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邓小平的旅法革命活动
作者: 舒欣 李政
在风雨如晦的20世纪初期,邓小平经历了从朴素的爱国主义者到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锤炼。青少年时期的邓小平,在家乡四川广安受爱国主义思想影响,积极参加爱国活动;为寻求工业救国,赴法国勤工俭学,在那里接受马克思主义,加入中国共产党,走上革命道路,从事革命活动。
参加爱国活动
邓小平(1904—1997),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今广安市广安区协兴镇)人。1918年夏,14岁的邓小平以优异成绩考入广安县立中学,受爱国主义思想影响,积极参加学校师生开展的爱国活动。
1919年5月中旬,五四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广安,广安各界积极响应。下旬,广安县立中学学生成立广安学生爱国分会,制定广安学生爱国简章,并致函县内各高初小学,号召大家发动群众,奋起救国。整个广安群情激奋,学生罢课,商人罢市,爱国运动轰轰烈烈,邓小平积极投入到爱国分会组织的活动。在五四运动中,邓小平受“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两面旗帜的影响,萌发了对国家、对民族强烈的责任感,思考着为国家、为民族寻找科学救国、工业救国等新的出路。
同年9月,邓小平考入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以下简称“预备学校”)学习。在紧张学习的同时,邓小平密切关注国家大事。11月,重庆警察厅厅长郑贤书挪用公款4000多元,廉价购买信孚洋行日货80多件,以警察厅的名义公开拍卖,引发学生的抗议。11月17日和18日,邓小平参加了预备学校、川东师范学堂、重庆联中等校学生举行的抵制日货的爱国活动。2000多名学生到重庆警察厅示威抗议。学生将部分日货运到朝天门当场烧毁,回到学校后,又以焚烧、毁坏带有日本商标的牙粉、脸盆等日用品来表示抵制日货的决心,最终迫使四川当局撤销郑贤书的警察厅厅长职务。这场斗争进一步激发了邓小平的爱国热情。“从这一刻起,邓小平本人便与中国人努力摆脱洋人欺侮、恢复其伟大和强盛地位的事业分不开了。”(傅高义:《邓小平时代》)这也进一步激发他工业救国的思想。他自己后来说,由于参加了这个运动,“爱国救国思想有所提高。这时所谓救国思想,无非是当时在同学中流行的所谓工业救国思想。在那时我的幼稚的脑筋中,只是满怀希望地到法国去,一面勤工,一面俭学,学点本事回国,如此而已”(曾珺、孔昕:《伟人的足迹:邓小平档案背后的故事》)。
走上革命道路
1920年7月19日,年仅16岁的邓小平从预备学校毕业。9月11日,怀着探寻救国救民之路的理想,邓小平与近200名中国勤工俭学学生乘法国邮轮赴法。
在华法教育会的安排下,邓小平和20多名中国学生一起到法国巴耶中学学习法语和商贸,因生活所迫,只学习了5个月,就先后到几个工厂去做工。
1921年4月2日,邓小平到法国中部城市克鲁梭施耐德钢铁厂轧钢车间当散工,具体工作是人工拖送热轧钢材。这项工作劳动强度很大,又非常危险,做了21天的苦工后,不满17岁的邓小平辞去这份工作。邓小平在这家工厂工资微薄,所赚的钱连饭都吃不饱,还倒赔100多法郎。之后,邓小平曾做饭馆招待、火车站及码头搬运工、清洁工等各种杂工。10月21日,邓小平到巴黎一家制作纸扇和纸花的工厂当扎花工,报酬很低,做100朵花才挣2法郎。大约两周后因活已做完,邓小平与一起进厂的100多名中国勤工俭学生,于11月4日被厂方解雇。1922年2月14日,邓小平到夏莱特市哈金森橡胶制品工厂制鞋车间做工。这项工作劳动强度不大,但节奏很快。在这家工厂,他断断续续工作到1923年3月7日。这几次打工经历,使邓小平体验到劳动和生活的艰辛,也体验到资本家对工人的残酷剥削,对工人阶级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的地位有了更加切身的感受和深刻的认识,对他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产生重要影响。
1922年6月,在赵世炎、周恩来的筹备和主持下,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在巴黎西郊的布洛涅森林里正式成立(1923年2月更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由赵世炎、周恩来和李维汉组成执行委员会,赵世炎任书记。旅欧华人的革命斗争从此开始新的篇章。
邓小平是在哈金森橡胶制品工厂做工期间逐渐接受革命思想的。在这里,他结识了同厂做工的王若飞和常来哈金森进行革命活动的赵世炎。在他们的影响下,邓小平开始阅读《新青年》等进步书刊,逐渐接受革命思想。1923年3月,邓小平离开哈金森的工厂前,舒辉暲动员他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之后汪泽楷又同他谈过两次话,这使邓小平思想发生变化,产生了加入革命组织的要求和愿望。他后来回忆说:“从自己的劳动生活中,在先进同学的影响和帮助下,我的思想也开始变化,开始接触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参加一些中国人的和法国人的宣传共产主义的集会。”“一方面接受了一点关于社会主义尤其是共产主义的知识,一方面又受到了已觉悟的分子的宣传,同时,加上切身已受的痛苦,有了参加革命组织的要求。”(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传》)
同年6月,邓小平经萧朴生、汪泽楷介绍,正式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从此走上革命道路,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开始参加支部工作。
从事革命活动
一是参与刻印、编辑《少年》(后改名《赤光》)刊物,宣传革命。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后,1922年8月1日,为了更好地引导、团结旅欧勤工俭学生和华工、华人,对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组织进行革命斗争,传播共产主义思想,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机关刊物《少年》月刊创刊。《少年》月刊第8期后改为双月刊,蜡板油印。邓小平加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后,经组织安排到《少年》编辑部工作,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少年》刊物的刻印。《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共产党的性质和作用、建党建团的意义等。这是邓小平走上革命道路、从事革命活动的开端。
周恩来担任《少年》刊物领导,是主要撰稿人之一,先后参加编辑部工作的还有李富春、傅钟、李大章等人。邓小平白天在工厂做工,晚上在编辑部昏暗的灯光下紧张地伏案刻写稿件,做印刷、装订等方面的工作。他经常和同志们工作到深夜,吃的常常是几片面包加一些蔬菜(有时连蔬菜也没有),睡觉打地铺。1923年7月,《少年》改为不定期刊。1923年底终刊,共出13期。
随着斗争形势的发展,1924年2月1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将《少年》改为《赤光》,半月刊,由偏重理论宣传转而紧密结合国内革命的实际,侧重揭露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军阀相互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黑暗现实。其现实性和战斗性都有明显增强。经过此前一年多时间革命斗争生活的洗礼,邓小平在周恩来的帮助下,业务、政治水平大为提高。因刻写《赤光》刊物的字体既工整又美观,刊物印刷清晰、装订简雅,邓小平赢得“油印博士”的美誉。后来他也参与编辑定稿,撰写文章在《赤光》发表。周恩来、邓小平、李富春、傅钟、李大章等都是《赤光》杂志社主要撰稿人,他们在《赤光》发表文章,剖析帝国主义及其侵略政策,介绍苏维埃俄国各方面进步的情况.对国内时局进行评述,在当时旅欧华人中产生了很大影响。
邓小平以“希贤”或其他化名,在《赤光》刊物上发表过许多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号召留欧青年回国投身革命等战斗檄文,如《请看<先声周报>之第四批造谣的新闻》《请看国际帝国主义之阴谋》等,笔触尖锐、泼辣,富有强烈的战斗性。邓小平以手中的蜡板、钢笔做“武器”,以《少年》《赤光》为阵地,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进行英勇无畏的斗争,为他日后成长为一名伟大的职业革命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担负革命重任。1924年,邓小平的革命生涯迈入新的征程。7月,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五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当选为执行委员会委员。7月16日,在执行委员会举行的第一次会议上,邓小平当选为执行委员会书记局成员,负责共青团的日常工作。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有关规定,凡担任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执行委员会的领导成员,就正式转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党员。7月31日,由于国共合作后革命形势发展很快,国内急需大批干部,周恩来等人从法国启程回国。周恩来回国后,萧朴生、邓小平等人开始接手旅欧党团组织的工作。随着工作的深入,邓小平逐渐成为旅欧党团组织的骨干,开始全身心投入现实的政治斗争中。
同年12月,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举行的第六次代表大会上,邓小平被选为支部下设的监察处成员和工会运动委员会的成员。之后,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作出扩大执行委员会的决定,邓小平担任宣传部副主任,负责工人运动事宜。
1925年春,邓小平作为中共旅欧支部的特派员,被派到里昂地区工作,任宣传部副主任、共青团里昂支部训练干事,兼任中共旅欧支部里昂小组书记,成为里昂党团组织负责人。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独当一面,担负党组织交给的重任。
1925年5月30日,国内因资本家和帝国主义者无故枪杀工人领袖顾正红,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消息传到巴黎,华工和勤工俭学生个个义愤填膺,表示要同帝国主义斗争到底,萧朴生立即召集邓小平等人召开党团组织负责人开会,会议决定,立即组织发动广大旅欧华人声援国内的反帝斗争。同年6月7日,旅欧党团组织留法勤工俭学学生总会、华工总会等团体代表召开旅法华人大会,声讨帝国主义者屠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决定于6月14日在巴黎举行反帝游行。为配合此次斗争,《赤光》提前出版,印发专辑配合斗争。游行期间发出的传单由邓小平亲手刻写。
原定的游行示威由于法国当局制止和阻挠,并以武力破坏而未能成功。于是,中共旅欧党团组织决定变更方式,改在中国驻法公使馆内示威,声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和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在示威群众的压力下,中国驻法国公使在所有援助国内反帝国主义运动的文件上签字盖章,并保证旅法华人今后有行动自由和示威安全。
这次示威行动震动了整个欧洲。法国政府命令警察大肆搜捕旅法中国共产党人。数天之后,旅欧党团组织的领导人任卓宣、李大章等20多人被捕入狱。随后,法国当局又将40多名留法学生驱逐出境。面对法国当局对中共旅欧党团组织成员的迫害,邓小平没有退缩,而是立场更加坚定、革命活动更加积极。
邓小平旅法时的居留登记卡
1925年6月下旬,邓小平、傅钟接替了巴黎党团组织的领导工作。6月30日,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临时执行委员会,邓小平与傅钟、毛遇顺组成书记局,继续活动。7月1日、2日,临时执行委员会连续两日召开会议,与会者无不抗议帝国主义,对法方驱逐中国同胞的行径表示强烈愤慨。邓小平在会上发言,主张应联合苏联政府,反对帝国主义。
同年8月,在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召开的第七次代表大会第一次执行委员会上,邓小平与傅钟、施去病3人组成书记局。不久,他搬到紧挨着雷诺汽车厂的卡斯特雅街3号——一家全是中国人居住的旅馆内。在这里,他继续卓有成效地领导旅欧党团组织开展革命工作。
同年10月25日,在伊希一莫利诺市夏尔洛街的一家咖啡馆里,邓小平主持了一次有25名共产主义者参加的秘密会议。会上,江苏旅法勤工俭学会书记吴琪宣讲了共产主义教育课,指出重建共产主义小组和创办刊物的必要性。
1925年底,在法国的党团员已减到130人左右,分属5个支部,邓小平、傅钟等人勇敢地肩负起旅欧党团组织的重任。1926年1月3日,在旅欧华人援助上海反帝运动委员会召开的一次70多人会议上,邓小平发言,强调要团结苏联政府,共同开展对国际帝国主义的斗争。会上,大家对邓小平的发言进行详细讨论;投票通过一份致中国驻法公使陈箫的最后通牒,要求他向法国政府和巴黎的外交使团抗议,抗议他们所奉行的帝国主义侵略政策;致电中国派驻各国的使节,敦促他们向所驻国政府提出抗议,反对国际帝国主义,抗议派军舰和军队到中国屠杀中国人民。
这时期的邓小平积极频繁的革命活动,引起了法国警方的特别注意。法国警方在监视邓小平的报告中说他是共产主义的活动分子,经常在共产党的各种会议上发言,并极力主张亲近苏联政府;他还拥有许多共产主义的小册子和报纸,并收到过许多寄自中国和苏联的来信。
1926年1月8日,巴黎警方搜查邓小平等人住处,发现了大量法文、中文宣传共产主义的小册子《中国工人》《孙中山遗嘱》《共产主义ABC》和莫斯科出版的中共刊物《前进》等中文报纸,以及油印机印刷金属板、滚筒和印刷纸等。法国警方原准备搜捕邓小平等人并将他们驱逐出境,但在1月7日,根据中共旅欧支部的决定,邓小平.傅钟等人已乘火车离开巴黎向苏联进发,开始了新的革命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