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陆运河:千年合力 百年圆梦

作者: 谢勇云 韦明国 朱赞全

平陆运河:千年合力 百年圆梦0

盛世修运河,运河兴盛世!

中国首条连通西江流域与北部湾的运河——平陆运河,于2022年8月28日在钦州市灵山县旧州镇马道枢纽现场举行建设动员大会,标志着这项酝酿多年的世纪工程宣告开工建设,标志着八桂百年运河夙愿终于得偿,也标志着千年来忠臣义士们合力攻坚贯通陆海水运路的努力终有结果!

平陆运河全长约134.2公里,其中钦州段114.5公里,分水岭越岭段开挖长度约6.5公里,项目估算总投资727.19亿元,建设工期为52个月。

平陆运河作为“一号工程”,是广西历史上一个跨越性的水运项目,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骨干工程,被众人赋予了打通广西开放发展“任督二脉”的意义与期望。建设平陆运河,是广西各族人民的百年梦想,事关广西乃至西南地区通江达海、向海图强的发展路径,事关西部陆海新通道沿线众城的长远发展,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缘于盐道

运河之名“平陆”最早来自徐霞客《粤西游记》的记述。公元1637年,明朝著名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从湘江进入桂林,开启他的粤西之行。他一路游至横州,上船西南行三十里,转北行又十里到达陈步江即平塘江。在这里,徐霞客在游记中记述:“钦州盐俱从此出。”(徐霞客《粤西游记》)

徐霞客寥寥数字,却道出一条百余公里梦想河流(即平陆运河)的两端:平塘江、钦州。这两处地点皆在江河湖海之滨,其间钦州至陆屋一江贯通,江名为钦江。如果中间没有分水岭梗阻,这条百余公里的河流名字可叫“平钦河”。然而,平塘至钦州陆屋之间横亘着1座约6.5公里宽的分水岭,需行约20公里陆路才能到达下一段河流,使运河受阻的时空长久停滞于此,也奠定了运河的贯通工程主体在平塘和陆屋之间,其余皆为疏浚、裁弯、取直,因而这条运河可命名为“平陆运河”。

平塘、陆屋两地素未谋面,却又因各种机缘牵绊结缘。在这些牵绊中,最重要最为密切的莫过于邕钦盐道。

邕钦盐道是邕州盐道的一段。邕州盐道起始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北部湾钦廉产盐区,穿越高山峡谷进入珠江流域邕江,再由此向右江河谷源头航行,终达云南剥隘。这条盐道横贯粤、桂、滇三省区,是中国古代跨越线路长、跨越地域广、跨越朝代多、线路极为艰险的古道之一。钦廉之盐正是通过邕州盐道“东盐入西,散往诸州”(周去非《岭外代答》),进入古代大理国等地,其中钦州博易场就是钦廉之盐的集散地和交易场(潘伟胜《邕州盐道》)。

北部湾钦廉一带,日照时间长,自古以来就是产盐佳地。南朝开始,朝廷就在越州(今浦北)设盐田郡。到了北宋,又将钦州、廉州、高州、化州、雷州的盐场整合为广南西路盐区,这是中国古代八大盐区之一。此时广西盐(以钦廉盐为主)两成供当地使用,八成外运。钦州盐外运的主要盐道起点为钦州,载以船沿钦江经久隆、平吉、青塘逆流而上,进入陆屋盐码头。上岸之后要经“过膊头”,即靠盐工肩挑运输,挑盐工需走约20公里陆路至沙坪码头,重新装盐上船出平塘,于是便有徐霞客“钦州盐俱从此出”之说。

肩挑脚踏的这一程盐道,成了平陆运河畅通奔流的千年阻隔。

探路先驱

平陆运河欲以一江沟通陆海的努力于千年之中,不乏一国之君和忠臣义士的合力攻坚,历经刀凿斧削一道道阻挡河流的石坎土坝而成。

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征交阯,足迹曾出现在运河之上。当年交阯“二征”反叛,马援奉命征讨,在南征的过程中命将士凿石疏通江河及沿海水道,“随山刊道千余里”,内陆达海的水路交通状况大为改观。多种地方志书中有载马援活动于运河出口的行踪:在运河出口,马援屯兵乌雷,为了便于运输兵粮,他开挖出西坑古运河,打通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节点之一的大观港至乌雷营防的水道。马援主持修凿贯通古代岭南出海的交通线雏形,史称“马援故道”。

唐朝。高骈以安南都护之衔领命南征安南,经两年征伐,平定当地十年战乱。战事结束后,高骈的目光投向安南通广州水路的天堑,他认为此间水路多有巨石阻挡,航运往来不便,于咸通八年(867年)向唐懿宗进言着手修建此工程,获允后高骈即刻招募工匠役夫整治江道,自此之后“舟楫无滞,安南储备不乏,至今赖之”(刘煦《旧唐书》)。高骈的这项大工程,就是在马援故道的雏形中拓展而成。宋朝周去非曾记述有碑文载,在今防城港江山半岛中部,马援曾尝试在此开凿运河,但终不能通,高骈来后,“斋戚祷祠,将施功焉”,引来大雨雷电“悉碎余石”,名之“天威遥”(周去非《岭外代答·地理门·天威遥》)。高骈曾赋诗《过天威径》:“豺狼坑尽却朝天,战马休嘶瘴岭烟。归路崄巇今坦荡,一条千里直如弦。”有专家考证,这条天威遥(又称天威径或天威泾)的北路,是从今防城港市的潭蓬运河出发,经过茅尾海,入钦江,往前行至乌雷,继续向东由南流江可至廉州,也可沿钦江北上到灵山旧州、沙坪、横州,与今天的平陆运河路线亦有交合。

明朝。曾被明成祖朱棣赞为“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因耿直得罪重臣被朱棣贬至交阯,当时交阯又称南交。贬谪赴任期间,解缙曾有诗云:“万里南交指顾间,不应取路镇南关;横州便出钦州去,十日藤舡往复还。”(解缙《过钦州》)可见当年解缙遭贬后的赴任之路,先到横州,再乘“藤舡”(小船)到沙坪,走陆路到陆屋,又乘小船到钦州出海口,可达南交,说明解缙去往南交的水路是他心目中从中原内陆至南交最完美的捷径。

晚清。中国近现代书画家齐白石一生5次出游,后3次都来钦州。1909年,齐白石第5次出游到钦州,从湖南经梧州坐轮船转海道往广州过香港,又搭乘轮船经海口转北海,换小汽船到钦州沙井,沙井便是平陆运河的出海口,齐白石来钦州的线路绕开平陆运河走了个大圈。返程时,齐白石完整地走了一次平陆运河线路:先是经钦江坐小火轮船到久隆,夜宿久隆塘;第二天乘船遇北风慢行,夜宿平吉塘;第三天同因夜宿大阜圩,第四天到陆屋,翌日走陆路80里到沙坪,换小船往横州南乡,转贵县去梧州返程归家(齐白石《寄园日记》)。

民国。1914年,因广东大水成灾,广东各界公举代表联同旅京人士呈请政府设立专门机构,以疏浚粤河。北京民国政府同意在广州设立督办广东治河事宜处(以下简称“治河处”),任命晚清时曾任海军大臣、民国时曾任南京临时政府海军部正首领、海军总长等职的谭学衡为治河处首任督办(《广东省志?水利志》)。谭学衡在赴任途中,先后聘上海浦江浚河局总工程师海德生、工程少校柯维廉(两人均瑞典籍)任治河处总工程师,并商议以“梧州以下,三水以上,若有支河通河海,则西潦水势,未尝不可分泄。惟今无之,此所以有开凿新河之议也”,开辟新河分水防洪的方案治理粤河水灾,经实地勘探,因地势不允和地方抵制,以梧州水系开辟新河的治水方案不可行。他们于是另辟蹊径,“又经选用英国工程师葛登,专编测量队,前赴南宁、浔州一带测探地势,是否可开新河以通海。惟据测得各事实,及所绘各图详加考核,即知西江此带流域,为丛山所阻,不与南部海线相接。其地势又极崎岖,约高于右江。最高水度时九十米达,开凿实非所宜。至于由藤县至北海河流域之间,本处亦经制成地平剖面图,并于图内绘画河线。惟所应挖之容积,约为二十亿六千六百万立方米达,其中石质约占八分之一,工程浩大亦不宜开凿。然则开凿新河之计划,虽为世人所注意,可断其必不能行也”(谭学衡《谭督办之治河意见书》)为治水方案。经查勘研究,谭学衡等人分析认为开挖西江达海的工程量大大超出实际施工能力,被迫放弃。

平陆运河:千年合力 百年圆梦1

1919年,创立中华民国的孙中山呕心沥血著成《建国方略》,对中国工农业、交通等实现近代化进行宏大设想。在河运方面,孙中山论述了平陆运河上游邕州水运的重要性。他认为南宁是广西南部商业中心,水运通过右江可往云南,通过西江可往越南,如果改良南宁水道,则南宁将成为云南全省、贵州大半省、广西半省涉中国西南地区枢纽商埠,这个比改良梧州至兴安运河一节的桂江更为节省。同时,孙中山也评估平陆运河下游情况,他认为“钦州位于东京湾(即北部湾)之顶,中国南岸之最南端。此城在广州之西四百英里。凡在钦州以西之地,将择此港以出于海,则比广州可减四百英里”。“虽其北亦有南宁以为内河商埠,比之钦州更近腹地,然不能有海港之用,所以直接输入贸易者,仍以钦州为最省俭之积载地也。”“改良钦州为海港,须先整治龙门江,以得一深水道直达钦州城内,其河口当浚深之,且范之以堤,令此港得一良好通道。此港已选定为通过湘、桂入粤之株钦铁路之终点。”(孙中山《建国方略》)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为后人开通平陆运河提供了可行性分析。孙中山这一水利宏图设想,在中国共产党的运筹帷幄之中应运而起。

肇启求证

20世纪50年代初,“平陆运河”4个字首次出现在相关水利勘察报告的标题上。1953年初,珠江水利总局组织3个查勘队、5个精密水准队共120人到西江中上游进行详尽的流域规划查勘。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西江勘探时,1位精密水准队队长哮喘病复发,为坚持工作服用过量的麻黄素而献出宝贵的生命;1位技术员在梧州附近测量时亦因患急病不能及时就医而去世(《广东省志?水利志》)。

这次用生命去勘察换来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初次提出《平陆运河工程计划勘察报告》。有了这份报告,1953年在南宁召开的中共广西省第二次代表会议上,开发平陆运河的建议首次被提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开端,打通一条南宁到达海洋最近的出海水路通道,引起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也开启了新中国水利人一步一个脚印、不断解决平陆运河建设关键问题的征程。

1958年,广东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与北海航运处分别对平塘江口至沙坪河全线进行地形测绘,并形成《平陆运河规划报告初稿》。依据这些资料,1960年至1961年,广东省航运规划设计院和广西僮族自治区交通厅设计院再次对这个区域进行勘测,形成《运河开挖工程初步设计》勘测报告,这次勘测让运河路线更加明确。次年,广东省航运厅和广西僮族自治区交通厅联合提出《平陆运河规划报告》。

1965年6月,因广东、广西部分辖区的调整,原属广东湛江地区的钦州地区划归广西,至此平陆运河区域完全归属广西。广西僮族自治区交通厅(1965年10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改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接过运河勘测规划重任,在1975年和1979年分别组织2次勘测,提出《平陆运河规划报告》等计划。

平陆运河属于跨区域水资源利用工程,涉及交通、环保、国土、防洪、水利等部门,牵涉面广,工程浩大,投资巨额,于当时实际无法落地生根。

这些报告静静躺在文件柜中10多年,199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交通厅再次将它们“请”出来,作为依据编写了《平陆运河工程建设前期工作立项报告》。这份报告引起国务院有关领导、专家的注意,他们专程赴广西对平陆运河进行实地考察。当时这份报告对平陆运河的各项预计还相当保守,预计运河的开通,云贵两省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在内西南地区的货物可沿右江而下,直达钦州港,航道通航1000吨级,年最大货运量可达900万吨(韦民翰《建设平陆运河的综合作用与效益分析》)。相比平陆运河今天通航能力达5000吨的设计而言,当年对运河保守的预计评估数据已令人怦然心动。参与实地考察的国务院有关领导和专家对平陆运河项目表示充分肯定,次年国务院批复的《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纲要》将平陆运河列为远景项目。

平陆运河:千年合力 百年圆梦2

为引起国家和大西南各省(区)领导对钦州港建设的关注和支持,争取国家将平陆运河等基础建设布局列入国家“八五”计划或“九五”计划,1993年11月3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关于加快广西钦州港开发建设的报告》上报囯务院。

1997年,为推进平陆运河建设前期工作进一步开展,钦州市计划委员会委托广西交通勘测设计院对平陆运河沙坪至陆屋段沿途进行地质勘测和钻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