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江口宝塔与柳宗元诗

作者: 刘江平

鹿寨江口宝塔与柳宗元诗0

广西鹿寨县江口乡有个自然村屯叫宝塔,宝塔屯附近的山上原来有一座宝塔,后来塌毁了。传说这座塔与唐代著名诗人柳宗元的诗作《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有关系,笔者考证多年,以此文一探究竟。

遗址其貌

该宝塔遗址位于距宝塔屯约50米的宝塔山上,如今只剩下一座塔基。塔基呈等边六角形,边长146厘米,夹角约120度。基石为十分明显的人工开凿的料石,呈梯形,高35厘米,内边长60厘米,外边长88厘米。砖缝由灰砂砌成。

在遗址处,笔者发现了散落的淡青色砖头和黄色琉璃瓦,砖头长26.5厘米,宽12厘米,厚6厘米。青砖应该是建塔的砖,琉璃瓦应该是塔顶的瓦。

宝塔山下,是波光粼粼静静东流的柳江。柳江从柳州顺流而下,到达江口,支流洛清江在江口汇入柳江(江口得名于此)后,顺流而下不远,被浮在柳江河上的两个小洲(清洲)分成3股(主航道在北边、属鹿寨县江口乡管辖,两清洲属柳州市柳江区白沙镇管辖),流过清洲后,柳江又汇成一股继续向东流淌,来到破额山。

破额山与宝塔山隔江相望,临江而立。破额山一条石缝自上而下一破到底,恰似人的额头被破开,或许这正是破额山得名的缘由。

破额山后西南面,是挂榜山,村民说,这山形好似古代科举制度悬挂的皇榜,故名挂榜山,意指“金榜题名”。

破额山后东南面,是拇指山,此山从西北面的江口乡一带眺望,极似拇指,因而得名。从拇指山的东北面导江乡方向遥望,恰似一猪头,故导江一带的人们称其为“猪头山”。拇指山是方圆百十里最高的山峰。

奇丽的破额山、高耸的拇指山、寓意极佳的挂榜山,互为犄角,连成一体,非常壮阔。

修建传说

对于江口宝塔的建设缘由,民间有两个传说。

一是纪念柳宗元说。柳宗元被贬柳州刺史时,柳州还非常荒凉,是尚未开化的南蛮之地。柳宗元释奴、劝农桑、建堤坝、修水利,造福柳州人民,深得柳州人民爱戴。由于操劳过度,柳宗元病逝于柳州任上。按当时习俗,柳宗元的遗体被运回老家安葬,但柳州人民感其德,为其建造衣冠冢,建立罗池庙(柳侯祠)、柑香亭,还在柳宗元《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所描绘的破额山正对面的一座小山上修建一座塔,以表达对柳宗元之怀念。

二是“斗法”说。江口、白沙隔柳江相对,历来分属不同县域,现如今,江口乡属鹿寨县,白沙镇属柳江区(原柳江县)。历史上,江口、白沙都同为圩镇,当年,白沙人在江口的正对面修建了一座庙,江口人在宝塔山上修建了一座塔,目的都是为工作人员在对宝塔遗址进行丈量了震慑对方,争夺集市的繁华。

两个传说都没有文字记载,到底哪个更靠谱,带着这个疑惑,笔者来到江口街考察江口古码头。

站在古码头上,向左看,是柳江下游。远远的,一座山耸立于柳江南岸,正是破额山。山对面,柳江北岸,那突出于江中白色的那个点,就是宝塔山。

在宝塔山上观看破额山.距离最近,又能看到全貌,是最佳的观景点。

宝塔山距白沙镇较远,有六七千米,如此看来,为纪念柳宗元而建塔的说法相比风水对决说似更合理。

我国的塔大体有两大类,一类与佛教有关,一类是风景塔。

柳宗元的事迹历来得到人们的传颂。柳宗元被贬柳州时,刘禹锡被贬播州(今贵州省遵义市)。《旧唐书·列传》卷第一百一十载:“柳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为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章奏,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州。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可见其义。又载:“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数千里皆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子周六、周七,才三四岁。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可见其受人爱戴。

故笔者认为,江口塔修建的初衷,不是与佛教有关,也不是斗法所致,主要是为了纪念柳宗元,兼有镇水、保佑附近居民和过往船只平安的美好祝愿。

修建年代

笔者目前查不到江口宝塔建于何时,但从种种情况分析,宝塔极可能建于清代。

首先,从宝塔遗址发现的砖瓦来看。砖的颜色是淡青色,体积比现在的红砖大,比民国时期的青砖小,符合清砖的特点。瓦是黄色的琉璃瓦,也符合清代建塔特点。

其次,从现存的江口3处古迹来看。一是江口有5座古码头,至今,在古码头仍保存着一块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人们捐建码头的功德碑。二是江口街有座妈祖庙。江口世居居民是壮族,而妈祖是历代走水船工、商旅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祗。明清海禁,港口衰落,大批沿海居民为生计分散到全国各地或下南洋谋生,妈祖文化随之更为广泛地传播。江口建有妈祖庙,说明当年有福建一带沿海商旅从柳江而来,在江口这里聚居,定居后,遂在江口修建妈祖庙,供奉妈祖。三是在江口古码头,赫然耸立着一座高3层、建筑面积达287平方米的仿欧式建筑,这是建于民国初年的江口统带吴保和的房子。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没有江口那个时代的繁华,统带吴保和是不会花巨资在江口建那么漂亮的房子的。这些都证明了江口曾经的繁华。

最后,从柳州蟠龙山的塔来看。该塔建于清道光至光绪年间,当时在柳州一带盛行建塔,从柳州顺水路而下,经过第1个埠头里雍镇(里雍现存有古码头,有碑为证)后,江口是第2个埠头。这时期在江口建塔,是极有可能的。

笔者曾询问宝塔屯老者,他们皆不知该塔建于何时,也不知毁于何时。《鹿寨县地名志》(1983年版)载:“该塔在公元1927年已毁,但仍有旧迹。”

柳宗元《酬曹侍御 过象县见寄》管见

与江口宝塔有联系的是柳宗元的一首诗《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破额山前碧玉流,骚人遥驻木兰舟。春风无限潇湘意,欲采蘋花不自由。”

古往今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同时,这首诗也留下诸多谜团与争议。笔者不才,斗胆做一解读,求教于方家。

一、对诗题的理解。“侍御”在唐代指侍御史,官名。“曹侍御”即姓曹的侍御史。曹侍御是谁,历史没有记载。曹侍御在经过象县时,曾写过一首诗赠给柳宗元,柳宗元作此诗酬答,并流传下来。“象县”是哪里?很多注释都说:“唐代属岭南道,即今广西象州。”虽大致正确,但唐代的“象县”与现在的“象州县”所辖区域是不尽相同的。

二、破额山之争议。诗中的破额山在哪里?全国名为破额山的不知凡几。王士祯《渔洋诗话》中说:“黄梅五祖道场在东山,广济四祖道场日西山,二山相去仅四十里。西山即破额山,柳宗元诗‘破额山前碧玉流’是也。”王士祯,清代初期大文学家。其关于柳诗“破额山即湖北黄梅县西山(又名双峰山,四祖山)的观点流传甚远。后世学者对此有新的看法,如张国祥主编的《全唐诗》“破额山,山名,在象县”;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的《唐诗选注》“破额山,在象县柳江岸边”;沈祖棻的《唐人七绝诗浅释》“破额山当是象县附近柳江旁边的一座山,今已无从指实其地(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北有破额山,于此无涉。因为黄梅远在永州之北,而象县则在其南。象县与黄梅的破额山,地理上相距过远,似不容关合在一起)。”

笔者管见:根据这首诗的意境和所写山形、水貌以及柳宗元在任柳州刺史时因心情欠佳常寄情山水的情形,柳诗中的破额山应该就是位于柳江河边、今江口宝塔山对面的这座破额山。柳宗元没有到过湖北黄梅县。而从柳州到象县,沿柳江顺流而下,十分便利。《象州县志》记载,清代朱佩莲《象台书院序》:“州之知学,自公纪始,柳子厚继之。公纪以诗书造士,从者云集。江岭间,成进士者,得子厚指授,为文章皆有法度。”可见,柳宗元在象州的影响巨大,柳宗元是可能到过象州的。

三、“骚人遥驻木兰舟”。古人常用“木兰”来指代美好的事物。“骚人”是指诗人、文人,从这首诗的字面上来说,应该是指曹侍御;从酬答诗的形式上来说,前两句往往是写赠诗的情况,也就是说,想象着曹侍御荡一叶小舟,来到破额山下,被破额山的美景惊呆了,于是,驻舟观景。凡大景观,必要远望,才能尽收眼底,方能感受“大”之雄浑。破额山临柳江南岸而立,高仞百尺,如驻舟破额山下,亦或驻舟柳江中流,只能仰头观看,难见破额山之雄浑。为观破额山全景,曹侍御遂驻舟泊岸,登上破额山对面的小山包(即今柳江北岸的江口宝塔山)向南眺望,整个破额山之雄奇崔嵬,尽收眼底。破额山段之柳江,恰是柳江最宽阔处之一,江面宽达数百米,因而诗人用了“遥驻”二字。这里,柳宗元由曹侍御的“遥驻木兰舟”,联想到自己。柳宗元被贬柳州,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常寄情山水,也常到农村劝农桑。江口一带,顺柳江而下,不算甚远,柳宗元到过这里,是非常有可能的。因此,“骚人”虽非柳宗元自称,但从失意的角度看,也有“同病相怜”的意思在里面。

四、“欲采蘋花不自由”。“蘋花”,一种在水面漂浮生长的植物,开白花。诗中,“蘋”“苹”相通。诗人因景想到自己的身世、抱负,自谓有济世之才,而今却一贬永州,再贬柳州,虽是职位有所提升,但柳州与永州相比,当时荒凉有加,尚未开化。当初陪同柳宗元到柳州上任的亲人有从弟宗一,第二年便离他而去;另一从弟也在第二年客死柳州。而自己离京城越来越远,不知何时才能重返京城,难以自主,因而发出“欲采蘋花不自由”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