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到出海:“灵山人”与钦江之源

作者: 陈政莲 张灵君

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与江水从源头奔向大海有着极为相似的轨迹。——题记

远古“灵山人”

灵山县为百越古地,历史悠久,早在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灵山人”(古人类名,以下出现的“灵山人”特指灵山古人类)就在钦江上游这里生息繁衍。如今,灵山已陆续发现70多处古人类文化遗物散布地,主要集中在平山、佛子、丰塘、平南、烟墩等多个乡镇山区地带,说明灵山有着适宜古人类生存的条件。

《系辞》(指《系辞传》,《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在生产力水平极低下的原始社会,天然洞穴成为最宜居住的“家”的首选。在崇山峻岭或群山连绵的地区,尤其是石灰岩分布丰富的山区,因自然原因形成的洞穴很多。天然洞穴能遮风挡雨,避暑御寒,甚至还可以成为原始人类防止猛兽伤害的避风港,所以便成为原始人最早的栖身地之一。石器时代,“灵山人”依洞居住,如位于灵山县灵城街道梓崇村的马鞍山“灵山人”旧石器时代遗址,距今 9000年至7600年位于灵山县石塘镇钟秀山脚下的滑岩洞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灵山县新圩镇元屋岭村细石山元屋岭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灵山县城西面的翠壁峰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灵山县城西面的凤凰山三海岩新石器时代遗址、位于灵山县城西10公里的三海镇龙武山新石器时代遗址等,这些遗址是远古时期“灵山人”依洞居住的佐证。

2万年前,“灵山人”就学会用火烧烤食物、取暖、驱赶猛兽,他们在生理特征上已和现代人相似。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灵山先民为谋求更加丰富的生存资源,不再满足于阴暗潮湿的穴居,开始陆续走出洞穴,走向旷野,择近水且土地肥沃的丘陵地带定居,以木石等搭建住所,学会饲养禽畜、烧制陶器以及粗糙的纺织,过着半农耕半渔猎的生活。

20世纪60年代及后来二三十年考古工作的开展,灵山县更多古人类遗迹在临近溪河的山丘地带被发现。这些遗址中有磨制的石器、粗陶碎片等物品。20世纪90年代,在距离陆屋江古码头400多米远的企石小学校内,一方约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小池塘里发现箭簇、石锛等物品,其中1件翠绿色亚玉石材质箭簇、1件石灰岩材质箭簇、1件石灰岩材质石锛。企石小学池塘发现的箭簇、石锛等物品均不是陆屋本地花岗岩材质,根据发现的遗迹物品可推算,“灵山人”及其后裔的活动轨迹从山洞到平地再到逐水而居,繁衍生息,散布到灵山境内多处地方。

水育文明

灵山县境内有大小河流136条,全县河流分为沿海(北部湾)、沿江(西江)两大水系,沿海水系有钦江、武利江等,沿江水系有沙坪江、平南江等,总流域面积807平方公里。

古代灵山县货物运输主要靠水路,全县有沙坪江、武利江、陆屋江、新圩江4条水路可通行船只。武利江沿江上可通浦北北通、下可通至北海,灵山至合浦、北海的往返物资多用船由此来往运输。沙坪江又名平塘江,北部湾的食盐皆用船运至陆屋,再用肩挑马驮至沙坪,用木头小船再运到江口转上大船远销湘、云、贵等中南、西南地区。陆屋江属钦江上游,自古就是北部湾食盐外输的必经之道。新圩江亦如此,古时小董、长滩、新棠、百济的农副产品以及北部湾食盐,皆用人力肩挑或马驮运至新圩江下平头的小船再运往南宁、云南、贵州。由于钦江水系没有打通到西江水系,古时在沙坪江、武利江、陆屋江、新圩江沿线,无论是在江上还是在陆地,都有一群专门来往于北部湾沿海和内地的商人,他们用小船运、陆路扛等方式沟通沿海与内陆,联通钦江水系与西江水系的货物运转。

钦江源头

灵山县灵东水库是钦州母亲河钦江的源头。灵东水库,又称东湖,距县城东14公里,属于佛子镇和平山镇所在地,地处东经109°23′、北纬22°28′,水库东西走向,呈狭长形,水平直线长15000米,最宽处3150米,水面面积667万平方米。水库大坝坐落佛子镇的大张垌、元眼山村之间。水库大坝高30.6米,坝顶长1824米,横贯南北。因水库在灵山县县城东部,故名灵东水库。

1957年,灵东水库工程启动勘测设计;1958年10月,水库工程动工兴建;1961年,水库枢纽主体工程基本建成,同年水库进行试蓄水,发挥部分灌溉效益;1963年,灵东水库全部完成主坝、放水涵管、溢洪道等枢纽工程建设。在水库主体工程建设期间,最高上场劳动力日达25000人。灵东水库是当时全国兴修的十大水库之一,属国家大型水库,总面积728万平方米。水库枢纽工程建设期间,国家领导人极为重视,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到广东视察时曾询问灵东水库(当时灵山县属广东省管辖)的施工情况,并指示工程建设要加强具体领导,认真抓好工程施工,确保工程安全,早日发挥效益。

从源头到出海:“灵山人”与钦江之源0

为保护好钦江水源,保证灵山县、钦州市居民饮用水的质量,灵山县多措并举,切实保护灵东水库及其周边的生态环境。水库被群山叠翠环抱,库内有鱼,岛里有果,水清碧澄,渔岛、小村、荔园、蕉林、鸥鹭交相辉映。坝堤西下三级斜坡,植草披绿,宛如凭空悬挂着一张宽幅的驼绒壁毯。灵山县在做好水库生态环境保护之下,充分发挥库区景观资源优势,合理设计开发相配套的游玩设施,提高水库的效益。库面坐落15个岛屿,水域周边修建有度假村等游玩设施,游客可乘游艇从大坝东航上溯,浪击飞舟,情趣盎然,或在大坝上观朝阳之辉煌、晚霞之绚丽。从航拍图可看出,灵东水库在号称灵山第一高峰罗阳山的翠峦环抱中,高山出平湖,水色湛蓝,似一面明镜,“灵东浴日”是钦州八景之一。灵东水库被列入广西滨海旅游风景区。

海上丝路和六加古道

海上丝绸之路(简称“海上丝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商业通道。海上丝路形成于秦汉,兴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海上丝路分为东海航线和南海航线两条线路,其中南海航线以南海为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始于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开辟从雷州半岛的徐闻、合浦经东南亚至南印度洋的海上贸易航线。

钦廉,又称钦廉四属(钦州、廉州、灵山、防城)。钦廉南面临海,气候条件好,日照时间长,海岸线漫长,有丰富的海产资源和优良的港湾,滩涂平坦且绵延数百里,滩涂土质为食盐的生产提供了优良的条件。钦廉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成为两广地区重要的食盐生产地,所产熟盐盐质细腻,色如白雪,纯净度高,被奉为上品,称“廉盐”,除供应广东本地,还远销到西南地区的云南、贵州等地。古时,两广食盐运销多从水路,水客(水路盐商)去盐场收盐,再把盐转运至各盐埠码头,再由码头运输分销至各地。烟墩六加村委沙塘村上高寨古盐道上留下的大脚印,是钦州陆屋到横州南乡这段约20公里的陆路连通钦江水域和西江水域的历史见证。沿海的其他物资亦是通过这20公里的陆路,转运到横州南乡码头装货上船,经西江流域运送到西南地区,而内陆物资也是循着这一路线达到钦江出海,通往周边城市及东南亚国家。

一河贯通,八桂向海

秦时在岭南兴安县境修筑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水,使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北部湾地区的船舶便可以通过南流江向北运输货物,经西江上漓水进入长江流域。在平塘江口与陆屋之间开通人工分水岭,畅通平塘江至陆屋直通北部湾的平陆运河,让桂南与西江的水路运输连通起来,也让桂西南和贵州、云南等西南地区的物资通过平陆运河进入北部湾走最为便捷的出海通道。1915年,广州有位姓郭的水利工程师到灵山实地考察后,认为在西江和钦江之间挖开一条运河,就可以打开大西南最便捷的航运出海通道。1951年至1992年,中央、广东、广西先后组织对平陆运河的勘测设计,至2022年3月平陆运河正式立项,8月开工建设。兴建平陆运河始终是灵山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如今平陆运河已经动工兴建,灵山人为之振奋,灵山县将与钦州、广西以及西南地区其他省份共享这一世纪工程带来的发展机遇和红利。文

(陈政莲系灵山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张灵君系灵山县国家保密局原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