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与唐代家学

作者: 郭新庆

中国古代教育分官学、私学两类,以家族和家庭为基本范围的家学,是私学的一种。汉代时,家学已很兴盛。

隋朝,隋文帝鼓励兴学,读书求学风气很盛,当时从京邑达于四方,都开始办学校。唐承隋制,朝廷设三等学校。国子学最高,300人,为三品以上高官子孙;太学次之,500人,为五品以上官员子孙;四门学生,1300人,除官员子弟亦收庶人子弟,称“俊士”。唐太宗时,参加国学讲筵的人,多时达8000余人。

隋唐时,民间私人办学,多者有学生数百,更有千余人的。唐朝,大族私学远胜于朝廷公学。唐中叶以后,公学大都废弛。《唐会要》卷三五韦嗣立及陈子昂两疏说,国学自高宗永淳后20年,已学堂芜秽,略无人踪。玄宗开元年间虽稍整顿,曾诏制天下州县,每乡一学,择师资,令其教授,可终不得复旧观。安史之乱后,物力艰难,学校停滞。德宗朝,兵革不息,贞元以后乡学也衰废。国子监的学生连饭都没得吃,四处逃散,学堂颓废成了兵营。这些在《柳集》卷三四和《唐摭言》卷一都有记载。门阀子弟就学于家塾私学,寒族子弟只能走向寺院山林。《南部新书》载,有一家大族,用苦参、黄连、熊胆做成丸,赐子弟昼夜习学,含之以资勤苦。其读书致仕之用功可见一般。

唐时大族,家多藏书,称为“家书”或“自备”,供子弟学习用。柳宗元在《送澥序》中称季父的柳公绰,是大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柳公绰不是柳宗元的本家直系,虽在宪宗等朝为重臣,可柳集里不见有交往的记叙。史载,柳公绰家藏书万卷,经史子集皆有三部,一部华丽者镇库,一部自己披览,还有一部供后生子弟习用。唐时藏书逾万的大户史多有载,有的家里藏书多的建有藏书楼。《旧唐书》卷一六八《钱徵传》中说,柳宗元岳父杨凭家多书籍和名人字画。柳宗元贬到永州时所作的《寄许京兆孟容书》中说,他家在京城长安西有数顷田,果树数百株。家里的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宅今已三易主,书存亡不可知。柳宗元少年时多经战乱,父亲又一直在外宦游,据柳宗元自己说,4岁时父亲在吴地,家里无书,母教古赋14首。安史之乱时,柳宗元随父母在离家不远的王屋山避乱。其间,父亲柳镇给柳宗元及“从弟子侄”一大群人讲《春秋左氏》和《易王氏》。后来柳宗元在《与太学诸生喜诣阙留阳城司业书》中说:“始仆少时,尝有意游太学,受师说,以植志持身焉。”可当听说有关太学生一些不好的说法后,“遂退托乡闾家塾”。

柳宗元虽未读太学,小时候应还是受到很好的正规教育的,其读书的途经应是民间办的私学。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