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新气象

作者: 王钰婷

自然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新气象 0

新时期自然博物馆要积极转变公共服务思维,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意识地提升自然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更好发挥其社会价值。基于此,文章将从几个方面出发,解析关于提升自然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相关路径,以期为相关人士提供有效参考。

自然博物馆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自身具备收藏、教育、研究等多重功能,在促进社会文化交流,弘扬悠久历史文化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社会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博物馆,希望通过观赏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了解更多历史文化,丰富自身文化内涵。但就目前来看,个别自然博物馆因规模稍小,馆内展品类别单一,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不完善,很难满足社会群众的多元化需求,需要积极转变思想观念,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开发更多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丰富馆藏品类,在增强自身竞争优势的同时,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为社会群众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近年来,各地区自然博物馆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以增强国民文化自信为出发点,组织引导社会群众参与到文物展览活动中,根据广大群众需求有序做好文化交流与文化服务供给工作,在文物展览观赏的同时唤醒群众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强国”建设。

在公共文化服务过程中,自然博物馆应深入贯彻“以人为本”服务理念,根据不同受众人群需求制定适宜的服务内容,这是提升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关键。在实践中,博物馆可根据群众的参与目的,大致分为以下几类。开阔文化视野、学习文化知识的学生群体;以学术研究、学术探讨等为目的的科研人员与学者;喜爱文物,具有超高艺术鉴赏需求的文物爱好及观赏者;娱乐休闲、放松身心的普通游客。博物馆可根据以上不同群体的个性需求,确定适宜的服务内容,为其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例如:针对休闲娱乐的游客群体,博物馆可在藏品陈列方面进行丰富,打造盛大的文化视觉盛宴,冲击群众心灵满足观赏需求;学生群体可通过与当地学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定期为学生提供入馆展览服务体验,在参展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在这样的人性化文化服务中,不同群众能够得到良好的服务体验,突出博物馆的公共服务职能。

打造拟生态的标本陈列展览

自然博物馆应在现有的标本陈列大环境中,适当增设拟生态的半复原陈列,为馆内注入更多环境要素,在丰富陈列品种的同时,变得更加生动易读(如图1所示)。例如:张掖湿地博物馆是集“古城文明,生态绿洲”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于2013年8月正式开馆。借助4D影院,在光、电、声等大量标本与影像视频等文献资料中,通过标本陈列充分体现出张掖黑河湿地的自然资源、地质地貌等因素,着力打造西北至全国一流的湿地科普与城市主题展示馆。再如:某自然博物馆应用标本陈列法展示滩涂沼泽生活鸟类,墙体部分用于小体型鸟类展示,中大体型鸟类则在展柜下层展示。在陈列展柜的正中间,一群白鹭腾空而起,为充分凸显陈列空间的真实性,在其下方设有水生植物,为栖息环境介绍进行了补充,使整个展柜更具生动性,便于人们直观赏析。

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

博物馆是传承城市历史文化的圣地,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有严格要求,专职讲解员不单肩负着讲解历史文化的职责,同时承担着传播生态文明思想,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的重要责任。因此,自然博物馆全面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定期对从业人员开展专业化的教育培训,特别是专职讲解员必须具备良好的历史文化修养,充分了解自己所讲藏品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经典意义等,利用扎实的专业基础,解答不同群体的问题和困惑。不仅如此,自然博物馆还需根据自身社会职能,着重加强对馆内从业人员的道德素质教育,不但要认真履行岗位职责,还需要在工作中保护国家文化资产,通过国家法律法规与行业准则的有效灌输,逐步提升从业人员的道德素养,规避监守自盗等不良行为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自然博物馆是面向社会开放的,服务群体范围广泛,因此馆内参观群体的年龄、职业、文化素养等有着较大的差距,这就需要从业人员要有较强的专业素质与过硬的讲解能力,确保文物讲解能够让不同群体听懂、听明白,这样在解除他们文化困惑的同时,帮助观众达成学习文化的目标。

加强博物馆之间的密切合作

每个博物馆在文物藏品与科学研究中有着很大的差异,且人才队伍素质参差不齐,藏品种类很难保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丰富与全面,因此需要通过合作交流,促进各城市博物馆间藏品资源的高效共享,通过优势互补丰富馆内藏品资源,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这是增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必然选择。因此,在资源短缺的发展背景下,各地博物馆要保持密切交流,携手共建文化共享服务机制,以促进馆藏文化资源的相互流通,促进公共教育、文物欣赏、文物研究等优秀文化资源的高效共享,并在良好的互动交流下推进我国博物馆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借鉴同行业成熟发展经验与管理方法,取长补短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从整体上提高自身社会公共服务能力。

在各地博物馆的交流合作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延伸并拓展服务范畴,借助大型博物馆的丰富馆藏资源解决小型博物馆的资源短缺问题,在丰富小型博物馆内部资源的同时,减轻大型博物馆的馆藏压力,促进馆藏资源高效共享,进一步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同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小型博物馆服务水平的提升,逐步营造良好的协同发展氛围。另外,各博物馆可联手举办更多文化主题展览活动,例如在举办动植物展览活动时,可以联合多个自然博物馆将更多具有特色且符合主题的动植物集中在一起,共同描绘大自然景象,共同向社会群众展现自然艺术之美,促进历史文化的更好传承,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开发特色的文创产品

文创产品是指自然博物馆结合馆内所拥有的资源,凭借人类智慧与现代科技手段所创造出的极具文化创意的商品,自身具备丰富的艺术元素,有助于馆藏资源工艺技术与文化知识的更好传达,具有良好的审美价值。例如:张掖丹霞地质博物馆近年来创作的红色文创产品,在保留商品原有属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自然博物馆的文化属性,这样消费者在购买文创产品时,不单单具有纪念意义,更是为文化传播与弘扬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如图2所示)。因此,自然博物馆要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个性需求与消费特征,在馆内创设博物馆商店,开发创作出更加具有地区特点、文化特征的文创产品,吸引全国各地群众进入馆内,在购买文创产品、观赏文物资源的同时,促进博物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以此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在博物馆文化与藏品的宣传过程中,特色文创产品具有独特优势。一般情况下,社会群众在参观博物馆时,虽然能够短暂地获得大量文化知识,但很难形成长期记忆,往往在走出博物馆后便逐渐淡忘,文化宣传更是难上加难。而以博物馆特色、地区文化为背景所打造的文创产品,能够让群众积极主动地了解文物,深入分析文创产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及价值,为文物的文化与价值传播提供良好的渠道。并且,人们在购买文创产品后,通常以纪念品形式送给自己的朋友和家人,这在无形中起到了良好的文化宣传效果,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文化,在促进公众文化传播的同时,为博物馆带来更多收益,与社会群众形成良性循环。

加强博物馆数字化服务建设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数字化建设成为新时期博物馆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以数字信息技术为载体对馆内藏品、文物等实施计算机加工处理,馆藏资源存储方式从以往的文字、实物等形式转变为可供电脑、手机浏览的数字文化,便于全国各地群众更好地了解。在实践中,自然博物馆要全面加强数字化建设,在保护文化信息的同时,创新文物资源收集方式,完善馆藏管理与展示形式,带给人们全新的视觉体验。例如:在展示文物的过程中,各地博物馆可充分利用3D投影技术,或者借助投影系统,以更直观的方式将文物资源展现在受众面前,加深文化理解(如图3所示)。同时,博物馆可合理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或者开通图书馆公众号、创建手机APP等方式,便于馆内文化信息的快速传递,并引导公众积极发表个人想法、建议与需求,持续完善博物馆的公共服务体系。总的来说,数字化建设促进了博物馆的革新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创新博物馆服务管理模式,充分借助各类信息技术与社交媒体,加大博物馆宣传力度,让更多群众了解博物馆,充分调动其参观情绪,并借助独特的文创产品与标本陈列展览,吸引更多外地游客进入博物馆,逐步形成城市地标性公共地点,既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提升,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进一步奠定博物馆的社会地位。

自然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发展期间要积极持续增强自身服务意识,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的限制,将“以人为本”视为社会服务的核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为社会群众提供更多有深度、有文化内涵的展览服务,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社会人士参与到博物馆活动中,做好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受众需求丰富馆藏资源,打造拟生态的标本陈列展览,通过教育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各博物馆之间保持密切交流,努力开发更多具有特色的文创产品,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强化数字化博物馆建设,促进历史文化的有效传播,充分彰显博物馆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作者单位:张掖湿地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