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航天总师王永志
作者: 邵红胜王永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任总设计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曾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王永志三十年如一日深耕中国的航天事业,长期致力于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参加和主持了6个导弹型号、2个运载火箭型号以及“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2010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将编号第46669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永志星”。2024年9月,王永志荣获“共和国勋章”,以表彰其为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的杰出贡献。
从寒门求学到入苏攻读王牌专业
1932年,王永志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八面城镇老房村一个贫困家庭。自幼劳作,6岁前还不识字的他渴望能像同龄的孩子天天背书包去上学,无奈多次求学的愿望都遭到父亲反对,但大哥很支持他。1939年农历正月十五的清早,趁父亲仍在熟睡,大哥偷偷带着未满7岁的王永志到离家4公里外的小学报名。父亲知道后火冒三丈,大哥连唬带蒙,以官学不能轻易退学为由,平息父亲的怒火,最终征得父亲的同意。王永志格外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每天走读,放学回到家就帮忙干农活。第一学年结束,王永志捧回了“一甲学生”的奖状。昌图县解放后,贫困子弟享有免费教育资格,王永志倍加珍惜,勤奋学习,初中连续3年蝉联榜首。
1949年,王永志初中毕业,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保送至东北实验学校(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前身)读高中,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高中,王永志仍是功课全优。入学后不久,朝鲜战争爆发,美军战机频频到辽东领空滋扰,学校被迫停课。王永志想报名参军,却得知东北实验学校的学生另有任务。事后,王永志深有感触,“什么生物,什么遗传,没有国防,啥也没有”,立志要为国家设计飞机。1952年,王永志高中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专业。1955年,王永志通过留苏选拔考试,两年预备班学习后,赴苏联莫斯科航空学院求学,在飞行器设计系飞机设计专业学习。1957年11月,王永志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专业。
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中国留苏学生要撤返回国。周恩来总理作出指示,国防相关重点专业每专业保留1名留学生,王永志成为火箭导弹专业保留名额的留学生,得以继续在苏求学。苏联火箭之父谢尔盖·帕夫洛维奇·科罗廖夫的第一助手和接班人、莫斯科航空学院火箭教研室主任米申教授得知此事后,主动提出要亲自指导王永志的毕业设计。最终,王永志以毕业论文《洲际导弹设计》获得最高分5分、所有功课成绩均是高分5分的优异成绩,获得优秀毕业生奖章。莫斯科航空学院副院长克里莫夫劝说王永志留下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这是该校首次破例让外籍学生继续深造高度保密专业,但王永志婉言谢绝,他对克里莫夫副院长说道:“谢谢您给我这个机会,只是我的国家急需这个专业的人员,等着我们回去参加建设。”
钱学森力荐担任二代导弹总师
1961年3月,王永志毕业归国,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总体设计部工作。1964年6月底,王永志第一次走进大漠戈壁的导弹发射场,执行发射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任务。当时的戈壁滩骄阳似火,天气特别炎热。试验发射时,导弹射程不够,打不到预定目标。专家们绞尽脑子想着怎样往有限的导弹贮箱里多添加燃料,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年轻又高个子的王永志站起来提出自己的建议:“导弹发射时环境温度高,燃料密度就会变小,发动机的节流特性也要随之变化。我认为,要是把导弹内的燃料泄出600公斤,这枚导弹将能命中目标。”还详尽说明自己的解决方案及对导弹内燃料的分析计算结果。专家们经严密讨论后采取了王永志的“减料”建议,最终导弹如期进入目标区。庆功宴上,总设计师钱学森满面笑容地对王永志说:“年轻人,很有希望呀!”王永志“初次亮相”即引起钱学森的关注和肯定。在第一代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研制中,王永志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取得了突出性成绩。1969年,王永志担任洲际导弹的副总设计师。

1978年,我国开展第二代战略导弹的研制工作。钱学森说,第二代战略导弹应由第二代人挂帅,建议由王永志担任总设计师。人至中年的王永志被任命为我国新一代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有了更多施展才华的平台,成为这个领域的领军人物。1985年,王永志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王永志担任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研制总指挥。此时,欧美航天发射接连失事,卫星发射运力短缺,这是中国火箭研制打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走出困境的绝佳机遇。王永志审时度势,积极倡导研制“长二捆”火箭。经过不懈地努力,1988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长二捆”火箭的立项研发。在一间极简朴的办公室里,王永志和另几名科学家构想出中国第一枚大推力捆绑式火箭的草图,以“长征二号”火箭为芯级(即主火箭),捆绑4个助推器,使火箭运载能力从2.5吨一下子提高到8.8吨,这就是后来大放异彩的长征二号E捆绑运载火箭(Ⅰ-2E)。王永志科研团队仅用18个月就如期完成了“长二捆”火箭的研制和首飞。1990年6月30日,“长二捆”火箭如期屹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发射台,7月16日,“长二捆”火箭直上云霄,发射成功,中国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从2.5吨提升至9.2吨。从此,中国火箭不仅进入国际市场,火箭运载能力还翻了近两番,并为后续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钱学森二荐担任载人航天总师
1992年9月21日,这是一个可以载入中国航天史的日子。这一天,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工程代号为“921”。两个月后,60岁的王永志被正式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当国防科工委就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人选向钱学森征求意见时,钱学森坦诚地说出自己的意见:王永志有许多过人之处,他的思维常常与众不同,很有自己的见解,年轻时就崭露头角,由他当总设计师,比较合适。同年,王永志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2年后的整整7年,王永志带领中国载人航天队伍默默奋战,不登报,不上电视,将各种技术上的“拦路虎”一一打倒。1994年,王永志调往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今工业和信息化部),继续担任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并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9年,“神舟一号”发射成功,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始被人们关注,但王永志这位“大总师”却未为人知晓。直到4年后,即2003年10月16日6时23分,中国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成功返回地面,“太空勇士”杨利伟走出舱门向人们挥手致意,总设计师王永志落泪的定格画面,才使已经在载人航天科研领域里领军深耕11年的王永志被大众所知晓。在随后的采访中他无悔地说道:“在我的一生中,这样眼泪控制不住地往下流是极少的。我最引以为豪的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完全是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完成的。”

2004年,王永志担任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院长,荣获“200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负责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项目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2005年,他荣获中央军委授予的“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称号,并获中央军委颁发的一级英模奖章和证书。2007年1月至2010年9月,他担任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编制专家组组长,主持完成《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重大专项——载人空间站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写。
从“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到“神舟十三号”顺利返回,我国已成功发射8艘载人飞船,有13名中国航天员造访了浩瀚宇宙。从1992年至202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走过了整整30年,而王永志最初设想的“三步走”计划也在2022年全部完成。“火箭排云上九重,惊弦霹雳震长空。”从研制导弹到运载卫星上天,再到送中国人遨游太空,王永志实现了他人生的“三步走”。
奉献一生荣获“共和国勋章”
王永志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开创者之一,牵头论证提出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作为工程总设计师,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历史性突破作出巨大贡献;作为工程高级顾问,为我国空间站总体实施方案论证确定、推动载人月球探测工程立项作出突出贡献。王永志说:“刚参加工作的十几年里,组织安排我参加了我国中近程、中程和洲际导弹的研制工作。我有幸在钱学森、任新民、屠守锷等老一辈著名专家的领导和悉心指导下工作,他们的言传身教,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40多年来,在中国战略火箭、地地战术火箭以及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中,王永志贡献突出,特别是在载人航天工程中作出了重大贡献。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技术难度最大、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高的大型系统工程。作为载人航天工程的总设计师,人们称王永志为“大总师”。正如他所说,他一生干了三件事:研制导弹、送卫星上天、送中国人进入太空。这三件事,每一件都足以载入史册,每一件都体现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王永志的事迹,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他的贡献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2024年9月13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王永志“共和国勋章”。王永志孜孜不倦的科研实践,实现了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王永志曾说:“我这辈子其实只想说一句话——能参与国家和民族几件大事是我的荣耀。”他的愿望是培养一批中国航天领域未来的领军人物,曾寄语年轻人:“勤奋加机遇等于成功。不要羡慕我们这代人赶上了这么多好机会,如今事业发展得越来越大,机会天天有,关键是,你准备好了吗?如果没有准备好,机会就是别人的,不是你的。”

在王永志的书房里,保存着他积攒了60多年的科研笔记,一本本发黄的笔记本上,诞生出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东风系列、长征系列火箭,中国人进驻太空等举世瞩目的成就。他曾说:“宇宙是无限的,探索也是无尽期的,我们已经干过的算不了什么了,更壮丽的事业还在前头。”“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是他一生的写照。2024年6月11日,王永志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那颗编号为第46669的小行星“王永志星”,继续在浩瀚宇宙中遨游,并散发出永恒的光芒。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