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平南古渡 探访州官桥史

作者: 谢凤芹 弦风

平南古渡:兵家必争之地

矗立于平陆运河钦州城区段的平南古渡,记载着钦州那些尘封久远的往事,见证钦州这方水土之上民众的强悍与忠勇。

平南古渡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它与钦州沧桑的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钦州南临北部湾,西接安南,是祖国南大门的重镇之地。在古代,安南多次攻打钦州,烧杀抢劫。安南每次进攻钦州,几乎都从水路入侵,而平南古渡则是必经之地。

宋熙宁八年(1075年),交阯李朝命李常杰、宗覃领兵十万,水陆并进,进犯广西沿海。钦州、廉州、邕州相继被攻陷。交阯杀戮军民10多万人,俘虏三州人而还。交阯兵攻打钦州城,就是从平南古渡登陆入城。为保卫钦州城,钦州推官李英与知州陈永龄“誓与钦州共存亡”,亲自率兵卒登上城楼,连续9次击退敌兵进攻。最后,交阯兵驾起云梯,攀上城楼,在敌强我弱又无援兵的情况下,钦州守军士卒无一人投降,全部战死,李英一家13口惨遭杀害(清康熙《钦州志》)。

明正德八年(1513年)八月,安南再犯钦州,计贼船4艘、贼400人攻打钦州。百户谢惠率官兵100人出城抗击进犯之敌,在淡水湾顽强阻击敌人,96人为家国壮烈捐躯(清康熙《钦州志》)。

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安南贼匪再次进犯钦州,贼船侵入方家港,离平南古渡咫尺之路,千户赵瑾率兵将入侵之敌击退,钦州渡过劫数。

安南的屡屡进犯,令明朝皇帝大怒,下诏惩治安南。明朝军队在钦州集结,2次对安南开战都是从平南古渡出发,一次战役称为“征南”,一次战役称为“平南”。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两广总兵孔宪卿进驻钦州督师征剿以翁富为首的安南敌寇,将翁富在安南的大本营全部捣毁,活捉翁富小老婆,斩首后班师,史称“征南”。

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朝廷下诏命广东都司指挥佥事俞大猷率水师对安南进行反击战。俞大猷率水师先到钦州集结训练,然后在平南古渡誓师出征,从海路追杀安南敌寇,多次阻截安南寇首范子仪、范子流兄弟的军队,在合浦冠头岭伏击贼船,生擒范子仪的弟弟范子流,斩杀安南兵1000多人,安南兵溃不成军。俞大猷一路追击,范子仪军队退到东云屯,走投无路,范子仪被活捉。俞大猷将范子仪、范子流兄弟押至军门,斩首报送朝廷,史称“平南”(《明史·俞大猷传》)。

俞大猷班师之日,钦州万人汇集平南古渡,杀鸡宰猪犒劳凯旋之师。

这两次军事行动,都在平南古渡立碑记述功绩。石牌坊建在平南古渡口将士出征的地方,石牌坊四柱三间,顶书“平南古渡”4个楷书大字,下立2碑,一方为“征南碑记”,一方为“平南碑记”(陈德周《钦县志·总纂·艺文志·平南碑记》),遗憾的是,牌坊和碑记在1973年修水利时被拆除。2020年,在钦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平南古渡东西两岸重建了石牌坊。

追忆平南古渡 探访州官桥史0

平南古渡,还记下了日军侵略钦州的暴行。

1939年11月15日8时,日军先头部队第五师团第九旅团一部趁着暴风雨强行在钦州湾的龙门岛北岸登陆,进犯广西沿海。

11月16日,日军台湾混成旅团在犂头嘴、横山一带登陆。钦州驻防军国民革命军新十九师在犂头嘴附近阻击日军,由于成军不久,缺乏作战经验,损失惨重,战死564人,被俘84人。

当时,国民党钦县县长率一众官员弃城逃到小董镇,没了政府管制的钦州城,日军无阻力地狂轰滥炸。

11月17日,日军大部队从钦州水上门户平南古渡强行登陆,占领钦州城,烧杀抢劫,出兵对周围的中国军队进行扫荡。

从以上这些战例,可以见证平南古渡的确是一条兵家必争之道。

州官桥上话清官

钦州市区东南面(今白石湖西北)保存有1座古桥,为砖石结构的双拱桥,名为州官桥,始建年代不详。经钦州市博物馆原副馆长邓家庆测量:桥身长9.7米,两边桥引各8米,全桥长25.7米,桥高5.5米(至水面),桥面宽2.5米,为双拱桥,桥拱跨度3.3米,桥拱顶端至桥面(厚度)1米。

这座桥梁曾经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交通作用。钦廉两地往来的主要道路中,州官桥是必经之路,桥下是钦江的一条支流。出钦州城区经州官桥往东的道路,沿线还有大石古、油路以及大番坡、犀牛脚、船厂等许多南部沿海村镇。

州官桥,顾名思义,为官府牵头修建。由于山路崎岖、河渠阻隔,人们往来有困难,当时的钦州州官为了方便群众,沟通城乡,便筹集资金,征集民夫,以官办民助的形式,修建此石桥。多少年来,来来往往的人们,途经石桥都会怀念那位勤政爱民、为人民办实事的州官,人们亲切地把这座石桥称为州官桥。

清光绪年间,钦州知州李受彤见州官桥已经残破,群众过往不便,便倡议并带头捐资重修,此举得到民族英雄冯子材、刘永福的赞同和捐资,从精神上、经济上给予支持,从而带动了一大批文武官员(如钦州儒学正堂郑、钦州营参将黄等)、州绅(如颜锡光等)及社会上有识之士,纷纷捐资赞助。光绪十五年(1889年),该桥重修动工,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月落成。

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曾在距离古桥约1公里的沙港村一处竹林中发现重修古桥的石碑《重修州官桥碑记》,“碑记”载有具体捐款名单,其中有“刘三宣堂捐银……”“钦差太子少保……冯捐钱……”字迹,前者为刘永福,后者为冯子材,证明当年重建此桥曾得到他们的大力支持。钦州知州李受彤在筹集资金完成重修州官桥建设项目之后,用立碑的形式,对相关财务开支进行公示,体现其分厘不贪的廉正作风。

追忆平南古渡 探访州官桥史1 追忆平南古渡 探访州官桥史2

无论是最初造桥解民出行之忧的那位州官,还是顺应民意重修桥梁的知州李受彤,抑或深明大义、慷慨解囊的刘、冯英雄,身上无不闪现出清正廉明的光辉品质。

“身虽贫乏,然一介不轻取,如有财囊橐稍裕,则资助贫乏,在所不惜。”这是《冯宫保事绩纪实》对青年冯子材的介绍。这种豪爽正直、轻财重义的品格,是成就冯子才严格自律、刚正不阿、廉洁奉公高尚品质的重要因素。

冯子材还为子孙留下遗训:“读书不求官,服官不要钱,违者不孝。”话语虽短,足见其廉洁的家教家风。

纸桥大捷后,刘永福从越南带回1件珍奇的战利品——被黑旗军击毙的法军首领李威利的头发,法国人知道后,专门派人携重金到三宣堂企图高价买走。刘永福不为重金所动,对来者严词训斥,来人只好灰溜溜地离开。三宣堂内至今仍保留着有名的“拒贿庭”(即刘永福旧居主座中厅,待客之地),刘永福正气拒贿的故事在百姓中广为流传。

刘永福临终前,不忘告戒后辈:“临阵不畏死,居官不要钱……惜民力以裕财源,养民气以威夷狄……”这种忠贞爱国、清廉为民的精神和坚强不屈、敢于斗争的品格,正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具体写照。文

(谢凤芹系钦州市文联原二级调研员;弦风,本名吕岳,系钦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