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邮驿敦煌悬泉置
作者: 汪志在西距敦煌64千米,敦煌与甘肃省瓜州县交界处安敦公路南侧1.5千米处山下戈壁滩上,有一处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汉代,并延续使用至唐、宋的著名戈壁驿站——悬泉置。悬泉置于1987年被首次发现,199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和“八五”期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1年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出土文物最多的汉代驿置机构。
史载,汉武帝打败匈奴后,除了中原疆域,西域还有乌孙国等大大小小30多国,由于通往京城长安的路途遥远,人烟稀少,又缺乏食物补给,为便利同他们进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及时传达政令,西汉除设立河西四郡(酒泉郡、武威郡、敦煌郡、张掖郡),又设置了大大小小的邮驿设施,悬泉置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处。西汉时期,悬泉置是敦煌郡效谷县下辖的一处邮驿机构,当时编制是“官卒徒御”37人,传车15辆,传马40匹,还有宫牛和牛车,由悬泉置啬夫总领其事,还有置丞、置佐以为佐贰。汉武帝时名“悬泉邮”,汉昭帝时改称“悬泉置”,东汉后期又改称“悬泉驿”,魏晋时废置,到唐代又名“悬泉驿”,宋朝以后逐渐废弃,前后延续近400年之久。
整个悬泉置遗址由坞院、马厩、房屋及其附属建筑构成,为一座方形小城堡,门朝东,四周为高大的院墙,边长50米,东北和西南角均设突出坞体的角楼。坞墙采用土坯垒砌而成。坞内依西壁、北壁建有不同时期的土坯墙体平房3组12间,为住宿区。东、北侧为办公区房舍。西南角、北部有马厩3间。坞外西南部建有一组长约50米,呈南北向的马厩3间。坞外西部为废物堆积区,整个建筑总面积约2.25万平方米。
悬泉置共出土汉代简牍3.5万余枚,其中有字简牍2.3万余枚,其他遗物3000多件,当年悬泉置的主要任务是传递各种邮件和信息。研究出土的众多简牍可发现,汉代时,政令的发布及传播已经形成一套严格的制度化规范体系,从而确保了中央政府与边地郡县等地方政府机构之间的政令畅通,这些汉简都由专人书写,由国家统一培训或考核,因而汉简上字体都相差不大。除传递各种邮件和信息,悬泉置还是当时大汉朝的官方“招待所”,迎送过往使者、官吏、公务人员和外国使者等。
在汉朝,作为“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为置”的古代邮驿,为什么叫悬泉?相传汉武帝时,贰师将军李广利西征大宛后,班师回京,途经敦煌,行至此山时,人马疲劳不堪,加上天气炎热,没有水喝,纷纷倒在戈壁滩上喘气。周围数十里寸草不生,派去找水的士兵都空手而归,李广利心急如焚,决定亲自去找水。李广利来到南面山中,进山谷不远就被迎面的悬崖挡住去路,悬崖上有3个大字——“滴水石”。李广利拍打着山石说:“滴水石,不见水,戏弄行人,徒有其名,毁我三军,留它何用?”说罢举剑上前对滴水石奋力一劈,只见青石抖动,火花四迸;第二剑劈下去,黄风四起,天昏地暗;第三剑刺进去,山裂地吼,岩石开口,一股清泉从石缝中汩汩涌出。三军人马得以痛饮一番,吃饱喝足后,踏上归途。因这股泉水从山崖上流下,当地人称此为“悬泉”,不久西汉在此设置了驿站,就叫悬泉置。
千里河西走廊的戈壁风沙永远不会停息,黄沙掩埋了2000多年前的驿站。历史的沧桑与繁华,悬泉置古老而神秘,静静地沉睡在千里河西走廊西段的戈壁滩上。站在空旷的戈壁滩上,闭上眼,仿佛还能看见使团、驿骑踩着黄沙,叩开悬泉置的大门。朔风阵阵,裹挟着歌声、马声、驼铃声,从西域,一路传到长安、传到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