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寄追思

作者: 柳西

“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淮南子·天文训》)“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清明,作为自然节气,春和景明,万物皆显,农人春耕播种,抢抓农时:作为传统节日,人们敬天祭祖,慎终追远,又春游踏青,亲近自然。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源自古人对天人合一与天时地利人和的追求。“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礼记·郊特牲》),勿数典忘祖,莫逆理违天。不忘本,则如水之有源,木之有根。

时值清明,本期选发一组文章,继志述事,不忘所自。

《邓小平的旅法革命活动》文,披露邓小平早年接受马克思主义、投身革命事业的初心与心路历程。《汪孟邹与亚东图书馆》文,记叙觉醒时代汪孟邹及其创办的出版社(兼书店)为传播新文化、交流新思想提供阵地,此事被赞誉“扩拓万古心胸”,归因于汪氏追求“维新和革命”的初心。可见勿忘历史,铭记初心,方可“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状元实业家张謇与其兄张詧》文,展现兄弟俩敢为人先,心系国家兴亡,从商办实业,在清末民初的历史舞台上越挫越勇的事迹。《张竹君与中国赤十字会》文,叙述张竹君及其救护队在武汉辛亥革命战场上救死扶伤,医者仁心谱写传奇,《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一文,读来感人,其中精神垂示后人。正如《札记·礼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意即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信奉“天下为公”,则理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极大激励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的《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和反映人民治理黄河事业早期典型的《石头庄溢洪堰修建始末》,两文昭示着“把群众组织起来就会无敌于天下”的真理和中国共产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可谓“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工作路线的生动写照。

古往今来,清明习俗不论如何演变,都保持着饮水思源、不忘根本的家国情怀。这种不忘本源的特质,数千年来助力中华民族情感与文化的传承绵延不绝,文明生生不息。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