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钦州千年商埠和向海古道的辉煌
作者: 吴小玲 王利
正在建设的平陆运河沿线是一条跨越两千年的向海古商道,它承载了两千多年来运河两岸人民“水行而山处,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越绝书》),沿着钦江,走出北部湾沿海,再奔向东南亚、南亚各国发展对外经济贸易的诸多历史场景。
平陆运河:汉代开辟的中原内陆出北部湾的便捷商路
秦汉时期,我国中原及沿海地区的商贩就经由北部湾畔的合浦、徐闻等地把丝绸等商品通过海路发往斯里兰卡、印度等地,再转运埃及、罗马等国,而东南亚及欧洲商人顺此海路把毛织品、玻璃器皿等异域珍品带入中国。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朝廷正式派遣官方贸易团队经由这一陆海通道开展与东南亚、南亚各国的海上贸易往来,这就是闻名于世的“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上丝路”)。《汉书·地理志》对此有详细记载:“自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南入海,得大州,东西南北千里,武帝六年略以为儋耳、珠崖郡”,“自日南(今越南境内)障塞、徐闻、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国(古国名,当在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东北部,一说在今马来西亚西岸,一说在今泰国南部北大年附近或马来半岛西部的瓜拉龙运)……自汉武帝以来皆献见。有译长(官名),属黄门(官名),与应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离、奇石异物,赍黄金杂缯以往。……大珠至围二寸以下。……自黄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今新加坡境内),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今越南境内)界云。黄支(古国名,今印度)之南,有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在古代中国,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还比较落后,船只吨位小、续航条件有限,必须每天靠岸补充给养;海上活动还要考虑季风和海流的影响,因此,从北部湾沿海港口出海的船只必须顺着海岸线走才能到达远方。当时从中原出发的使者和商人要到今天的东南亚和南亚各国,主要走水路,其路线为:从长安(今西安)出发,经沔水(古水名,古代通称汉水为“沔水”)入长江,进洞庭湖、湘江,进漓江、过灵渠、入桂江、浔江,进北流江经桂门关分水坳进入南流江,顺流而下直抵合浦,沿合浦海岸线行船到达钦州乌雷,再沿着钦州湾沿海经越南沿海直达中南半岛沿海,再转东南亚、南亚各地。建制于公元前111年的合浦郡,辖徐闻、合浦等地。在中国从海路走向东南亚、南亚、欧洲最便捷的通道上,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合浦成为汉朝南海对外海上贸易的中心和枢纽,而与合浦水陆相接的钦州,也不可避免地汇入汉代开辟的海上丝路的商旅物流。
经过长期探索,来往于北部湾沿海的商人发现了一条从中原经今广西沿海出越南沿海的便捷道路:从湘水转漓水进入西江后,经郁江转平塘江到达沙坪,上岸后走一段陆路进入旧州江、经陆屋从钦江出海到达乌雷,可以搭乘从合浦方向来的船只到东南亚、南亚各国,这不但可以减少路途上的舟车劳顿,而且可以节约时间,当然其前提是不能运输大宗货物。同样,从东南亚、南亚各国来的使者及商人发现:从交阯沿着海岸线东行、自茅尾海进入钦江、溯钦江北上可以经平塘江进入西江流域转中国内陆各地。明代著名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这样描述:“自天涯驿经猫尾港(茅尾海)至涌沦、佛淘,从万宁县(今海南境内)抵交阯,多由水道……”“海,在州(钦州)南二百余里。自此涉海,扬帆一日至西南岸,即交州潮阳镇。”以乌雷为港口进出钦州湾,转钦江并溯江而上,再转平塘江进入西江水系达内陆各地,或从乌雷登船出海外,这2条出入中国国境的中转航线成为商人、使者、僧侣出入北部湾沿海港口达东南亚、南亚各国的重要便捷通道,也是中原、西南各地的商人以中国丝绸为主要贸易品与东南亚、南亚各国交换奇珍异宝的线路。到东汉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始乃一通焉”(范晔《后汉书》)。海上丝路延伸至大秦国(罗马帝国)。至此,经平陆运河出海的商人可以远至欧洲,钦州乌雷也成为这条海上贸易线路的重要中转站。
平陆运河:三国至唐时期陆海国贸的连接通道
汉末三国时期,士燮、士壹两兄弟分别管理交阯、合浦两郡,每觐见孙权,贡品有“杂香细葛,辄以千数,明珠、大贝、琉璃、翡翠、玳瑁、犀、象之珍,奇珍异果属”(陈寿《三国志》),有不少贡品来自海外,可见当时交州(辖境为今越南中部、北部及广西钦州市、广东雷州半岛)有频繁的海外商贸往来。南北朝时期,“自梁革运,其奉正朔,修贡职,航海岁至,逾于前代矣”(姚思廉《梁书》),梁代南海周边的林邑(古国名,今越南境内)、扶南(古国名,辖境约今柬埔寨以及老挝南部、越南南部和泰国东南部)、阇婆(古国名,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或苏门答腊一带)等国,南亚的天竺国(今印度)、狮子国(斯里兰卡的古代名称),欧洲的波斯和罗马帝国的商贾和使臣都聚焦南海开展贸易,“商货所资,或出交部”,南海呈现出“舟舶继路,商使交属”(沈约《宋书》),“环宝溢目,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故交广富实,物积王府”(萧子显《南齐书》)的商贸兴盛局面。
南海周边经济的繁荣,带动了平陆运河航线带经济的迅速发展,进而引发运河沿线的建制改革,郡县设立不断增多。南朝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朝廷在平陆运河上设置宋寿郡(治所在今钦州市钦北区平吉镇古城角村),隶属交州,下辖宋寿县(与郡同治)、宋广县(治所在今钦州市灵山县陆屋镇)。这是当今钦州地域内最早出现的县级以上行政机构。南朝梁中大通四年(即532年;一说梁普通四年,即523年),在宋寿县设置安州(治所在今钦州市钦南区久隆镇上东坝村西北),并辖安京(在今钦州北小董西)、宋广两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安州为钦州;隋大业初,钦州废,改置宁越郡,领钦江、安京、内亭、南宾、遵化、海安等县。这些州县基本分布在平陆运河沿线上。
三国以后,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海知识的丰富,海航能力逐渐由近岸航行向远洋横渡发展。安史之乱后,唐朝在西北陆路的对外贸易出现萎缩,便积极发展东南沿海海外贸易。广州通海夷道成为唐王朝对外交通的主要路线,海上丝路的始发港由广西合浦转到广东广州,唐著名地理学家贾耽撰写的《皇华四达记》中《广州通海夷道》一文有记载。冯承钧在《中国南洋交通史》载:“当时(唐朝)之发航地,首广州次交州,偶亦为今合浦境内之旧治,与钦县境内之乌雷。”广西钦州的合浦和乌雷仍是中原内陆从北部湾向海出境的港口,不少商船选择北部湾沿海港口出入中国。从平陆运河出海到安南沿海的线路,也一直被民间认可是中原内陆出海到东南亚等地的便捷通道。五代宋初孙光宪在《北梦琐言》提道,“初交趾之北,距南海有水路,多复巨舟”,可以看出在北部湾通往南海的水路上,常有大船来往,也说明这带水路的往来贸易量大而繁盛。
唐朝时,北部湾沿海还开通了通往安南的陆路商道。钦州成为拥有陆海双通道与安南往来的地区,钦州沿河沿海的港口成为商人出入中国的便利港口。这与唐初合浦港使用的变化有关,由于经年日久,合浦港逐步被上游南流江挟来的泥沙淤道阻航,导致港口出海线路不畅,唐朝廷便设法另寻一条从内陆经钦州到安南沿海的通道。隋文帝、隋炀帝时均委派马雚(通“欢”)州道(辖今越南河静省和义安省南部)行军总管刘方南征林邑国,刘方在征战中,曾率军开通一条从钦州出发经瀼州(今防城港上思西南部)到达交阯的陆上通道。为此,唐贞观十二年(638年),清平公李弘节派遣钦州首领宁师京(宗)寻找刘方故道,以打通从陆路到交阯的通道。宁师京在寻道期间开发了“夷獠”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瀼州(《旧唐书·地理志》有载),开通钦州通达交阯的陆路。加之廉州通交阯的必经之地——乌雷岭前的象鼻砂对来往船只构成威胁,“海舶遇之辄碎”“自广州而西,其海难行:自钦、廉而西则尤为难行”(周去非《岭外代答》)。为避险,更多商人选择从平塘江进入钦州沿海,再搭乘商船到东南亚、南亚各国。唐咸通七年(866年),静海军节度使高骈开通天威泾(潭蓬运河),令钦州茅尾海至交阯的船只不用再走外海,可以穿过江山半岛,“自是舟运无险”,既安全又可缩短路程。从此,原来到廉州交易的交阯船只大多改道到钦州交易,且有相当一部分的商人和货物选经乌雷再转平陆运河进入中原内陆地区。
宋代钦州博易场:运河上的西南地区对外贸易重镇
公元968年,交阯正式脱离中国自立为安南国,广西沿海的钦州、廉州成为宋朝与交阯交往的前沿地区。当时,钦州有水路和陆路可通交阯,陆路与交阯永安州(今越南广宁省)接壤,海路可直通永安州,“钦之西南,接境交阯,陆则限以七峒,水则舟楫可通”(周去非《岭外代答》)。钦州成为安南等东南亚国家出入中国最便利的港口,交阯商人划着小舟,从交阯北部的港口出发,沿着海岸线行使,走很短的路程就可以进入钦州港口,“交人之至钦也,自其境永安州,朝发暮到”(周去非《岭外代答》)。“浮南海而南,舟如巨室,帆若垂天之云,舵长数丈,一舟数百人,中积一年粮,豢豕酿酒其中。”钦州学官周去非在《岭外代答》描述了当时钦州海上商贸的繁荣景象。
政府因势利导,大力推动中越贸易。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朝廷下诏准许廉州及钦州如洪寨(今钦州黄屋屯)设立与交阯的互市。元丰二年(1079年),广南西路经略使曾布向朝廷建议,在钦州、廉州“宜各创驿安泊交人,就驿置博易场,委州监押沿海巡检兼管勾”(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元丰三年(1080年),朝廷在钦州江东驿设置互市贸易场所,钦州博易场在钦江东驿应运而生,到博易场交易的境外商人主要来自交阯,“凡交阯生生之具,悉仰于钦,舟楫往来不绝也”,不但有小商(交阯疍)、富商(谓之小纲),也有越南使者(谓之大纲)。博易场还有来自中国西南地区的商贾,“自蜀贩锦至钦,自钦易香至蜀,岁一往返”。钦州本地商人则“持(琥珀)以往博易场,卖之交趾,骤致大富”。博易场的交易物品有“金银、铜钱、沉香、光香、熟香、生香、真珠、象齿、犀角”、蜀锦、东南亚地区的香料,甚至小至“纸笔、米布”、竹木等,琳琅满目,产地来自海内外。两广稻米“常岁商相转贩,舶交海中”(朱熹《晦庵集》),产自钦州的乌婪木“在钦州只数百缗,至番禺、温陵,价格增十倍”。有的商品产自交阯,如“光香,出海北及交趾,与笺香同,多聚于钦州”,有的是从交阯转贩来的他国商品,如“凡交趾沉香至钦,皆占城(沉香)也”。南方号称桂海,“今桂产于钦、宾二州,于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于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周去非《岭外代答》)。合浦海中产珍珠,“疍人采珠,黠民以升酒斗粟易之,分等级卖入城中,又经数次倒卖,至京师”(周去非《岭外代答》),交易量大,“每博易动数千缗”(周去非《岭外代答》)。
钦州博易场不但贸易商品种类繁多,交易量大,贸易商来自境内外,涉面广,具备相对成熟市场的特征。激烈的商业博弈,引发欺诈等扰乱市场秩序的商业行为,如有人“率以生药之伪,彼则以金银杂以铜,至不可辨,香则渍以盐,使之能沉水,或铸铅于香窍以沉之”(周去非《岭外代答》)。“官为之秤香交锦,以成其事”,官府采取监督措施整顿市场秩序。该博易场的贸易盛况持续了200年,至宋末元初因战乱被中断。这是宋代钦州商贸达到鼎盛的体现,也是平陆运河充分发挥内联外引作用的时期。当时交阯商人的货物通过平陆运河进入内陆,西南商贾通过平陆运河运来蜀锦,中原内陆商人通过钦江将米粟竹品及香料等商品运到钦州港口聚集再销往境外。
平陆运河:从盐运通道到中外民间贸易通道
宋元丰元年(1078年),朝廷下诏要白石、石康两盐场煮盐,并将钦州、廉州、高州、化州、雷州盐场整合为广南西路盐区,为全国八大盐区之一。盐开始成为钦江运输最大宗、最常规性的物品,是支撑平陆运河内陆运输线的主要物资。《岭外代答》载:“自南渡以来,广西以盐自给……淮盐不通于湖湘,故广西盐得以越界,一岁卖及八万箩,每箩一百斤,朝廷遂为税额。”通过平陆运河运输食盐主要有2条运输路线:一是邕钦盐道,即由钦州溯江而上经陆屋到旧州江上岸后,转陆路经沙坪江(平塘江)进入西江水系至南宁,把盐配送至桂西南和云南、贵州等省;二是邕廉盐道,即溯南流江支流武利江至武利镇后,转陆路到沙坪江(平塘江),从西江水系至南宁,再转桂西南和云南、贵州等省。邕钦盐道和邕廉盐道,走的就是自汉代以来商人从中原经钦江出交阯的内河通道。

明清时期,在保持盐路畅通的同时,平陆运河沿线发展为多种商品交易的通道。明嘉靖《钦州志》载:“钦江一水今有通灵山、下达防城,商贾时集。”清光绪年间,钦州至北海的航线,常有大三桅帆船(称红单船)载满棉纱、布匹、药材、杂货驶到龙门港或沙井泊岸候潮,乘涨潮时上钦州埠,再由钦州埠溯江而上到达陆屋等地,转到灵山及沙坪,从沙坪转运到南宁,进入南宁与西南各省的经济贸易圈。此外,平陆运河的上游把广西内陆及云贵川各省区的米、粟、竹木、油、水果等运往下游或出海远销港澳及东南亚各国。
根据明嘉靖《钦州志》记载,当时钦州的老百姓“民用所资,转仰于外至商贾”,一般百姓“不充役使于官,则贩鬻鱼、盐为业”,交易和对象还是以越南为主。一批批商人从浙江、江苏、福建等地进入邕宁,再通过平塘江经由沙坪、旧州陆路,陆屋至钦州的钦江水路,再从海路到越南或经由东兴到越南采购物品。
1876年,北海开埠后,钦州沿海各码头以从北海转口转运物资为主,民国《钦县志》载:“清光绪初年十几年时,广西西江未有小轮行走,南太泗镇,欲办省佛港各货,赖我钦为转让运……我钦实为商场买卖之一大枢纽。”“南太泗镇即南”(南宁府)、太(太平府,今属崇左)、泗(泗城府,今属河池)、镇(镇安府,今分属百色)。1941年至1945年间,由于中国东南沿海受日军封锁,钦州成为经中越边境东兴将越南输入的物资转往内地的中转站,“民三十年(1941年)、民三一年(1942年),舶来品绝迹,我钦商人,源源有东兴一路可抢运越南洋纱布匹胡椒砂仁各大宗品物回钦发售,廉灵广西各商,来钦竞争转运,我钦商业,为之一振……仿佛光绪初年十几年商场景象”(民国《钦县志》)。平陆运河沿线成为广西各地商人到钦州运输物资或贸易的通道。
历经两千年的演变,平陆运河一直作为联结内陆与北部湾沿海的内陆航线存续着,这是一条跨越两千年的向海古商道,也是一条运河两岸人民求生存、求发展的通道。它与经由北部湾沿海的海上丝绸之路航线交替、互动,写就了钦州两千年商贸文化的光辉历程,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运河流域文化,这是今天广西开发平陆运河、发展向海经济、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的历史文化基础。文
(吴小玲系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利系北部湾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