗日战争期间皆毁于战火。如今在宝积山顶只留有3块残缺石碑:一块是1994年立的“古炮台遗址”;一块仅剩篆书碑额“重修诸葛武侯祠碑记”,且字迹已日渐模糊;还有一块碑身断裂,文字早已不辨。此外,在南麓登山道上的石板中还砌有一块残缺篆书碑额“重修诸£”。
宝积山武侯祠曾是明清时期城中祭祀诸葛亮的重要场所,同时还是赏游宝积山、俯瞰桂林美景的观景建筑,“桂林八景”之首的“桂岭晴岚”即指此地。“斯亭左瞰漓江,烟波万里;右襟宝髻,岚气千寻。四山环翠而拱胜者,若地之灵预为侯集大观也。”文人在此雅聚畅饮,凭古吊今,写下不少诗篇。
灵川县大象山武侯祠灵川县位于桂林北部,北接兴安县,是湖南进入八桂大地的重要陆上交通节点,也曾修建过武侯祠。史料记载,灵川县武侯祠在大象山上,明嘉靖时期的《广西通志》载:“高镇山,在县西南二里,上有诸葛祠,古名大象岭。”明万历时期的《广西通志》沿用嘉靖时期的《广西通志》,在“诸葛武侯祠(宝积山)”词条后附有“云‘灵川县大象山亦有武侯祠’”。民国时期的《灵川县志》中记载大象山不仅在山顶曾建有武侯祠,水边还建有周瑜庙。
关于大象山武侯祠的修建年代,清雍正时期重修的《广西通志》记载其建于唐代,“诸葛祠在城东二里大象山,唐时建,年久颓圮”,清嘉庆时期的《广西通志》采纳这一说法,但因资料匮乏,具体始建年代已不可考。
道光年间,广西巡抚梁章钜所编的《楹联丛话》收录有灵川武侯祠楹联两对。一对为:“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另一对为:“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流风于遗像,万古清高”。清光绪二年(1876年),知县张秉铨修葺武侯祠,重刻祠堂楹联:“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寻丞相祠堂依然城外。山似玉簪,水如罗带,睹漓江风景仿佛隆中。”但是,由于祠堂位于山巅,风雨侵蚀严重,加上此后未进行修缮,到光绪末年已倾圮废弃。
兴安县灵渠武侯祠该祠在明清两代的地方志中未见记载,仅见于清代名臣孙嘉淦的《南游记》。清康熙六十年(1721年),孙嘉淦在为母丁忧(母亲去世,官员需停止工作为母守丧)期间,游历大江南北,他在到访兴安的记录中提及“诸葛武侯续修之,渠上有武侯祠”。
清朝距三国已远,且这一记载为孤证,笔者据此对灵渠上修建武侯祠的可能性作以下揣测:首先,诸葛亮毕生致力于复兴汉室,而秦汉时期的军队正是通过灵渠实现了对岭南地区的统一,因此在灵渠建武侯祠,有附会武侯鞠躬尽瘁,完成统一夙愿的用意。其次,诸葛亮历来重视水利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于都江堰首设堰官进行日常性的管理维护,开启了之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的先河。因此,是否因诸葛亮曾关注灵渠,才在孙嘉淦记录中出现“诸葛武侯续修之”的记述,事实究竟如何,无从得知,而百姓因此感恩建武侯祠的可能性也由此而来。
阳朔县立龙都督祠该祠位于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立龙村,是广西境内修建最早的一座纪念诸葛氏的祠堂。据民国时期的《阳朔县志》记载,晋时诸葛后裔诸葛齐嚣被委任广东,致仕后游历广西,于阳朔白沙村建宅居住,逝世后其子孙在“律郎立祠宇”,律郎即今天的立龙村,建成后“庙貌巍然,神像俨然,可敬可畏”。此时的都督祠应该属于家庙性质,供奉诸葛氏各先祖,这是广西祭祀诸葛亮之始。宋代端平年间(1234—1236年),任郁林太守的诸葛文庚见祠庙破败,遂与族人商议重新修葺,但这个计划随着诸葛文庚在任上病逝而作罢,此后都督祠更为倾颓。元代时,诸葛定和不忍祠庙继续毁坏,于是组织族人重新修建武侯祠,建成后的规模虽然不及之前,但“亦喜其能存告朔之饩,以垂后耳”,使祭祀诸葛氏的传统能够延续下去。明清时期,未曾见有关立龙都督祠的记载,应已崩毁。时至今日,立龙村都督祠遗址只剩下一块门槛石,村民称为老庙。
桂林地区修筑武侯祠的原因
2016年,阳朔诸葛后裔可惜宝积山武侯祠损毁已久,便于桂林市阳朔县葡萄镇翠屏村五指山山麓,按照原宝积山武侯祠占地规模修筑翠屏武侯祠,祠内供奉诸葛亮铜像。祠内还设置有“诸葛亮生平事迹”“桂林武侯祠变迁”“广西诸葛后裔基本情况”“木牛流马”等内容,以传承武侯文化。之后,广西诸葛后裔又分别于2019年1月在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甑底村修建黎获诸葛宗祠,2021年10月在桂林市阳朔县高田镇思和村修建思和武侯祠。至此,桂林地区现有武侯祠3处,供后人祭拜和缅怀。
不同于山东、湖北、河南和四川,桂林既不是诸葛亮的生活区域,也不是他的征战区域,唯一与诸葛亮有关的是在《三国志》中记载的“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所以,笔者认为桂林修筑诸多武侯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蜀汉后期,诸葛亮南征北伐,尤其是安抚南中地区对广西影响深远。明代广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时有起义,祭祀诸葛亮这样既有匡扶汉室正统之任,又有安抚少数民族之功的古圣先贤,具有借武侯威名靖远镇边的用意,达到教化百姓忠于朝廷的目的。孔镛《桂林诸葛亭》诗“宝积山巅诸葛亭,澄清百粤仗威灵。登临一笑天风至,吹散狼烟万里清”就是最好的例证。另外,桂北地区祭祀的广福王,相传即是追随诸葛亮南征而至桂林的裨将武当,在追逐逃敌时,因遇到山洪暴发而溺死于“智慧源”。这名裨将在《三国志》等史书中并无记载,且诸葛亮在南征时,无论是其本人还是其部将都不大可能到达义宁(今桂林市临桂区)边上的智慧源,但关于诸葛亮的传说在西南地区流传很广泛,不排除后人根据需要创造了这么一个传说并为之建庙祀之。
第二,诸葛亮“轻徭薄赋”的思想和“鞠躬尽瘁”的精神。赤壁之战后,鼎力三分的格局基本形成,刘备命诸葛亮督办零陵、桂阳和长沙三郡的赋税。诸葛亮曾说,“圣人之治理也,安其居,乐其业,至老不相攻伐”。此时他审时度势,懂得“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故“唯劝农业,无夺其时,唯薄赋敛,无尽民财”。同时,诸葛亮一生忠于蜀汉政权,亲身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也是历来人臣所追求的。桂人感念诸葛武侯的恩泽和精神,遂于桂林多地建祠祭祀。
桂林诸葛后裔的祭祖及诸葛家风的传承
目前,桂林的诸葛后裔居住在临桂、阳朔、荔浦、富川等地133个村,约1.6万人,而阳朔是诸葛亮后裔聚居比较集中的县份,全县6个镇3个乡均有分布,共有约8000人。据元代文人费一枝在《晋都督祠碑》中的记载,桂林阳朔县的诸葛氏是诸葛亮的后裔,最早于晋时迁徙至此,“至晋时,裔孙诸葛齐嚣,仕晋帝本忠诚,帝梦葛藤绕殿,乃疑之。委任广东,乃致仕。游于广西,见白沙村地可建宅,乃居焉”。
诸葛齐嚣是诸葛亮的六世孙,自广州任上致仕后于白沙村建祖宅,白沙村即今桂林市阳朔县白沙镇白沙村。北宋末年,又一支诸葛后裔自襄阳迁徙而来。据葡萄镇翠屏村保存的《诸葛氏宗谱》记载:“我祖系诸葛丰第廿七世之儿孙,原居襄阳城西廿里,地名隆中。宋末迁居于桂林南路黎获大村,乃因出地立名,遂号隆中。隆中公以后,子孙繁盛,有陆续移居各地者。”诸葛隆中之后,其三子分居三地,分别是梨获大村(今桂林临桂区会仙镇甑底村)、阳朔葡萄镇翠屏村和阳朔福利镇思和村。因此,桂林的诸葛后裔基本都是从这4支繁衍而来,其中以葡萄镇居住者为最多,分布在葡萄镇38个自然村,共5000多人,使葡萄镇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诸葛亮后裔聚集地。
作为广西诸葛氏族人共同的精神信仰,每年对诸葛亮的祭祀是集祭祀、训诫、集会、宴饮为一体的最为隆重的活动。关于祭祀的日期,河南南阳武侯祠中有一块明嘉靖七年(1528年)的《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其中明确规定了“春祭用次丁日,秋祭用八月二十八日”,即春祭日期为诸葛亮的生诞日四月十四日,秋祭日期为诸葛亮的仙逝日八月二十八日。自此,祭祀诸葛亮的日期确定下来并为各地所遵行,并一直延续至今。阳朔葡萄镇的诸葛后裔也依此传统,并将祭祀诸葛亮、传承《诫子书》家风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一年四祭”习俗:春祭(诸葛亮诞辰)、夏祭(新历8月下旬诸葛后裔新生入学)、秋祭(诸葛亮忌日)、冬祭(迎新年)。
根据相关仪典记载,春、秋两次祭祀典礼需司仪1人,内执事2人,外执事2人,引祭2人,主祭1人,读祝1人,共9名祭祀人员。祭祖祭品遵《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所列,用“一品物”即“猪一口,羊一羫,鱼醢、肉醢、菹茶共五品,米面食共五品,果子五品,香一炷,烛一对,帛一段,酒二瓶,行三献礼如仪”。祭祀程序视规模而定,分为九道、十八道和二十八道3种,但都包括行礼参拜、告天祭酒、示训、读祝等程序,庄严且肃穆。
2010年10月,山东沂南黄疃村(诸葛亮故里)、湖北襄阳黄家湾(诸葛亮夫人黄月英故里)、浙江兰溪诸葛八卦村(诸葛亮后裔聚居地)、广西阳朔翠屏村(诸葛亮后裔聚居地)缔结为诸葛亮亲缘友好村,决定联合申报“诸葛后裔祭祖”为国家级非遗项目。2014年11月,由浙江兰溪市牵头申报成功,祭祀典礼“诸葛后裔祭祖”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从2012年开始,阳朔葡萄镇的诸葛后人将诸葛亮后裔祭祖习俗和民俗活动整合为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此旅游节至今已举办11届,成为当地最具特色和民众基础的民俗文化节庆,凸显了诸葛亮文化特色,融入了群众文体娱乐互动、民俗文化传承等元素,扩大了诸葛亮文化的影响力。作为诸葛后裔,虽居广西远离祖地,却一直恪守《诫子书》祖训,并立下自己的《广西诸葛氏祖训十条》:
一曰积德以固根基,二曰守分以免刑法,
三曰崇祀以报孝恩,四曰睦邻以求和顺,
五曰孝悌以肃家风,六曰宁静以立远志,
七曰耕读以务本业,八曰勤俭以资谋生,
九曰勤劳以创财富,十曰赈济以周贫乏。
这10条祖训涵盖了做人的方方面面,时刻警示、激励着诸葛后人。广西的诸葛氏“代不乏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诸葛文庚,官至郁林太守;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解元诸葛平,官至湖广参议;明永乐三年(1405年)科诸葛裔,任教谕;明景泰元年(1450年)科诸葛绍,任知县;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科诸葛蒙;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拔贡诸葛烋;清进士诸葛璋,附贡援例为县丞。此外,还有诸葛全、诸葛详、诸葛金生等入祀阳朔县城忠烈祠。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是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所说的话,劝勉诸葛后人一定要专心致志、刻苦学习。为了延续“耕读传家”的好家风,阳朔诸葛亮研究会自2006年起制定了奖学金制度,每年都对符合条件的优秀学子给予奖学金奖励,弘扬诸葛氏优秀的学习传统;同时还在葡萄镇翠屏村创立诸葛文化科普基地,通过参观和科普讲堂等,打造励志教育基地,让更多人自觉传承勤耕重读和勤俭持家的家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