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情系大武汉

作者: 程竹怀

毛泽东情系大武汉0

毛泽东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历程中,从1918年至1974年,亲临武汉40多次,其中晚年有两次长留武汉。武汉,这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留下了毛泽东的光辉足迹。

湘鄂皆为楚 武汉即我家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韶山,肩上的扁担一头挑着包袱,里面装有一件长袍、两条床单和一顶蚊帐;另一头是装有《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箱子。离开韶山后,毛泽东开始了他在中国版图上的旅行,武汉是其中重要的一站。

湘鄂皆为楚,毛泽东一直把湖南、湖北当作自己的家。1918年至1927年,毛泽东多次到武汉;1953年至1974年,他到武汉30多次。毛泽东一生40多次到湖北,每次到武汉少则数天,多则数月或半年之久。

五四运动前,大批追求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在巾华大地掀起赴法勤工俭学热潮。1918年8月15日,为组织湖南新民学会会员赴法留学,毛泽东等人离开长沙赴北京,于16日抵达汉口,在大智门火车站将赴法勤工俭学的新民学会会员转道带到北京。这是毛泽东第一次到武汉,虽然停留的时间只有两天,但他对辛亥首义之区的武汉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19年,毛泽东第二次到武汉时,恽代英在武昌创办的利群书社给了他极大启发,同湖南后就在长沙迅速办起文化书社。此后几年间,他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八方奔走,曾几次停留武汉。

1919年12月6日,毛泽东率领驱逐军阀张敬尧请愿团赴京,在武汉待了10天,起草了《驱张宣言》。

1926年11月至1927年8月,毛泽东、杨开慧和儿子毛岸英、毛岸清、毛岸龙以及杨开慧的母亲一起生活在武昌都府堤41号。毛泽东和家人在此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团聚生活。

1927年3月,毛泽东的经典著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问世后,引起广泛关注。据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周斌介绍,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湖南与湖北的研究者曾为毛主席到底在哪里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有过争执,1959年毛泽东回长沙和亲朋相聚时,湖南的学者托杨开慧的哥哥杨开智询问毛主席“《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在哪里写成的?”毛主席的同答是“武昌都府堤41号。”1927年6月,凶为工作原凶,毛泽东把杨开慧母子送回老家,自己又奔波于湘赣两地。8月下旬,毛泽东因秋收起义离开家人,这一别竟成为他与杨开慧的永别。

武汉革命博物馆馆长周斌说:“1927年之前,毛泽东5次来汉。”1926年11月,毛泽东在武汉创办国民党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此时反帝反封建的北伐战争掀起的革命浪潮席卷长江流域,全国工农运动风起云涌。11月26日,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决定迁都武汉,武汉逐渐成为大革命的中心。12月13日至16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在汉口举行的特别会议。为了回应党内外对农民运动的责难,12月17日,毛泽东离开汉口前往湖南,深入如火如荼的农运斗争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1927年4月27日至5月9日,毛泽东出席在武汉召开的中共五大,被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6月24日,中共中央决定派毛泽东担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他迅速赶赴白色恐怖笼罩下的湖南;7月初,毛泽东被召回武汉;7月4日毛泽东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第34次扩大会议;8月7日,毛泽东在汉口参加中共中央“八七”会议,鲜明地提出了著名的战略纲领“枪杆子里出政权”。大革命时期,担任中共中央农委书记的毛泽东在武汉历经革命斗争的起起伏伏。

首次视察南方 武汉是第一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毛泽东就把目光放在武汉这座地处祖国巾部的城市。

1950年4月,当毛泽东得知武汉震寰纱厂、裕华纱厂、申新纱厂等几个私营企业,因资金不足、成品卖不出去,已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时,他便批示当时主持新中国财经工作的陈云对这些厂家“应予维持”。在毛泽东的心目中,作为华中重镇的武汉应该是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理当成为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巾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此,在国家批准的“一五”建设计划的156项重点工程项目中,武汉被指定承担7项,其中包括全国第二大钢铁工业基地——武汉钢铁公司以及武汉重型机床厂、武昌造船厂、武汉锅炉厂、青山热电厂、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和武汉长江大桥。这批重点项目的竣工,奠定了武汉市工业建设的基础,使武汉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泽东首次视察南方,武汉是第一站。在武汉人民兴高采烈地迎接大规模经济建设高潮到来的第一个新春之际,1953年2月16日,毛泽东在日理万机的国事中挤出时间,来到了阔别26年之久的黄鹤故地,与武汉人民一起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他第一次视察武汉,那天深夜23时45分,大雪飞舞,毛泽东乘坐的专列到达汉口大智门车站。当晚,毛泽东下榻武汉市委招待所。

刚安顿下来,毛泽东就向中共中央中南局和武汉市委领导同志了解情况,提出要到汉阳去看看,中南局交通部部长刘惠农连夜作了安排。第二天,毛泽东去到汉阳,看了汉阳兵工厂旧址。2月18日早晨,雪后初晴,风和日丽,毛泽东在武汉地方领导同志的陪同下,去武昌游览了东湖,然后上蛇山,并登上武昌的黄鹤楼。毛泽东凭栏伫立,极目楚天,武汉三镇和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铁路尽收眼底。在黄鹤楼上,毛泽东看了好一会儿长江。据毛泽东当年的秘书罗光禄回忆:那天是正月初五,武汉三镇非常热闹,有玩狮子、玩龙灯的,蛇山上没有什么人,偶尔有一两个小学生。路旁有位卖炸豆腐的老人,毛主席和他搭了话,问他做这个生意能挣多少钱。老人说不一定,有的时候多些,有的时候少些。聊了几句后,随行人员陪同毛主席继续出发。罗光禄跟在后面,问那位老人:“你知道刚才和你说话的是谁吗?”老人摇摇头说:“不知道是谁,肯定是个大官!”老人的话把一行人逗笑了。没走多远,毛主席还是被蛇山上的一位小姑娘认出来了。小女孩惊愕了,自言白语地说:“您是毛主席?”毛主席笑了,小女孩高兴得跳起来,举着双手喊:“毛主席万岁!”顿时,一传十,十传百,人民奔走相告,激动万分,短时间就聚集了很多人,簇拥在毛主席的身边。

19日,毛泽东离开武汉,来到武汉关附近的专用码头,登上“长江”号军舰。当晚,舰泊黄石港。毛泽东下船后,去黄石钢铁厂同夜班工人亲切交谈。之后,“长江”号载着毛泽东沿着长江劈波斩浪,继续前进……在船上,毛泽东向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主任林一山详细询问长汀水文资料的整理情况以及长江流域水利资源综合利用的设想和规划等情况。

毛泽东这次视察长汀以及他后来多次找有关人员深入了解修建三峡水利工程和长江流域总体规划所得到的大量资料,为中共中央、国务院的有关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53年8月,毛泽东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就自己的这次视察活动,深有感触地对大家说:“最近,我去武汉、南京走了一趟,知道了很多情况,很有益处。以后,还要出外走走。中央领导机关是一个制造思想产品的工厂,如果不了解下情,没有原料,也没有半成品,怎么能制造出产品?”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

1957年的金秋,一个喜讯传遍大江南北:武汉长江大桥通车了!数千年来,长江天堑有舟无桥的历史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创世纪地宣告结束了;百余年来,张之洞、詹天佑、孙巾山……无数仁人志士的梦想化为眼前实景,中国奇迹引发世界关注。回首往昔,百感交集,不知有多少人为建设武汉长江大桥出谋划策,毛泽东一次又一次奔波,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操碎了心。

早在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提出修建武汉长汀大桥,根据指示,铁道部组织力量进行大桥工程的测量勘探工作,于1952年成立了大桥设计事务所,随后做出了初步设计方案。毛泽东在1953年2月到武汉时,听取了关于武汉长江大桥选址的汇报,还亲自踏勘线路,对龟山至蛇山一线比较肯定。大桥建设从1954年初开工到1957年10月建成,光工程就花了近4年时间。从1953年3月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局正式组建起,到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时,毛泽东曾多次亲临工地现场视察。

1957年9月,武汉长江大桥胜利竣工之际,毛泽东再次视察大桥。这天傍晚,毛泽东的轿车从汉口方向驶来,沿山间公路一直开到汉阳桥头堡旁,徐徐停稳,毛泽东从车内走出。他身穿灰色巾山装,脚上穿一双布鞋,和等候在桥头的铁道部大桥工程局的领导一一握手,然后健步走上大桥。毛泽东一面俯看武汉三镇,一面细心询问大桥工程情况,还指着江心询问修复黄鹤楼的情况。

武汉长江大桥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清末到民国,很多仁人志士都曾提出过建设武汉长江大桥的设想。但当时的国家内忧外患,修桥只是一个梦想,新巾国让这个梦想变为现实。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巧妙地利用了两岸的地形,汉口的引桥架在龟山上,武昌的引桥架在蛇山上,这样,龟山和蛇山成为引桥的一部分,大大缩短了引桥的建筑长度,节省了一大笔投资。为了建造这座武汉长江大桥,铁道部专门成立了大桥工程局。建设者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利用长江的枯水季节施工,不分昼夜三班倒工作,无论下雨天、下雪天,也没有人休息。经过4年的艰苦努力,长江大桥以伟岸的身姿展现在世人面前。

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比原计划提前两年建成并正式通车。当天,大桥两侧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解放牌大卡车、红旗轿车整齐前行。通车前夕,毛泽东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徒步视察了这座贯通南北的“万里长汀第一桥”。站在高高的桥上,眺望一天天发生着巨大变化的武汉三镇,毛泽东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当天,《人民日报》头版发表范荣康撰写的社论《伟大的理想实现了》。第二天在报道长江大桥通车盛况时,《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标题是《火车飞驰过长江——千年理想成现实,万众欢腾庆通车》,用几乎通栏的版面刊登长汀大桥的全景图;还刊有“从北京开往凭祥的列车,在万人欢呼声中第一次驰过长江大桥”和“汽车队伍浩浩荡荡通过长江大桥公路桥面”两幅图片。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以这种壮阔的场面被记载在共和国的史册中。毛泽东为此写下壮美诗篇:“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

往返密集的一年 活动和会议频繁

1958年,是毛泽东到武汉参加活动和会议频繁的一年。这年3月底,中共中央在成都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成都会议)后,毛泽东顺汀而下,4月1日到达武汉,2日便在东湖客舍接见以波兰人民共和国部长会议副主席雅岁谢维奇为团长的波兰政府代表团全体成员,与他们一起留下了历史性的合影。4月6日,毛泽东亲临“武汉科技界大跃进誓师大会”会场,会见了来自武汉市科研、设计、卫生和教育界的5000多名科学技术工作者,勉励他们不断进取。4月11日傍晚,冒着蒙蒙细雨,毛泽东参观了坐落在东湖湖畔的武汉地方工业展览馆。在汉期间,毛泽东还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汉口工作会议。

9月12日,毛泽东在张治中、王任重等人陪同下,亲临武汉大学视察。毛泽东来到珞珈山北麓的武汉大学化学系、物理系,和师生亲切交谈。毛泽东指出:“青年人就是要有志气”“好好学习,钻研知识”。当晚7时50分,在武汉大学行政楼前的大操场,毛泽东接见了武汉大学、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武汉水利学院、巾央民族学院武汉分院等4所高校的1万多名师生员工。他一边走下行政大楼前的台阶,一边向全体师生员工频频挥手致意,时间长达3分钟之久。大家使劲地鼓掌,热烈地欢呼……

13日下午,毛泽东与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张治巾等一起兴致勃勃地来到武汉钢铁公司,观看一号高炉出铁。下午3时25分,火龙般的铁水沿沙沟蜿蜒奔腾而出,从出铁台飞泻而下。望着奔流的铁水,毛泽东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连连向炉前工人鼓掌致意。毛泽东离开武钢时,语重心长地叮嘱武钢经理李一清:“像武钢这样的大型企业,可以逐步地办成综合型的联合企业,除生产多种钢铁产品外,还要办点机械工业、化学工业和建筑工业等。”14日晚,毛泽东在洪山礼堂亲切接见了来自武汉市不同工作岗位的100多名妇女代表。

15日早晨,晴空万里,毛泽东在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的陪同下,视察了武汉重型机床厂。毛泽东步人提前一年基本建成并已全面投入生产的厂房,询问了工人的工作、学习、生活情况,还向来这里援助的苏联专家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