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清明时节

作者: 丛笙

“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踏着春天的脚步,春分一过,清明就来。清明节作为祭祀祖先的中华传统节日,文人墨客少不了抒怀感慨一番,如家喻户晓的社牧《清明》,让我们从一个角度了解到晚唐的清明习俗,在历史长河中,尤其是诗词鼎盛的唐宋时期,描写清明节的诗词还有很多。

唐代张继的《阊门即事》:“耕夫召募逐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清明本应是农忙时节,可诗人登上城楼眺望,却只见由于农民都被召去当兵了,农村劳动力缺乏,万顷农田无人耕作,荒芜长满青草。禁止烧火的寒食节过去了,清明节应该是千家万户重新起火的日子,而诗人看到的是只有寥寥几处的人家燃起新烟,一片凄凉景象。

北宋王禹傅的《清明》:“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无花可欣赏、无酒可饮时过清明节,这样寂寞清苦的生活,就像荒山野庙的和尚,一切都显得很淡漠。从邻家讨来新燃的火种,在清明节的一大早,就在窗前点灯,坐下来潜心读书。

北宋程颢的《郊行即事》:“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尽情地游玩,春色已到远山,四周一片碧绿。乘着兴致追逐随风飘飞的红色花瓣,穿过柳丝飘摇的小巷;感到困倦时,对着溪边流水,坐在长满青苔的石头上休息。休要推辞这杯酒,休要辜负十分诚挚劝酒的心意,只是怕风吹花落,一片片飞散了。况且清明佳节又遇着晴朗的好天气,极宜游乐,但不可乐而忘返。

南宋吴惟信的《苏堤清明即事》:“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春光明媚,和风徐徐的西子湖畔,游人如织。到了傍晚,游湖踏青之人已散,笙歌已歇,但西湖却万树流莺,春色依旧,把佳节清明的西湖,描绘得犹如人间天堂。

明代高启的《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全身衣服都沾满血泪和尘埃,尽管现在战乱结束,但是回到故乡也还会感到悲哀。在风雨中,梨花落尽,寒食节也过去了,清明扫墓的时候,有几户人家的坟墓还会有后人来祭拜呢?

明代王磐的《清江引·清明日出游》:“问西楼禁烟何处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自古清明是亲近自然、游山玩水的日子,如今清明节已至,看着窗外的春色满园,不禁顿生感慨。凭栏而望,却不知哪处风景最佳。有朋友告知晴空万里下碧绿的原野尽头,便是一处绝妙的游玩胜地。穿过蓊蓊郁郁的杨柳丛,紧收马缰,马儿一声嘶鸣,抬头望去,佳人斜倚秋千,回眸一笑,连带啼叫的黄莺、漂亮的花朵,灿烂明媚的春光似要将人迷倒。

古诗里的清明时节,就是这样意象万千,意味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