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八军第一纵队孤军作战途经田林
作者: 黄绍碧红八军组建成立于广西,由原先的龙州起义军改编而来,在红军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了打通左江地区与右江地区的通道,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红八军第一纵队领命到靖西攻城除叛军,随后寻找红七军会合,途经田林县。其时,前去上海参会返桂的邓小平恰好途经靖西,立即投入作战指挥。红八军途经田林(含凌云),历时23天,走过100多个村,行程300多公里,部队纪律严明,买卖公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沿途宣传革命思想,与群众建立了深厚感情,留下一段美谈。
转战滇桂
1930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李明瑞、俞作豫领导的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在左江龙州宣布起义,成立红八军,俞作豫任军长,邓小平兼政治委员,宛旦平任参谋长,何世昌任政治部主任。下辖3个纵队,纵队长分别为何家荣(又名何自坚)、宛旦平、王飞虎,全军2000余人。红八军成立后,开辟了左江革命根据地,建立了左江苏维埃政府。
为了打通左江地区与右江地区的通道,扫除红八军向红七军靠拢的障碍,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红八军第一纵队(以下简称“一纵”)奉命到靖西攻打叛军郑超营部。邓小平在上海参加党中央重要会议后返桂,经过香港绕道越南,途经靖西县时亲自指挥攻城战斗。后因紧急需要,邓小平赶往红七军传达上海会议精神,一纵八连连长谭晋率1个排战士连夜护送邓小平离开靖西前往右江的田东、百色。一纵围攻了一个星期,未能攻下靖西县城,便回师龙州。一纵行军至雷平县(今大新县境),得知军部及第二纵队遭到桂系军队的猛烈进攻,因力量悬殊,部队损失惨重,余部撤离龙州不知所向。为保存实力,一纵决定转移到右江地区,一面派人寻探军部和二纵下落,一面争取与红七军会师。纵队沿中越边界的滇桂边境线跨过右江,到达云南省富宁县剥隘镇剥隘村休整3天,其间探知百色也被敌占领,一纵打算绕过百色去东兰、凤山一带寻找红七军。部队艰难行军,时刻强调军队纪律,途中虽常受到当地国民党政府和民团的阻击与骚扰,但一路得到百姓的理解和拥护,为部队带路,为部队筹粮、捐物,红八军第一纵队得以保存力量。
弄瓦误解
1930年4月21日,红八军第一纵队600余人由司令员何家荣、参谋长袁振武(袁也烈)、政治部主任潘思文和参谋潘邦亨等率领前往寻找主力部队,从剥隘村出发,沿剥隘河而上,经云南富宁班达村、百洋村进入田林县地界,继续索河而上。
4月22日中午,一纵进入田林县弄瓦村。由于红军提前派人进村宣传,村民知道这支队伍不会扰民,只是借地驻足,大家都没有外逃,对部队的到来表示欢迎。一纵分别露宿在村边的河畔和村头的山包。部队安顿好后,部队负责人便派出几个士兵进村,挨家挨户用银元兑换粮食,将部队在云南时群众赠送的衣服分赠给衣不蔽体的百姓。租借农户的东西如锅、木桶等用具时,如无人在家就将银元放在屋子里。休整期间,部队严守军纪,千方百计不扰民,但其间因误解发生了一个小插曲。
进驻村子当晚,村民已入睡,在安静的村子中响起“呯”的一声枪响,从梦中惊醒的村民受到惊吓,误认为红军是趁入夜时分动手抢劫,纷纷往山上逃跑躲避,还把过河的竹伐都收藏起来。村民的逃离引起部队的注意,经了解才知道,一位迫击炮士兵在站岗时误把一头家猪开枪打死,他汇报时说道:“天太黑,我看到一个人影模样匍匐而来,警告多次还是爬过来,所以开枪了。”
第二天早上,一纵派了1个连的战士上山去寻找群众。找到村民群众时,有位军官用壮话对他们喊话,说他名叫潘邦亨,是田林县利周乡坛福村人,此次上山是来向乡亲们赔礼道歉和解释昨晚枪声事件经由。村民回村后,部队将600元铜币加6个银元赔偿给猪的主人,并对违纪战士作严肃处分。误解消除后,村民纷纷将吃的送给红军,主动把收藏起来的竹筏拿出来,亲自撑竿摆渡送红军过西洋江。
民众欢迎
渡河后,红八军第一纵队继续前进,在行军路上宣传党的主张,播撒革命的种子。
4月23日傍晚,一纵到达田林县平六村。潘邦亨已经提前让人送信给村里的亲戚潘继贤,让他向村民说明部队进村的来意。村民们尽管事先了解了情况,但因他们之前见过扛枪的队伍都是欺压百姓的坏人,心存不安,去留不定,一部分村民留在家里,一部分村民躲进附近山上的丛林里静观。
一纵驻扎在村边的空地,及时派人进村宣传革命和说明来意,在山上躲藏的村民看不到抢劫和杀人放火的暴力行为,便纷纷回村。当看到潘继贤正在杀猪做饭犒劳红军时,村民纷纷送来大米、蔬菜、油盐等食品,主动帮忙做饭。饭后部队估算了饭菜成本,向村民支付了伙食费。入夜,战士们未入农户家中休息,选择在村边小路、田边、山地上席地而睡。
4月24日早上,一纵即将离村时,潘邦亨的侄子潘继仁和两个青年要求加入队伍,但因形势严峻,潘邦亨拒绝了他们的入伍申请。
4月25日下午,一纵先头部队到达乐里村,遇到约60人的乐里民团在山上鸣枪警告,妄图阻击部队通过。当看到随后开来的大部队时,民团深知大事不妙,纷纷逃离。当天晚上,部队在乐里村扎宿,民团也不敢骚扰。
一纵每到一个村屯落脚点前,都会派出前站宣传队入村表明来意,向村民宣传红军政策和革命道理,所到之处都获得村民的热烈拥护。大部队在离开乐里村行军至八桂村时,各家各户都在门口摆上开水和稀饭,迎接经过的红军队伍。
4月26日上午,一纵由乐里村向东北方向进军,在利周乡境内的爱善村作短暂休整,受到村民欢迎,村民不约而同将食物送给红军。当晚,行军部队驻扎在百达村坛达屯,潘邦亨的家就在1公里外的坛福村,久未回家的他在纵队司令员何家荣等几位领导的陪同下归家探母。住家两天里,潘邦亨一行受到他家人的热情接待,欲杀猪款待,被何家荣等人婉言谢绝。离家前,家族叔公潘安培买了一匹马送给潘邦亨以支持他搞革命,潘邦亨母亲知道后就将积攒下来的辛苦钱60大洋当做买马钱还给叔公,然后把马送给何家荣。其间,驻留坛达屯的大部队战士热心助民,给村民挑水、扫地、修理房屋等。战士们的举动彻底转变了村民群众的态度,他们为部队筹集粮油和其他食物,杀猪宰鸭来款待,部队都一一计价,将伙食费支付给村民。
彩村之战
4月28日,一纵抵达周利乡坛亮屯。部队由村民岑永芳(凌云人,到坛亮屯安家,为百色警备团团长岑建英的族人)带路,欲取道凌云中转北上。其间,经田林境的那福、囊老,过凌云县朝里瑶族乡的蒙作、峰洋后折转沿泗水河而下,过平怀往彩村(今凌云彩架村)前进。
彩村四周山高峰险,一旦遇到伏击就很难突出重围。黄昏时分,部队进入彩村,发现村子已成空村,大感不妙,何家荣命令连长何畏带一连战士继续前进去前方占领隘口,保障部队的前进道路。但因何畏一行在误判敌情下作出择近地夜宿的决定,给部队造成两头隘口均被敌军占领的不利局势。
桂系百色警备团团长岑建英率加强营4个连的兵力闻讯急追到彩村,凭借熟悉地形,连夜布兵占领彩村进出两头险要路口和周围高地,形成包围圈。29日凌晨,岑建英部占据地形优势,以密集火力伏击红八军第一纵队。一纵腹背受敌,陷入被动局面。关键时刻,一纵二营派出一班敢死队,秘密渡过村后面山谷中的小河,攀越悬崖绕出包围圈后,发起猛烈的火力反击以突围。下午3时许,部队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冲出包围,黄昏时到达弄福。这一战,一纵只剩下约400人,政治部主任潘恩文身负重伤被虏,后被押往百色,红七军第二次光复百色时将他从狱中救出。一场关乎红八军生死命运的突围战,一纵虽损失惨重,但全程英勇击敌,无所畏惧。
成功突围后,一纵余部夜宿弄福村,连夜召开连长以上干部会议分析形势,大家认为:当前状况危急,在没有可靠向导和敌情不明的情况之下,不可贸然前行。为摆脱敌军的前堵后追,部队决定返回地形熟悉、群众基础好、敌力量薄弱的田林县利周乡,计划从弄福村过浩坤村到伶站村,折返利周。
两天后的晚上,一纵回到田林县利周乡那福村驻扎休整。次日清晨,那福村的几名妇女出门挑水,看到田边躺着一群人,还有伤员,大胆的人悄悄走近查看,原来是几天前路过的红军,她们急忙赶回村里叫人。村民很快送来吃的,并给伤员敷草药治疗。下午部队回到坛达村,潘邦亨让几位战士将两名重伤员秘密抬到附近自己的家中治伤,并交待家人好好照顾。两位伤员,一位是军需何文佳,另一位是姓农的警卫员。为了不走漏消息,潘邦亨的家人白天将伤员抬到河边水碾旁的草丛里隐藏,夜深时再抬回家里宿养。养伤期间,潘邦亨的家人用巴芒叶捣碎敷在伤员伤口将子弹吸出,后又换用白背叶敷去腐生肌,这两种草药是民间跌打损伤药,对枪伤也有特效。经过1个多月的精心治疗,两位伤员治愈康复,在一个夜晚换上便装,由潘邦亨的家人带到百色,两人直下南宁寻找党组织。
百乐会合
5月3日,红八军第一纵队余部在田林县利周乡修整几天后,经爱善村、渭为屯到文屯。为了避免彩村事件再度发生,4日,一纵余部在文屯兵分两路前进,相约在板干村会合后住1天,再一起前往百乐休整。部队选择在百乐休整,是因为百乐优越的地理位置,利于进退防守。百乐村是位于广西与贵州间的小山村,南盘江的南岸是广西百乐,北岸是贵州蔗香。百乐村是东西过往客船、商客的歇脚地和中转站,是比较繁华的圩集。百乐村这一带地处贵州省西南边境南、北盘江与红水河汇合处,森林密布,崇山峻岭,交通闭塞,黔桂当局鞭长莫及,居住的少数民族几乎都是拥戴王海平(又名王周道)的部属或亲戚,实属王海平控制的地盘。两岸间两省的村屯群众交往密切。
一纵两路分队的小分队有五六十人,由一位连长带队,沿启文河而上,经小渭平、瑶帮、瑶昂,过龙车、百华、那烟,沿板干河支流直下板干,等候与大部队会合再往百乐村前进。另一路为大部队,有300多人,由文屯村民潘安祥(潘邦亨表叔)带路,经渭赖屯,翻越老山抵打马坳,再穿过老山原始森林区域,直下香维村。5日17时许,队伍到达平浪乡香维村。当晚,潘邦亨带领部分队伍在大保屯下寨宿营,香维村群众踊跃为部队筹粮,送军需,部队均照价付钱。其中还有农户杀猪赠送,部队盛情难却,但已囊中羞涩,便将1支枪和若干子弹相赠。猪主乐意收下,说道:“给钱是不要的,枪还是有用的。”
其间,潘邦亨到香维村相邻的大保屯上寨向罗明辉、罗明春、黄玉堂等8位熟人打听了解到前行路况和敌情:从香维去百乐约60公里,沿板干河而下,一路村屯稀少,没有敌军力量,百乐村只有三四十人枪的民团,战斗力薄弱。沿板干河附近的大保屯,只有保董吴明高三四十人枪的民团。为了避免与当地民团纠缠,潘邦亨邀罗明辉、罗明考兄弟一起前往大保屯下寨与民团头目吴明高交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了吴明高同意不阻挠部队行程。
第二天,吴明高却出尔反尔,不守信用。当驻扎香维的一纵大部队行军临近大保屯时,吴明高的民团吹号集合,在头川洞夹坳口处插上旗子,垒起石墙,搭起石架,摆开迎战阵势,还时不时从山上滚下石块,妄图阻拦红军部队前进。
一纵大部一面鸣枪警告,一面让向导帮忙劝说。民团头目吴明高见红军部队人数数倍于他们,一旦打起来他们肯定损兵折将,就下令撤岗让路红军通过。一纵主力顺利通过大保,翻越悬崖峭壁,穿过三穿洞,直下板干。部队为了感谢带路的罗明辉、黄清辉,送给他们每人1支“大十响”步枪。
不久,一纵两路部队顺利在板干村会合,后进入百乐村休整,指挥部设在广东会馆。部队在休整期间,街坊群众和商会组织热情欢迎和安排食宿,经长途跋涉疲惫不已的战士们得到良好休整,战士们为村民下地干活回报,军民相处亲如一家人。为摆脱桂系军队的追赶,一纵决定尽早渡过南盘江到贵州蔗香。3天后,一纵离开百乐,欲渡江赶往贵州蔗香。
渡江商谈
起初,王海平不同意红军部队过江进入自己的地盘,他把附近两岸所有船只都收集到自己地盘的河岸。南盘江河面宽且水流湍急,无船很难渡到北岸蔗香。
为争取尽快过河,避开桂系军队的追击,一纵领导加紧联系,经过多方了解,一纵获悉驻防江边有一个警卫连,连长叫叶秀清,是广西博白县人,据说此人颇有良知,他与板干村村民林三结为拜把兄弟,经常来往。
一纵领导火速派人到板干村将林三请到百乐,说服他同意带领红军的人去和叶秀清沟通。经过交流,一纵代表把叶秀清请到百乐军部协商过河事宜。碰面时,叶秀清得知何家荣司令员是老乡,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