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1950年代广西内河航运整治实践
作者: 陆智均
2022年8月28日,平陆运河建设动员大会在钦州市灵山县旧州镇马道枢纽现场举行,标志着百年前孙中山对广西修建内河的水利宏图设想,在中国共产党的运筹帷幄中应运而起,广西百年运河夙愿变为现实。这离不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带领广西各族人民完成内河航运整治的基础奠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西内河航运条件落后,船舶现代化水平低、基础设施薄弱、航道淤堵不畅、匪患严重、航运管理混乱,多种因素制约着广西内河航运的发展。中共广西省委、省人民政府(自治区党委和自治区人民政府,1958年广西行政区划由“省”改为“自治区”)有序接管原国民党政府航运、航务部门等机构后,贯彻党中央新的经济政策、方针:在经济上开展救济,复工复产,安定人民生产生活;政治上巩固新政权,创建社会主义新型航运业,船民船工开始当家作主,巩固中央执政地位;军事上镇压反革命和土匪暴乱,恢复稳定社会秩序。人民航运管理机构成立后,改造私营航运业,发展人民航运,有效扭转了内河航运发展滞后的局面,为广西内河航运长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完成私营船舶运输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西内河航运生产力低下,现代化、机械化船舶数量少。船舶以木帆船和自划船为主导,船舶动力以人力为主,“1950年,广西内河运输船舶共11879艘,204434载重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交通志)》。
为从根本上扭转内河运力落后的局面,广西成立私营船舶社会主义改造的领导机构,“1954年下半年,在广西省内河航运局成立‘对私营轮驳船社会主义改造办公室’和‘公私合营委员’,具体领导广西航运业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广西航运史》编审委员会:《广西航运史》)。1955年春,广西启动内河航运的私营船舶社会主义改造工作,采取试点推动和借鉴经验相结合的改造措施。梧州成为广西开展私营轮驳船社会主义改造试点地区,试点方法参考广东的经验。1955年初,公私合营梧州航运公司和公私合营国华电船公司成立,同年10月,“梧州市委、广西省委同意梧州航运公司于1955年10月1日全部并入梧州港务局,使公私合营进入高级阶段——全航业的公私合营”(《广西航运史》编审委员会:《广西航运史》)。柳州、南宁等港逐渐采取全航业公私合营,历程大体上与梧州一样,成效显著。柳州港,“1957年,柳州市水运完成客运量9.39万人次,客运周转量959.93万人公里”,“1958年,柳州市轮驳船完成货运量、货运周转量22.46万吨、5986.71万吨公里,分别为1957年的217.21%和166.38%”[柳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柳州市志(第四卷)》]。南宁港,“1957年,南宁国营水运部门拥有运输船舶166艘、9541吨、797客位,全年完成客运量9.73万人,客运周转量1452.22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6.50万吨,货运周转量6583.49万吨公里”[南宁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宁市志·经济卷(下)》]。百色港,“1956年完成客运量4938人,旅客周转量1242966人公里;完成货运量28300吨,货运周转量10485974吨公里”(百色市志编纂委员会:《百色市志》)。
木帆船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到1957年8月,全省已组建木帆船运输合作社112个,其中高级社66个,初级社46个,入社船只为9346艘、101366吨。在专门领导机构的指导下,广西航运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用了3年时间就基本完成,国营航运企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客货运量占比上升,成为内河航运的主导力量,“三年调整时期,国营航运企业完成客运量487.02万人,客运周转量27981.99万人公里;完成货运量1413.29万吨,货运周转量272735.41万吨公里。上缴利润比‘二五’时期增长72.54%”(《广西航运史》编审委员会:《广西航运史》)。
发展国营运输生产,整顿运输市场、恢复运营秩序,引导私营航商逐步走社会主义集体化经营道路,“到1951年底,所有私营航商的船舶都已组织到联运社”(《广西航运史》编审委员会:《广西航运史》)。水路运输的各种经济结构所占比重发生改变,国营运输力量大幅提升,“至1957年,在客运量总计中,国营所占比重已上升到93.47%。在货运量总计中,国营所占比重已上升41.54%”(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交通志》)。
经过对私营船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国营运输,航运成本降低,有效促进城乡间及省际工农业物资的运输交流,内河航运运输生产稳步上升,工人、船民得到真正的实惠,激发了工人、船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体现出社会主义经营形式的优越性。
建立新型航运管理体制
建立国营管理机构网络。1950年1月,广西省航务管理局成立,下辖国营梧州运输公司、梧州航务办事处和南宁航务办事处,广西航运业有了国营组织机构;同年10月,国营梧州运输公司迁至南宁,改称为广西省国营轮船运输公司,增设柳州轮船运输分支机构。随着内河航运业逐渐发展,航务领导管理机构也适时完善提高,1951年,广西省内河航运管理局成立,下设梧州轮船分公司、北海轮船分公司、柳州航运办事处,钦州、百色平乐航运站和贵县轮船联络站,撤销广西省航务管理局。通过建立人民航运管理机构,运输秩序得到整顿,“将水上所有船舶,船务行进行清查登记,对航业队伍进行审查,对于那些不务正业、在水上进行作恶破坏的不法分子予以坚决打击;对拖欠工人工资过多的航商,通过工人组织向资方清算;对于那些不愿意清还和有些实在无法清还而弃船逃跑的船商,则由人民法院裁决,将船抵资,把船舶产权交给工人组织生产自救”(《广西航运史》编审委员会:《广西航运史》)。
1954年,广西省内河航管理局成立私营轮驳船社会主义改造办公室和公私合营委员会;省委、省政府成立灯标委员会革新助航标志,设立工程科开展航道整治,扩建港口码头,提高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程度。
在对私营船舶的社会主义改造期间,两广航运机构合并成立珠江航运管理局,在广西设立南宁、柳州、梧州3个直属分局;1956年,撤销3个直属分局,成立珠江航运管理局广西分局,领导南宁、柳州、梧州3个港务局。在对私营船舶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后,1957年,广西省航运厅成立,下设梧州、柳州、南宁3个港务局以及南宁、梧州2个船厂;港务局由所在市领导,港务局下设港务所,由所在县领导。建立省、市、县各级国营组织机构,明晰了所属的业务管辖范围,加强党对航运建设和生产的统一领导。
广西航运业开展社会主义改造后,国营航运企业统管货源的组织工作,实行统一受理货源和统一配备运输。为统一客货水运价格,成立客货运价评价委员会,进行调查考证,组织相关代表进行讨论论证,评定新的运价,“先由航运部门分航线提供单船成本预算,后召集工商界、航运界及其他国营企业代表共70名,经9次会议讨论,在不高于原来费率的原则上,拟订货物费率及10个等级”。1950年1月,新评定的运价标准试行。新评定的运价相比之前有较大变化,“其中:梧贵线上下航平均降低36.5%,柳梧航线降低16%,邕梧线降低12%”。1952年,全省水路运价基本达到统一,“经过调查研究,决定自1950年8月1日起将梧州至江门、梧州至中山、梧州至南宁、梧州至柳州等主要航线,在旧运价基础上下调20%”(《广西航运史》编审委员会:《广西航运史》)。1950年至1956年,广西先后对水运价格进行几次大调整,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社会商品流通费用和人民负担,进一步活跃城乡物资交往,水路运输量大的优势得到凸显。
全面改善内河航运基础设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西港口码头基础设施落后。港口数量少,且只有极少数港口具备码头,大部分码头处于天然状态,“广西解放,全省内河港口共有码头48座,主要分布在梧州、贵县、南宁、柳州等港。这些码头的设施极为落后,除了梧州港有两艘码头船阀,其余多是石砌步级或天然河滩土坡”(《广西航运史》编审委员会:《广西航运史》)。航道缺乏整治,内河航道险滩多。“南宁至百色航线,长358公里,共有滩险167处。南宁至梧州航线,长554公里,共有险滩99处。”“南宁—梧州线,全长554公里,共有险滩99处,航行周期:客货轮船13天,木帆船为42—46天。”(《广西航运史》编审委员会:《广西航运史》)柳梧线62处险滩,梧桂线184处险滩,红水河航线273处险滩。
完善港口基础设施,扩大港口码头作业区,提高港口机械化水平成为改善提升广西内河航运业的重要方向。梧州港、南宁港、贵县港、柳州港等港口是广西重要的内河港口,省人民政府在原有的基础上对这些港口进行扩建,修筑专用码头。1957年至1958年,贵县(今贵港市)建成红旗纸厂、钢铁厂、化肥厂、贮木场、红砖厂6座专用码头;1956年至1957年,南宁港新建货场7000平方米,仓库2000平方米,为南宁港走向现代化打下了基础。1958年后,广西的内河港口发展进入新阶段,内河港口作业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梧州港建成机械化和半机械化装卸作业线13条,机械化装卸码头发展到52个。港口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完成的操作量占全港完成操作量的67%”(广西壮族自治区经济委员会,广西交通协会:《广西交通》)。

整治改善航道。广西省成立右江疏浚工程大队,投入大量劳动力,疏通右江,加宽航道,工程完工后百色至南宁枯水期全线通航,航道水深增至0.7—0.9米、航宽8—10米,基本满足当时船舶航行需要,右江航线的货运量从1951年的5.56吨,增长到1954年的35万吨,当年的客货运输量居广西第二位,仅次于贵梧航线。1955年至1957年,珠江航运管理局组织南宁、梧州两个航道工程区对主要险滩进行整治,取得显著效果,各河段枯水期航道水深增加20%、航宽增加50%,航行周期缩短50%。柳州至桂平航道、柳州至长安航道、红水河航道、桂林至梧州航道等航道也进行整治。通过整治航道,连通桂西山区、桂中地区、桂东北、南宁省会、珠江三角洲以及云贵之间的内河航运交通条件得到改善,土特产品、物资等资源往来更加频繁、畅通。
设置及革新航标。1953年,广西省人民政府贯彻交通部颁发的《内河航标规范(草案)》,开展内河航标改革工作。1956年,航道部门分别对梧州至贵县、百色至贵县等航道的航标进行改革,贵港至梧州段航道改为二等航标,其余主要航道分别设置为三等航标或者重点航标。1957年,广西省人民政府对梧州至贵县航线的航标进行电气化改造,“主要是把全部岸标和70%的浮标改为电气化航标灯,使其电气化程度达到80%左右”(《广西航运史》编审委员会:《广西航运史》)。1958年—1960年,柳州航区在柳州至桂平和柳州至长安的航道上共设标志661座,其中发光标230座。
发展水陆联运,满足货物中转需要。1955年1月,黎湛铁路通车,贵县港实现铁路水路联运发展,吞吐量明显增长,“港口吞吐量从1955年的8.5万吨,上升到1956年的25万吨;货运量从1955年的23万吨,上升到1956年的38万吨”(《广西航运史》编审委员会:《广西航运史》)。1958年后,南宁港在上尧建设铁路水路联运码头,并扩建仓库和码头,为南宁港发展铁路水路联运奠定基础。1959年底,梧州港机械化、半机械化码头发展到52座,生产工具的更新,使产量和效率也不断提升,“全港口货物吞吐量从1958年的117.56万吨,上升到1959年的167.98万吨,创历史最高纪录”(梧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梧州市志·经济卷》)。
广西解放初期,中共广西省委、省人民政府(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时度势地建立和完善内河航运基础设施,船舶周转加快,减少船舶停港时间,扩大了港口生产,促进了城乡之间物资交流,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提高了内河航运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