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河沿岸的古迹名村
作者: 林卫峰 张灵君平陆运河途经钦州市的灵山县、钦北区、钦南区以及钦州港片区的17个镇(街道),沿线分布着大量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登记点、历史建筑等古迹以及历史文化街区、人文景观等。有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1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1处2点),即冯子材旧居建筑群、刘永福旧居建筑群;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钦江县故城遗址、久隆古墓群、钦州故城遗址、钦州宋城墙遗址、缸瓦窑村坭兴陶古龙窑址、广州会馆(在《运河上的岭南印记:商会馆和侨批》一文详述)、沙尾街冯子材故居、冯承垿旧居、苏廷有旧居、郭文辉旧居等。
钦州的历史遗迹遗存较为丰硕,一座座英雄旧居、名人故所、古城遗址,还有远近闻名的红色村落萍塘村,以历史的光影实物,见证钦州历史人文的悠远厚重。
冯子材旧居
冯子材旧居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因冯子材抗法有功,光绪皇帝授予他太子少保后加封兵部尚书衔,故人们又称冯子材旧居为“宫保府”。
冯子材旧居占地面积150000多平方米,占据三山一水一田,现尚存主体建筑和头门,占地面积15220平方米,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旧居为院落组合,主体建筑坐北朝南,单檐硬山顶,砖木结构,具有浓厚的“三排九”地方色彩建筑风格,也称为“三路三进”,分左、中、右三路,均为三进二天井,并以青云巷分隔。原主体建筑外的东、西、北三面,有作兵房、佣人房、厨房等厢房相连,东北角还有赏楼(储存御赐物及典籍书画)、熟堂、书房等建筑,东西山坡上各有“虎鞭塔”1座。旧居屋内雕梁画栋,既有晚清风格,又有岭南建筑特色。
冯子材旧居1983年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评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被定为自治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7年获批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2019年被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刘永福旧居
刘永福旧居位于钦州市攀桂街10号。援越抗法战争结束后刘永福回国,因战功赫赫,越王授予三宣提督之职。光绪十七年(1891年),刘永福在钦州营建公馆,取名三宣堂,以纪念其援越抗法的光荣历史。
三宣堂是钦州市现存最高大、最完整的清末建筑群之一,占地面积227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600多平方米,大小厅房共119间,四周有高达4米的围墙。头门向东临江,进头门经一条30多米长的过道到二门;二门为2层楼房,进深4米,面阔三间,中间是门,两边是房;二门后右侧是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谷仓,主建筑与谷仓并排相连,坐北向南,门前是80多米宽的广场;广场后是高4米、宽24米的照壁,照壁后是8000多平方米的菜地。主建筑为三进,纵深60多米,宽50多米,通高14米,硬山顶,中国式圆柱瓦檐。左、右、后三侧有厢房围绕,各厢互通,连成一个以主座为中心的整体。主建筑四周墙上枪眼密集,与围墙四角的炮楼枪眼遥相呼应,构成严密的防御体系。主建筑前座的门顶有“钦赐花翎”金字直匾。中座为1厅2房,右侧房是刘永福的卧室。
刘永福旧居1996年被评定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10年被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12年被命名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刘永福纪念馆2014年开始建设,2017年10月开馆,纪念馆常设“黑旗军魂——民族英雄刘永福生平事迹展”。同年,刘永福旧居获批为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钦江县故城遗址
钦江县故城遗址,位于钦州市城东北25公里的久隆镇沙田村东北。该遗址主要由城圈、城门、城楼建筑、护城壕等遗迹构成。城圈夯土墙体保存状况较好,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180米,总面积36000平方米。现存城墙高出地面4米~10米,墙体下部宽、上部窄,横切剖面呈梯形,墙基最宽15米,墙顶残宽1米~2米。南北城墙中段(北城墙略偏西)各有1座城门。城墙的南、西、北三面,均发现有护城壕,其地面走向清晰可见,护城壕宽10米~11米,深1.2米~3.1米。

1977年6月,自治区文物队实地勘察时,在城遗址处采集到鎏金小佛像、莲花瓣瓦当、席纹陶片、绳纹砖等遗迹物品。1981年,故城遗址被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久隆古墓群
久隆古墓群,位于钦州市钦南区久隆镇和平吉镇范围,主要分布在钦江东岸。1976年至1977年,自治区文物工作队会同钦州县文化馆进行文物考古调查和钻探工作,在平吉镇的古龙、独竹,久隆镇的新圩、青草、新明、高营等地发现30多座古墓葬,其中以久隆镇的青草、新明两地最为集中;1977年六七月间,考古队在青草大队清理发现6座遭到严重破坏的古墓葬;1981年3月,考古队在新明大队石狗坪老冯岭清理发现古墓葬1座。这两次考古发掘共清理出古墓葬7座,出土青瓷器、陶器、金属器、琉璃、玉和漆器等遗物。
目前,在广西发现的隋唐墓葬不多,久隆古墓群将为研究隋唐时期钦州及广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实物依据。1981年,以久隆为中心的周边一带古墓,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钦州故城遗址
钦州故城遗址,位于灵山县旧州镇,遗址年代在隋至宋。遗址内有砖瓦、陶瓷器、金属器等出土物品。原城坐北向南,呈长方形,残存城墙东西长270米,南北宽135米,面积36450平方米。墙基底宽14米,残顶宽8米,最高处有5米。北城墙西段外尚存数十米长、宽9米左右的护城河痕迹。遗址内偏东北处有一检阅台残迹,长12米、宽11米、高1.5米。东城墙被毁76米,北城墙被毁16米。
1962年,广东省考古队考察钦州故城遗址,采集到筒瓦、板瓦、陶罐口沿等隋唐时期遗物。
钦州宋城墙遗址
钦州宋城墙遗址,位于钦州市中山路和一马路交汇处,东临中山路和钦江,南临一马路,西面和北面均为住宅楼。钦州宋城墙始建于宋代,分别于明代、清代、民国开展修缮工作。宋城墙位于钦州古城墙东南角,钦州宋城墙现残存高度3.8~4.0米,面积约600平方米。2020年10月16日至11月15日,为配合钦州市打造小型口袋公园重大工程建设,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联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项目用地内部分区域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发现遗迹主要有灰坑、墙体2种。墙体共2段,分布于发掘区南部及东部,二者之间在发掘区东南角处断裂。出土遗物主要有宋代陶片、瓷片、砖、瓦和唐代的铜钱等物品。
钦州宋城墙遗址是钦州古城历史变迁的见证物之一,自修建以来饱经风霜,宋城墙的发掘丰富了钦州古城历史文化资料,展示钦州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2022年,申报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缸瓦窑村坭兴陶古龙窑址
缸瓦窑村坭兴陶古龙窑址,位于钦州市钦南区上水东社区缸瓦窑村。窑址坐北朝南,由窑门、火膛、窑床、窑尾组成,呈30°角的斜坡分布,长72.3米,宽4米,有火眼46对,窑尾有一个高18米的烟囱,总占地面积9789平方米。201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沙尾街冯子材故居
沙尾街的冯子材故居,是冯子材出生时的祖屋,位于钦州市钦南区沙尾街133号、144号。该建筑始建于清雍正年间,为砖木结构的普通平房。故居现存前座、后座、天井、南厢房及前院,占地面积1024.34平方米,建筑面积931.25平方米。1999年,钦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钦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申报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冯承垿旧居
冯承垿旧居,建于民国前期,位于钦州市钦南区四马路2号。冯承垿是民族英雄冯子材之孙。该旧居北面为刘永福旧居,南面为今钦州市四马路,为仿西式建筑风格的砖混结构楼房。楼高10米,建筑面积283.5平方米,楼房共3层,每层均为3间房,中间较大为厅房,厅房两旁为厢房。整体保存完好。2017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廷有旧居
苏廷有旧居,位于钦州市钦南区占鳌巷52号。苏廷有,钦州市平吉镇牛江村人,民国时曾任粤军旅长、广东南路讨贼军师长。苏廷有旧居南面约30米为民族英雄刘永福旧居三宣堂,东面大门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占鳌巷,四周为民居,旧居所处地段是民国早期钦州最繁华的街区之一。
旧居建于民国时期,原为一处院落式建筑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旧居由钦州镇人民医院使用,期间多次拆改添建,现存建筑面积678平方米,保存较完整的为前座、后天井和部分围墙。建筑造型以仿19世纪中晚期欧洲建筑风格为主,糅合了一些中国传统元素。2017年12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文辉旧居
郭文辉旧居,位于钦州市钦南区龙门港镇圩边一个小山上。郭文辉曾任粤军海军舰长,其旧居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03平方米,建筑面积327.2平方米。旧居始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钢筋水泥结构,主座宽12米,进深17米,高8米,有阳台、栏杆,地面铺花瓷砖,是一栋二层仿西式建筑。2017年12月8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为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灵山县新圩镇萍塘村
钦州灵山县新圩镇萍塘村,在古朴的建筑掩护下,曾轰轰烈烈地演绎着感人肺腑的红色传奇,上榜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萍塘村离灵山县城6公里,离平陆运河陆屋镇50公里。该村主要有东大门古建筑保护群、邓冠山祠、五福堂宅院群、抗日活动旧址、邓政治故居、“榨油屋”、小洋房、细书房、四方古井等遗迹,均建于清朝至民国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萍塘村邓业懋、邓业兢、邓传孔(女)等为代表的一批热血青年,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萍塘村共有20人加入中国共产党,26人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起义队伍,67人加入外围组织同心会,在革命斗争中,多人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

2021年,萍塘革命史馆建成。该馆主要依托革命旧址邓冠山祠古建筑而建,整个史馆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是灵山县首个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纪念馆。萍塘革命史馆为世人呈现革命先烈事迹,充分体现萍塘儿女保家卫国、救亡图存的家国情怀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该馆开馆接待游客以来,累计接待参观游客700多批次,12万多人次到史馆参观学习和开展红色教育活动。
2016年12月,萍塘村被命名为广西历史文化名村;2019年1月,入选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萍塘村还获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区革命老区示范参观点等称号。文
(林卫峰系钦州市博物馆馆长;张灵君系灵山县国家保密局原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