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古代奉祀纪念王阳明的场所
作者: 吴孝斌王阳明是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的圣人,他在暮年之际到广西平乱,快速稳定局势,恢复地方秩序,兴建书院学校,大力传播心学思想,促进地方文明教化,对广西各地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广西不少地方都建有祠、庙、书院等奉祀纪念王阳明之功,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自明嘉靖八年(1529年)起至清代,广西各地至少有15处纪念王阳明的场所,兹略列如下。
南宁敷文书院(王文成公祠)
[明]嘉靖《南宁府志》卷四载:
敷文书院城内之北系县学旧址嘉靖七年都御史王公守仁建有正厅东西廊房后厅塑王阳明像春秋祭
[清]道光《南宁府志》卷二十载:
敷文书院在北门内即县学旧址明嘉靖七年新建伯王守仁征思田驻邕建日集诸生讲学其中后人即立公像祀之为文成公祠十六年知府郭楠修之万历十一年知府陈纪重修有记明末毁国朝康熙九年分巡道宋翔知府韩章重建并记二十五年知府赵良璧修五十一年知府戴锦五十六年知府沈元佐同知闻人绅后先继修
南宁敷文书院及其内的王文成公祠今已无存,唯南宁市兴宁区北宁街42号北宁路“王文成公讲学处”石刻碑及后来移至人民公园镇宁炮台内的线刻王阳明全身坐像碑仍存。
南宁六公祠
在原邕州望仙坡(今南宁市人民公园镇远炮台内)原有三公亭,为宋代纪念狄青、孙沔和余靖西平定侬智高之乱而建,后改名“三公祠”。王阳明驻邕时,三公祠已是“年久倾颓,止存基址”,为表扬先哲、激励有为以正风教,他特别批准南宁府修复三公祠。后人又先后把宋代苏缄、明代王阳明、清代莽依图等三人请入祠中奉祀而更名为“四公祠”“五公祠”“六公祠”。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刻本《广西通志》卷二十载:
六公祠在郡城北宋皇祐中宣徽使狄青经略使余靖枢密直学士孙沔讨平侬贼邕人建祠祀之明季增入宋邕守苏缄明新建伯王守仁为五公祠康熙十八年本朝镇南将军蟒吉兔恢复南宁诸郡功德甚大寻卒宁人思之请入祠奉祀改为六公祠
[清]道光《南宁府志》卷十三载:
三公亭在望仙坡宋狄青孙沔余靖征侬智高驻师于此知邕州陶弼建亭以祀三公后历增祀苏缄王守仁蟒吉图今则为六公祠矣
清同治六年(1867年),邑人还立有《重建六公祠记》碑以志之。
遗憾的是,民国六年(1917年)九月,两广巡阅使陆荣廷为扼守南宁,下令拆毁六公祠而筑起炮台。在今南宁市人民公园镇宁炮台上尚存有清同治六年(1867年)《重建六公祠记》碑,碑文为郑献甫代广西巡抚张凯嵩所撰,文中有“王文成以总督两广至”,并有《王文成赞》:
理学姚宋功业韩欧列座孔庭流光邕州读公奏章十善十害想公履綦一屯一砦讲学席远敷文院深载登斯堂如见其心
思恩府王公祠
思恩府(今南宁市府城镇)有王公祠。明嘉靖七年(1528年),王阳明为了广西的长治久安而进行新的行政规划布局,考虑到原思恩府所在地(今马山县乔利村)地理条件恶劣,决定将思恩府治迁移至武缘县止戈二里的“荒田驿”(即今武鸣区府城镇)。思恩府治设在武鸣府城遂从嘉靖七年(1528年)伊始,直至民国二年(1913年)方废。
[清]雍正《广西通志》卷四十二载:
(思恩府)王公祠在府西城内祀明新建伯王守仁有祀田岁以春秋二仲上戊日
[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四十三载:
(思恩府)王公祠在府西城内祀明新建伯王守仁有祀田
武缘县马村忠府庙
在原武缘县(今南宁市武鸣区)马村有奉祀王阳明的忠府庙。
[清]光绪《武缘县图经》卷三载:
忠府庙(志草)在县北八十里马村祀明王守仁
隆安县王阳明祠(王文成公祠)
明嘉靖七年(1528年),王阳明在平定思田之乱后上疏朝廷,提出在今隆安一带设置新县,嘉靖十二年(1533年),朝廷正式钦定县名为“隆安”,故王阳明对隆安县有肇造之功,隆安民众立祠以祀。
[清]雍正《广西通志》卷四十二载:

(隆安县)王阳明祠在学宫东
[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四十五载:
(隆安县)王文成公祠在学宫左祀明新建伯王守仁及明知府蒋山卿方瑜知县姚居易
[清]道光《南宁府志》卷十四载:
(隆安县)王文成公祠在学宫左翼祀明新建伯王守仁并祀明知府蒋山卿方瑜知县姚居易后屡倾圮国朝康熙间知县查继甲雍正间知县赵溯岸刘观栋教谕喻圣传先后捐修
今隆安县隆安中学校园内尚存一方王阳明石刻像碑,碑高1.6米,宽0.6米,厚0.08米。碑中王阳明正襟坐于太师椅上,神情平和。碑上赞文为阴刻楷书,共计211字。题首有“王文成公像赞”6字,文后落款“知隆安县事昆明张树绩敬题嘉庆元年林钟上浣旦”。
梧州四贤祠
明嘉靖六年(1527年)十一月二十日,王阳明到达梧州处理两广军政事宜,后其接任者林富在梧州建祠将王阳明入祀。
[清]乾隆《梧州府志》卷七载:
四贤祠在光孝寺西嘉靖十一年总督林富建祀怀远伯山云总督刘大夏新建伯王守仁布政舒清今废
梧州名卿祠(名宦祠)
在梧州,王阳明被列为地方名宦而入祠为祀。
[清]乾隆《梧州府志》卷七载:
名卿祠在府明伦堂西嘉靖元年知府周任建今并入名宦祀汉邳离侯路博德新息侯马援宋武襄公狄青明怀远伯山云又入都御史王翺叶盛刘大夏姚镆王守仁
[清]同治《苍梧县志》卷七载:
名卿祠在府明伦堂西明嘉靖元年知府周任建祀汉邳离侯路博德新息侯马援宋武襄公狄青明怀远伯山云都御史王翺叶盛刘大夏姚谟王守仁今废并入名宦祠
浔州八公祠
因王阳明平定断藤峡之功,浔州(今桂平市)民众将其入祠为祀。
[清]道光《浔州府志》卷十六载:
八公祠在城隍庙右祀明韩雍陶鲁王守仁蔡经毛伯温翁万达田汝成刘台八人
民国《桂平县志》卷十五载:
八公祠在城隍庙右文昌宫左其始为三先生祠祀宋濂溪程明道程伊川……成化嘉靖间韩雍王守仁蔡经翁万达先后平定藤峡有德于浔而毛伯温则以出师安南不俟戎衣属国称臣纳贡浔以近郡得免于馈馕之苦遂获与四公同祀于是有五公祠万历间以王守仁增入三先生祠而改五公祠为四公祠后两祠俱毁合建一祠曰八贤祠
浔州名宦祠
王阳明也进入浔州(今桂平市)名宦祠以祀。
[清]道光《浔州府志》卷二十一载:
名宦祠祠祀廖德明(宋浔州教授)王守仁(明两广总督新建伯)韩雍明(两广总督)蔡经明(两广总督)
田州五公祠
田州(今田阳县)原有五公祠,王阳明入祀其中。
[清]雍正《广西通志》卷四十二载:
(田州土州)五公祠在州治东康熙五十一年迁建祀汉伏波将军马援宋宣徽院使狄青明新建伯王守仁总督林富副总兵张祐
桂林四贤祠
在桂林原有四贤祠,为明代林富所建,王阳明亦入祀其中。
[清]嘉庆《广西通志》卷一百四十一载:
(桂林府)四贤祠明总督林富建祀都御史王守仁都督山云布政使舒清尙书刘大夏
[清]嘉庆《临桂县志》卷十八载:
四贤祠(新采)明总督林富建祀都御史王守仁都督山云布政使舒清尙书刘大夏
武宣县大藤庙
大藤庙位于武宣县三里镇古立村民委勒马村大藤山东南面黔江左岸山麓,主祀对象为三国关羽、汉代马援及明代王阳明,历经多次修复,至今仍存。
在武宣古代县志中,大藤庙亦多有记载。如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武宣县志》地图中有“大藤庙”的标记。
民国三年(1914年)《武宣县志》载:
大藤山发脉由东乡里村背而来延蔓五十余里高六十余丈明王守仁征平大藤峡民载其德因立庙此山麓以奉祀之
迁江印山书院
在古代的迁江县(今属来宾市兴宾区迁江镇)有印山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原书院内有王阳明像供地方人士瞻拜。
[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迁江县志》载:
印山书院在城内县前街先是文庙旧址乾隆癸卯年创建道光丙午年重修兵燹后毁同治癸酉年知县周蕃重建……十六年冬奉本府黄砚宾太守发来重拓王文成公像一尊知县颜嗣徽裱悬书院以便邑人士瞻拜

容县绣江书院
容县原有绣江书院,是知县李瑞徵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所建,书院中龛立有王阳明、陈白沙两位先贤之像。李瑞徵《绣江书院记》有以下记载:
复于县治右鼎建书院为士子藏修游息之地历夏徂秋而后落成焉……去其勾漏之名颜为绣江书院龛王阳明陈白沙两先生于中亦以圣学晦冥之后两先生实有发蒙振聩之功一则勋铭岭表一则德着羊城士大夫景行有素欲其朝夕瓣香庶有所观摩而兴起焉
镇安府秀阳书院(王文成公祠)
镇安府秀阳书院位于今广西德保县城,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内有王文成公祠。咸丰年间毁于兵火。光绪十四年(1888年),署知府林苑生移建于城内东隅。光绪十六年(1890年),改建于城外试院东偏,王文成公祠在书院正学堂东偏3间,广西巡抚马丕瑶奏准春秋祀王守仁。
[清]光绪《镇安府志》卷十五载:
王文成公祠在书院正学堂东偏三楹光绪十六年署知府羊复礼建祀并祔祀
除了以上场所,因为自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获准从祀孔庙,所以广西各地的孔庙(文庙)均设有王阳明从祀神位。明宣德六年(1431年)迁建今址的武宣文庙,至今仍供奉有王阳明神位。
诚如[清]光绪《归顺直隶州志》卷五所云:“窃思粤西名宦之最著者莫如前明之王文成”,奉祀纪念王阳明的祠、庙、书院遍布于广西各个地区,足以说明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对广西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