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岸黄花分外香
作者: 吴世林平陆运河是条古老而年轻的河流,其沿途经过的众多乡镇,如灵山县的沙坪镇、旧州镇、陆屋镇,钦州市钦北区的平吉镇,钦南区的久隆镇、尖山街道,均属革命老区乡镇。约135公里长的平陆运河,不仅是跳动着的经济大动脉,也是充满红色基因的精神血脉。运河沿岸矗立着一座座革命先辈用鲜血铸起的永恒丰碑,承载着一页页用青春和热血书写的激昂史篇。
血染牛圩坡
平陆运河缓缓地流淌过钦州老城,在河畔的牛圩坡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肃穆地耸立在苍松翠柏间,诉说着78年前的悲壮往事。
纪念碑是为了纪念小董起义失败后13位坚贞不屈英勇就义的革命烈士而建。
1944年,在南洋战场上,日军节节败退。日本侵略军企图通过发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役,挽救入侵南洋的孤军。4月中旬,日军先后在平汉、粤汉和湘桂铁路沿线发动攻势。9月,日军从湖南向广西进犯;同时,另一路日军从中越边境向广西进犯,驻广东湛江雷湾地区(雷州半岛和广州湾)的日军也从雷州向北进攻。12月,日军完成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任务,在近8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占领河南、湖南、广西、广东的大片地区。国民党军队腐败无能,在日军的进攻下一触即溃,沦陷区的人民深受日本侵略军的蹂躏,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为了肩负起抗日救国的重任,中共南路特委指示各县党组织在春节期间组织领导地方武装,发动抗日武装起义,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1945年元旦过后不久,天气已是十分寒冷,刚从灵山赶回钦州的卢文,立即在钦北区板城乡六虾村召集朱守刚、周才业、陈浩、林国兴等骨干党员,围着一盆火召开紧急会议。卢文是中共钦县地下党组织特派员,会议上,卢文传达了一道来自中共南路特委的绝密令,大家听后心情顿时都凝重了起来。
卢文冷静地分析了钦县形势:日本侵略军已占领南宁,分兵经小董出湛江,钦廉已成前线和敌后。贪生怕死的国民党钦县政府人员已逃到那彭,驻扎在小董的钦县自卫第二大队却在镇上为非作歹,鱼肉百姓。对国民党的反动政权,百姓极为不满;对日本侵略者,百姓更是咬牙切齿,恨之入骨,渴求抗日。
坐在火盆旁的几名中共党员,经过认真讨论后决定:组建钦县抗日人民解放军,举行武装起义,由卢文担任政委,朱守刚担任总指挥;起义时间定在1945年2月17日,目标是攻打驻小董三如堂的钦县自卫第二大队。
2月17日是农历正月初五,凌晨5时,100多名钦县抗日军民在夜幕的掩护下,急速向小董进逼。突击队队长陈中任带领精干小分队悄悄摸到三如堂,被守门的哨兵发现,哨兵喝问道:“干什么的?”走在最前面的突击队战士朱守伦说:“我们有紧急情报要交送大队部。”趁敌人没提防,突击队员一枪击毙哨兵。突击队正准备开门往屋里冲,把美梦中的敌人一窝端。可事有凑巧,一个半夜外出寻找走失马匹的敌中队长,此时刚好回到营房准备睡觉,听到门外枪响,立即拿起枪往门外射击,并大叫同伙起来抵抗。门外的突击队没有想到敌人反应这么快速,加上没有战斗经验,不敢贸然往里冲。等到营房里的敌人都起来抵抗,从内往外扫射的枪声愈加密集时,弹药不足的起义军被迫撤出战场,往八甲村撤退。
2月21日,国民党钦县当局纠集反动武装500多人向起义队伍反扑。起义军在打退敌人第一轮冲击后撤离八甲村,向日本侵略军占领区南宁方向转移。国民党反动武装跟踪追击,2月26日在邕钦边界华灵地区包围袭击起义军。激战1天后,起义军为保存实力,分散转移,隐蔽活动,坚持斗争。在分散撤退过程中,有13位同志不幸落入敌手。
3月10日的夜晚,山河呜咽,天地同悲。参谋长陈浩,政治部主任林国兴,突击队队长陈中任,教师梁家训、冯东泰、张创业、许琨,学生邱翠琼、陈均苑等9名起义骨干被杀害于钦州牛圩坡。施帮珍、廖寿南、廖开邦、梁德卿等4名农民出身的战士被杀害于小董白坟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把13位烈士遗骸集中安葬在牛圩坡,修建牛圩坡革命烈士墓。烈士墓经过逐年的修缮扩建,如今整个园区占地面积9000多平方米,改建成牛圩坡烈士纪念碑,成为人民群众祭拜英烈的重要场所,建党百年之际被定为自治区级中共党史教育基地。
雄伟的牛圩坡烈士纪念碑门楼,“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革命烈士万古流芳”的门联红底黑字,庄严静穆。走进门楼,是一个用大理石铺设的宽阔广场。广场左右两边树木葱茏,正前方是在苍松翠柏衬托下的烈士纪念碑,高耸的烈士纪念碑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纪念碑的四周,刻录有小董起义和烈士的简介碑文。纪念碑下,烈士英魂永远激励着后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在牛圩坡烈士纪念碑门楼牌坊旁,立有一块“钦州古城红色遗址导览图”,图文并茂地介绍红色街区的导览路线和基本情况。这是建党100周年时,钦州党史人对古城红色文化进行挖掘整理的成果。用手机对着“导览图”上的二维码扫一扫,牛圩坡革命烈士纪念碑、中共钦县第一党支部旧址、钦县地下交通联络站旧址儒轮印刷厂、钦县党组织联络机关旧址钟厚德堂、解放钦城主要战场遗址红西庙、钦城围歼战的重要据点镇龙楼(龙岗)、解放钦城解放军渡江点沙塘大沙头、解放初期钦县剿匪斗争遗址西门岭等19处革命遗址遗迹尽在“掌上”,便捷获悉红色消息。
烈士的鲜血染红了牛圩坡,小董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小董起义开创了钦县革命由地下工作转到公开进行武装斗争的新篇章而永垂史册。
日本侵略军曾两次践踏钦州大地。钦县沦陷后,爱国志士纷纷加入游击队积极抗日。其中,平陆运河下游的螃蟹孔村一门五忠烈的故事广为流传。当年,螃蟹孔村杨象南(原名杨士俊)一家青壮年9人,毅然加入广东南路抗日游击队(司令部驻灵山)第九支队,为抗日救国而战斗。1940年,抗日游击队员杨象南、杨干卿、杨焕序、杨光宗、杨焕钊等一家三代5人,在侦察敌情中为日军所俘,临刑前坚贞不屈光荣献身。日军败退后,杨家5人被追认为抗日烈士。
2018年出版的《钦州市志》记载,在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3日期间,钦县籍的国民革命军军人和驻钦县的国民革命军军人及民众,参加抗击日本侵略殉难共有460人。
在平陆运河中游的平吉镇白鹤垌村,出了1名叫刘则财的青年英烈。刘则财家景殷实,家住五进大院,少时习武,身怀绝技,英俊高大。他虽已娶妻,育有3男1女,但在目睹日本侵略军的凶残行径后义愤填膺,毅然率众参军报国,官至国民革命军第12集团军83军156师932团7连连长,1937年12月,在南京保卫战中阵亡。
天地英雄气,古城浩然风。钦州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革命文化底蕴深厚,无论是抗御外敌的民族英雄刘永福、冯子材,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烽火岁月,那抹永不褪色的殷红,是钦州文化最具价值的核心基因与革命底色。
决战钦州城
每一处革命遗址都是一座“精神地标”。
从钦州老街的江边逆流而上三四公里,在钦江二桥与四桥的东岸中段一个叫沙塘大沙头的地方,江边立有一块写着“解放钦城解放军渡江点——沙塘大沙头”的标牌,扫一扫牌上的二维码,手机马上跳出解放军渡江作战的精彩内容。
那个时候,钦州城正经历着一场炮声轰隆的围歼战。
1949年春,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向南挺进,同年秋,进入两广,解放广州和桂林。国民党阵营白崇禧的“南线攻势”宣告失败,他的两广残部仓皇向南夺路出海,遭到人民解放军二野、四野和粤桂边纵队迂回截击。人民解放军全面展开以钦州为中心的粤桂边围歼战第二阶段战役,即《南线巡回》中所记载的著名战役“钦州之战”。
12月2日,白崇禧残部4万多人,争先恐后抢渡邕江向邕钦沿线逃窜。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三支队等地方武装力量,在接到上级的指示后,为设防阻击敌人,破坏了沿途的公路和桥梁,在100多公里的公路上,到处是敌人抛弃的车辆和物资,一片狼藉。
12月5日早上,狠狈不堪的白崇禧残部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及直属部队13000多人,分乘400多辆汽车陆续进入钦州城。宁静的钦州城被这群不速之客扰乱了。白崇禧残部进入钦城后,立即贴出“华中十万大军开赴钦州,旨在剿共安民,希望各界大力协助”等安民告示,同时立即开展紧急布防和构筑工事。白崇禧残部在小校场(今钦州商业大厦)构筑了炮兵阵地,在大街小巷用沙包、砖头构建临时工事,准备与人民解放军背水一战。钦州城的上空一时战云密布,随处可见身穿黄色衣服的国民党士兵,荷枪实弹地横冲直撞。
为阻止白崇禧残部往海边逃窜,在广东信宜和广西玉林等地作战的人民解放军二野第4兵团第13军、第14军,以每天75公里的速度日夜兼程,向钦州长途奔袭。在敌人进入钦州城还没来得及喘息之时,人民解放军二野第14军第40师第119团就像天兵天将,在12月5日上午降临钦江边。白崇禧残部做梦也想不到人民解放军如此神速,两条腿居然跑过他们的四个轮。人民解放军侦察人员很快摸清了白崇禧残部在钦州城的布防情况以及钦州城地形,为攻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5日下午,第14军主力部队也抵达钦江东岸,指挥员命令兵分两路,第41师、第42师从沙塘大沙头涉水过江,快速将钦州城的国民党军包围。
当晚天刚擦黑,攻城即刻开始。几颗信号弹划破夜幕,人民解放军1个团率先向城内白崇禧残部发起攻击,顿时城内枪声大作,四处火光冲天,人声鼎沸,爆炸声震荡在钦州城的夜空。国民党军凭借先进的美式武器和装备疯狂抵抗,一发发炮弹在人民解放军阵地上爆炸,腾起一柱柱浓烟。人民解放军攻城部队遭到城北龙岗阵地敌人的猛烈抵抗,攻城受阻。为攻占这个制高点,人民解放军某连经过将近1个小时的激烈拼杀,终于攻占龙岗阵地。
6日上午,国民党军为夺回龙岗,在飞机掩护下,出动2辆装甲车气势汹汹地从两翼向龙岗阵地扑来,企图把失去的阵地夺回。国民党军的炮弹倾泄在阵地上,阵地顷刻硝烟弥漫,尘土飞扬,敌军号叫着往阵地反扑,人民解放军战士没有被敌军的气势吓退,反而越战越勇,多次打退敌军的进攻。战斗一直持续到下午,龙岗阵地依然牢牢掌握在人民解放军手中。
傍晚,人民解放军以5个团的兵力对钦州城发起总攻,不再给敌军喘息机会。晚上8点,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在激战中,人民解放军某团二营全体指战员在猛烈的炮火掩护下,连续攻克敌军的几个外围阵地,又迅速攻占城西北角1个制高点。担任突击队的六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红西庙1个制高点,用猛烈的火力压制敌军,敌军节节败退。最后,敌军全部退缩到城内的小巷里,无还手之力。
6日晚上9点多,人民解放军前线指挥部用信号弹向退缩在城区的残敌发出最后通牒。敌军指挥官知道败局已定,再无回天之力,绝望之际,于晚上12点被迫投书请降。
7日凌晨,枪声停息,钦州城区宣告解放。
钦州城围歼战,歼敌华中军政长官公署及其直属部队4个步兵团、3个炮兵团、2个工兵团、1个汽车团,共12000多人。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70多年过去了,昔日激烈勇毅的战斗场景永远留在历史的记述中。如今的大沙头,早已开发成一江两岸的休闲长廊,长长的廊桥穿行于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岸边,成为市民早晚散步锻炼的好去处。随着平陆运河全线开工,不久的将来,一条宽阔的大运河将联通世界,助力钦州人民走向富裕文明的发展之路。
硝烟中的税站纪事
为解决部队的给养问题,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三、第四支队在游击队控制的海港口、通航的江河和十万大山通南北的主要山隘建立了多个税站,征收税款,其中,在平陆运河钦江段两岸建立了东海区税站、陆屋和平吉等沿江税站。

1947年秋,钦防敌人扫荡十万大山游击根据地。为粉碎敌人的扫荡,保证部队的供给,9月,钦县党组织决定派原二大队教导员潘继业和原独四连连长黄其武到东海区活动,发动和组织武装,建立游击区,建立税站开展税收工作。他们到达东海区后,发动和组织队伍,首先在龙门港口收税,后又征收盐田税。11月,钦县党组织又派出冯仲先、姚维民等20多人到东海区,建立东海区挺进大队,东海区游击区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扩大到鸡丁头、淡水湾、硫璜山等地,年底相继建立了龙门、鹰岭、水井坑、硫璜山、鸡丁头等税站。此后,随着游击区的扩大,税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一批新的税收分站相继建立。1949年6月,东海区除原来建立的5个税站,又建立了平山、大灶、东茅墩、麻蓝头、蚝蜊坳、金桔、凤凰、大坡坪、大风江9个分站,税收收入进一步增加,这些税站征收的税款成为粤桂边纵队第21团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1949年5月,人民解放军粤桂边纵队第三支队(以下简称第三支队)司令部为了统一领导税收工作,保证部队供给,将钦县的东海税站、牛皮税站列为第三支队的直辖站,并建立护税武装队伍加以护卫,同时调整税站,设立龙门税站,下设企沙、鹰岭、凤凰头、牛皮4个分站。在税收工作中税收人员机动灵活地行事,有商船来往,就打出红旗靠近收税,遇上国民党汽艇及巡逻队,就采取化整为零的征税方式。从1947年至1949年,东海税站收税款折光洋约16万元。
1948年8月上旬,国民党反动派纠集广东省保安九团1个营和盐警队、自卫队等400多人,从钦县、防城县两县的海上和陆路进攻人民解放军设在龙门港外的东海鹰岭税站,人民解放军冯仲先率领东海挺进大队一连、项世秀率领第三支队第20团3营1连和黄雄率领的第三支队20团茅岭大队,共同在鹰岭和其海域上抗击来犯之敌,战斗1天毙伤敌20多人。11月20日,中共西场区委书记包恭带领西场连22人在大风江税站活动,准备到钦县联系部队解决给养问题。下午4时,西场连停泊在大江村海面的木船受到4艘敌船的突然袭击,连长陈冠有等6人牺牲,其余战士弃船登岸,在敌人追赶下,4名战士冲进大江村一栋小楼抵抗,敌纵火烧楼,4名战士牺牲,另有2名战士负伤后被捕杀害,此次战斗西场连共牺牲12人。

1948年冬,第三支队第18团指派武工队队长符隆栋在钦江钦灵边区建立陆屋税站,与钦县队伍在平吉建立的税站成立联合税站,平吉税站征收钦江上水货物税,陆屋站征收下水货物税,由税站出收据,在全游击区一次征收(不得重征),交税后保护其安全通行。当时国民党广东省保安第9团和钦县陆屋、平吉、久隆的自卫队,经常勾结地方反动地主武装“扫荡”沿江,或化装乘船客人袭击税收点,国民党钦县政府派征收队在久隆、平吉之间干扰破坏,钦县惯匪在相思渡一带抢劫商船,钦江税站曾一度只能在15多公里的江段收税。钦江税站和武工队在艰难复杂的情况下,紧紧依靠群众,采取灵活机动设点收税、武装护航打击敌人相结合的办法,一直坚持到钦州城解放。钦江税站连同第18团龙门港税站的税收,共收到税款折合银圆2万多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平陆运河沿岸的钦州儿女,在剿匪、巩固革命政权、抗美援朝、对越自卫还击战中,又涌现出许许多多英雄人物。革命老区的优秀儿女们,用鲜血和生命、勤劳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壮丽凯歌,创造了许许多多光辉业绩。文
(吴世林系钦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