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的“不敢忽也”

作者: 游宇明

如果将古今认真做事的人列个排行榜,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肯定可以入榜。史载,他每写出一文,都要花费大量时间修改,一点也不嫌烦琐,他的夫人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现在还怕老师吗?欧阳修笑着说,自己不怕老师责怪,但是怕后生笑话啊!

对写作一丝不苟,对政事更是精益求精。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参知政事范仲淹与韩琦、富弼等人推行庆历新政,与范仲淹惺惺相惜的欧阳修大力支持,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吏治、军事、贡举法等,宋仁宗非常欣赏他,授予他同修起居注、右正言、知制诰的职务。宰相章得象联合一帮台谏官员,攻击范仲淹、欧阳修等人是“朋党”。满腹政治抱负、真心想为老百姓做点事的欧阳修非常气愤,写了《朋党论》予以驳斥,核心意思是“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想让天下大治就得“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封建统治者最忌讳下属抱团,哪怕疑似抱团也要打击,欧阳修最终还是跟范仲淹等人一道遭到贬放。不过,正是在这种博弈中,我们看到了欧阳修非同寻常的担当。

出任地方官,欧阳修遵循一个原则:宽简。何谓宽简?就是治理地方依据常情常理,勤勉却不搅民,政治宽松,不求虚名,追求实实在在的治绩,其本质同样是认真、担当。知滁州,欧阳修组织修整已经严重毁损的城墙,组织民兵训练,社会变得安定和谐。主政扬州,他充分尊重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让老百姓安心做生意,在其治下,扬州经济发达、秩序井然。知青州,他倡导仁孝,为民减负。他建议朝廷免除“秋料钱”,停止强行摊派赋税。正因如此,他每到一地,都深受老百姓爱戴。

欧阳修做事认真、务实,与他自觉实践儒家精神有关。他年纪轻轻(23岁)便中进士,熟谙儒家经典。儒家精神概括起来,其实就是张载所写的《横渠四句》,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或者更简单地说,就是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同时,更与欧阳修特定的人生经历紧密相连。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权知开封府范仲淹画了一幅《百官图》上呈仁宗,讽刺宰相吕夷简不能选贤任能。吕夷简火冒三丈,当即给范仲淹扣上“越职言事、勾结朋党、离间君臣”的大帽子。欧阳修觉得高若讷身为谏官,“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写了一封信予以严厉批评,结果受到牵连,被贬为夷陵县令。到夷陵后,他干完政事之余想读读书,结果,“欲求《史》《汉》一观,公私无有也。无以遣日,因取架阁陈年公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以无为有,以枉为直,违法徇情,灭亲害义,无所不有。且夷陵荒远褊小,尚如此,天下固可知也。当时仰天誓心,曰:‘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不敢忽也”,是欧阳修做事的初心,他以自己整整一生实践它,这种自觉自愿的个人担当像一束光芒照亮了无数后来者的灵魂。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