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瀚嵩与起凤山

作者: 蒙腾飞 黎文宗

梁瀚嵩与起凤山0

起凤山,位于武鸣城区以东约10千米处,凶双峰拔地而起,形似凤凰欲腾飞,故得名。早在清代,起凤山便已是当时武缘县(今武鸣区)一大风景名胜,其山峰西麓的太极洞中,因常年烟雾缭绕,洞口半隐半现、半暗半明,似阴阳二气氤氲鼓荡于圆圈之中,有如太极之图,故有“凤山太极”之称,是县属“八景”之一。说到起凤山,很多人会把它和民国时期的桂系军阀、武鸣宁武人、耀武上将军陆荣廷联系在一起,据史料记载,陆荣廷曾于1920年重修起凤山的庙宁——这是文献资料中唯一一次见载的近代对起凤山庙宇进行修缮的记录。由于这条记载,很多人便将起凤山今貌的开发归功于陆荣廷。但实际上,在起凤山风洞前方一块巨岩岩厦(一种遗址类型,是由岩石经长期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屋檐”)之下、紧贴一侧山壁上,有一方题名为《重修起凤山记》的石刻,这方石刻上的碑文揭开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揭示了起凤山能有现今如此的规模和风貌,是梁瀚嵩对它的重修和开发。

梁瀚嵩(1886-1949),字浩川,广西宾阳人,壮族,爱国将领、革命烈士,曾被授予国民党陆军中将衔。梁瀚嵩与起凤山的缘分,要从梁瀚嵩出任南宁区民团总指挥官说起。1931年,新桂系政府为反蒋,在广西成立绥靖主任公署,采纳了梁瀚嵩提出的创建民团的建议,设立广西省民团总指挥,并由白崇禧任总指挥,梁瀚嵩为副总指挥。当时,广西一共设立12个民团区(后改为8个),其中的南宁区民团指挥部设于武鸣,由梁瀚嵩兼任指挥官。梁瀚嵩于1932年春来到武鸣县,成为当时武鸣县实际上的最高军事指挥官。

梁瀚嵩在武鸣期间,大力推行民团建设,提高民众军事和文化素质,补充和扩大兵源,使得新桂系集团的军事力量显著增强,开创了新桂系“自治”建设的新局面,武鸣也被誉为广西“模范县”。1934年,随着民团建设初见成效,梁瀚嵩终于有了一些属于自己的闲暇时光。这一年的春天,在季雨农、陈良佐等人的陪同下,他第一次来到起凤山。季雨农,名光恩,雨农为其字,安徽合肥人,曾担任李宗仁的侍卫队长,当时被任命为广西绥靖主任公署少将参军,因其曾习武、做过拳师,故被任命为民团教导员,负责教导和培训南宁区民团指挥部的中下级军官及武鸣县的公务人员。陈良佐,字辅之,广西宾阳人,曾在广西讲武堂、陆军速成学校、陆军大学学习,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少将参谋、中将参谋长等职,1932-1935年出任武鸣县县长兼武鸣县民团司令。

3人由起凤山东麓,先游览镇江岩,沿着东侧上石阶,经筱风洞、观音阁,上藏经阁、文昌阁,转而经读书岩、太极洞,最后至合云岩,游览了起凤山每一处景点。3人重返文昌阁前休息时,看着陈旧的屋厅、破败不堪的起凤山庙宇和残缺不全的神像,以及一路走来青苔遍布、杂草丛生、荒芜难行的道路,不免叹息了一番,都认为若不及时修缮,就有负起凤山的盛名。这其中,醉心于佛事的季雨农是最积极的,梁瀚嵩本就有修缮起凤山庙宇之意,更希望将整个起凤山开发起来,打造成武鸣的一大胜景。因此,当季雨农提出重修起凤山庙宇时,梁瀚嵩当即同意,并决定亲自出面进行募捐,筹资对整个起凤山进行全面的修整。

一时间,留驻武鸣的新桂系将官纷纷解囊相助,如陈良佐、陈日葵及时任南宁区民团十部训练大队大队长的伍廷钧(广西容县人,国民党陆军少将)等都参与了捐款,新桂系主政当局的很多要员,也都捐资相助。

资金筹备完成后,起凤山的重修工程很快展开,仅历时3个多月便告竣工。重修后的起凤山焕然一新:观音阁、藏经室、文昌阁等建筑都翻新过,更换木梁、檩条、青瓦,重抹石灰面的内、外墙;翻修起凤山东、西麓的上山石阶,完善起凤山上山步道,且在东麓石阶中部加建一座山门,山门上题书“起凤山”大字,石阶一侧还建起护坡墙;新开凿两条由起凤山庙及起凤山山腰平台曲折而上东、西峰山巅的石阶步道;铲除杂木荒草,使山道明显、奇石外露,另外加种一些珍稀观赏木种、奇花异草等,更增添起凤山景色;在起凤山读书岩、太极洞、东西峰山巅等处勒石摩崖,留下大量的石刻作品,增加了起凤山的人文气息,如风洞前的《重修起凤山记》碑、读书岩洞口伍廷钧题诗、东峰山顶陈良佐题“江山如㈣”和陈日葵题诗、西峰山巅梁瀚嵩题“领袖群峰”等石刻都是在这一时期摩刻。

梁瀚嵩认为起凤山还有前人所未曾探访、开发的景观,因此,在起凤山重修完成后,他和季雨农再次来到起凤山。两人沿着起凤山脚,一路翻山觅路,寻找未被人们所发现的“秘境”,终于在合云岩的东南方向找到两个新的岩洞。其中一个岩洞洞顶上接天光,洞前为东江(香山河)环绕,可听见流水的潺潺声,梁瀚嵩命名为“洞天岩”;另外一个岩洞,地势前平坦后高起,攀岩而上,有支洞通南面,不时有风从南面洞口灌入,非常凉爽,梁瀚嵩题为“解愠岩”。

在两岩洞的东面,梁瀚嵩和季雨农还发现一个窄小的洞口,洞内黝黑深邃,仅容人行。两人怀着强烈的好奇心,秉烛徐行,一探究竟,步行几分钟后,豁然见到天光。顺着光,两人进入另一个开阔的岩洞,只见洞内怪石森列,有的像狮子,有的像大象,更有似花卉、佛手之形,千奇百怪,不可尽述。这个岩洞,就是现在镇汀岩的二层溶洞。此洞下可通镇江岩,早在明末清初时,即已为当地十子所熟知,洞内至今仍留有黄锡衮所题“石上莲花”四个大字及黄士藻、黄玠、黄虞英等人的题诗3首,但当时由于荒草遮蔽道路,洞口隐蔽,又无连通镇江岩下层的石阶,故鲜有人探访此二层岩洞。

这样的发现,令梁瀚嵩兴奋。高兴之余,梁瀚嵩便以季雨农之名,将他们发现的这个窄小、可通镇江岩二层溶洞的小岩洞命名为“光恩岩”,以示纪念。至今,光恩岩洞口还有当时题刻的“光恩岩”3个隶书大字。

经过梁瀚嵩这一次的重修和开发,起凤山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和风貌。重修起凤山庙宇之外,梁瀚嵩还重塑了众多神像,并立于各庙宇、岩洞中。时值日军侵占华北,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梁瀚嵩乃在文昌阁巾另塑关公、岳飞像,希望游人在赏玩之际,也能瞻仰二公之像,激发扶汉讨贼之心、兴精忠报国之念,共同抗日,抵抗外辱,其爱国之心昭然可见。可惜的是,这两座神像在“文革”前后均已被破坏,现今文昌阁中也再无关公、岳飞之像。

起凤山重修后,游客络绎不绝。这期间,武鸣作为新桂系建设广西的“模范县”,也迎来一批批前来参观、考察的名人、政客,他们中有许多人曾受邀到起凤山参观并留下了墨题,梁瀚嵩请匠人把其中一些题书摩刻在起凤山各处。

1934年2月,著名律师、爱国人士吴迈避难广西,在广西各地作抗日反蒋宣传。全面抗战即将爆发的前夕,国内军阀混战,蒋介石消极抗日,吴迈公开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主张全民共同抗日,这和梁瀚嵩的抗日主张不谋而合。梁瀚嵩凶而盛邀他到武鸣演讲,并亲带他到武鸣的灵水、起凤山游览。吴迈游至起凤山读书岩时,听闻昔年黄锡衮隐居于此的故事,乃借古讽今,挥笔写下一首慷慨激昂的诗:“杀贼有长剑,保疆惟铁血!窃笑黄夫子,瑟缩遁岩穴。”借讽黄锡衮隐居起凤山事,告诫国人要以铁血捍卫疆土,由此宣传抗日救亡思想。梁瀚嵩请匠人将这首诗摩刻在读书岩洞口两侧最显眼的山壁上。

梁瀚嵩把重修起凤山的始末一一记述并勒石作记,刻在风洞前的巨岩下的山壁上,这就是现存的《重修起凤山记》碑。可惜的是,“文革”期间,这块碑刻被当成“四旧”而遭到破坏,碑首题名、部分内容及落款均被凿去,以至于很多人不明石刻内容,更不知道题刻者,关于梁瀚嵩重修起凤山的历史便逐渐被人遗忘,封印在历史的尘埃中。

而今,通过解读《重修起凤山记》,我们已能重新认识这段历史。起凤山的开发,梁瀚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他对起凤山庙宇的重修,成就了今天起凤山庙鲜明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和特色;也正是他开凿了东、两峰的上山石阶,才有了今天我们能登临山巅,远眺平原、江河、山川的景色和风光;更是他开发了“洞天岩”“光恩岩”等景点,并在读书岩、太极洞、东西峰山顶摩刻大量的摩崖石刻,才有了今天起凤山完善的游览景点和路线,以及深厚的人文历史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