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发展策略
作者: 董冠晓
文章通过对古城文化旅游发展状况进行分析,梳理古城旅游开发过程中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传承的双赢模式,并以丽江古城为例,分析我国现有古城文化与旅游结合的发展模式,根据现有问题阐明解决措施和创新发展策略,推动古城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实现古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光旅游,而更渴望深入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古城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能够满足游客对于文化体验的需求,成为旅游市场的热门选择。同时,许多古城面临着保护与发展的双重挑战。一方面,古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妥善保护;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压力也促使古城寻求新的发展路径。将古城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可以在实现文化传承的同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创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对古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发展策略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可以实现古城文化保护与旅游发展的良性互动,推动古城可持续发展,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古城文旅融合发展现状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古城文化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现存的古城就是古城文化的载体,著名古城有丽江古城、平遥古城、阆中古城、徽州古城等。现存的古城蕴含着浓厚的当地民族文化,留存了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是十分优质的文化资源。
以我国著名古城——丽江古城为例,对古城目前发展优势状况进行分析。
优越的历史条件。丽江古城具有独特而优越的历史条件,使其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丽江古城所处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的重要节点。丽江古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在宋末元初,丽江古城就已初具规模,以“家家临溪,户户垂柳”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无数海内外游客被其吸引,来“打卡”的游客数不胜数,刺激当地的旅游需求,促进旅游的发展。
高质量的民族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拥有丰富且高质量的民族文化遗产,除了纳西族的东巴文化是丽江古城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丽江古城的传统建筑同样是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城中的木府是纳西族土司的官邸,其建筑规模宏大、布局严谨、装饰精美,融合了汉、白、彝、藏等各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以木构架为主,采用“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等布局形式,体现了纳西族高超的建筑技艺和文化内涵。古城中的民居建筑也各具特色,融合了多民族的建筑风格,展现了纳西族人民的生活智慧和审美情趣。
丽江古城还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如纳西族的木雕、银饰制作等。这些手工艺精湛细腻,体现了纳西族人民的勤劳和创造力。
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纳西族是丽江古城的主要民族,他们的文化独具特色。东巴文化是纳西族的瑰宝,东巴文字那独特的形态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东巴仪式和祭祀活动充满神秘色彩,展现了纳西族对自然和神灵的敬畏;纳西古乐穿越历史的长河,其悠扬的旋律和庄重的演奏方式令人陶醉,仿佛能听到过去的回响。在丽江古城,传统的民族服饰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纳西族的服装色彩鲜艳,图案精美,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审美追求。而传统节日如三朵节等,则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欢庆节日,传递着喜悦和团结。丽江古城的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相互交流、融合的结果,它不仅是纳西族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文化遗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让他们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和力量,也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文旅融合发展的问题
古城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众多旅游游客,一方面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另一方面,古城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出现了众多问题,如商业气息过于浓厚、陷入经济转型的困境、环境破坏严重等都成了古城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商业气息过于浓重。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旅游渐成生活必需。以丽江古城为例,商业气息使当地民俗文化、古城建筑发生变化,部分居民外迁,部分弃原来的生活方式,租店经商。特色民居庭院变观景民宿,雕梁画栋、小桥流水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古朴消失。越来越多的餐厅、酒吧出现及过多游客,给本土文化保留带来较大阻力。这也是众多古城的发展问题,过度商业化严重影响居民日常生活方式和经营模式,久之,阻碍当地整体经济发展。
陷入经济转型的困境。伴随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演变,丽江古城往昔所依仗的传统经济模式,已慢慢无法契合现代市场的需求。因为其都依赖住宅销售,由于主题单一、盈利模式相似,所以容易陷入同质化竞争,文旅市场发展已然遇到了瓶颈。旅游产品功能较为单一,经营项目单一,参观项目和个别的游戏项目种类还是不够的,与此同时,旅游市场的竞争亦愈发激烈,游客对于旅游体验的标准也日益提升。此外,古城内的居民同样面临着经济转型的考验。直面这些难题,丽江古城需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探寻新的经济增长点,达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破坏严重。在商品经济的持续影响下,传统古城难以置身于商品经济的浪潮之外,资本、商人等皆纷至沓来,在古城追逐利润与利益。古城的传统优质文化属性逐渐被商业所侵蚀,其原生态文化因资本的逐利性而变味。古城中经商虽获利颇丰,然而他们的行为却导致了古城环境污染的加剧,也破坏了古城文化遗产的原本韵味,致使古城磨损折旧日益严重,过度且不科学的商业化对古城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无益。此外,超负荷的人流量让古城的生态承受巨大压力。外来人员在古城经商后,并不知晓纳西族人千百年来形成的对河流保护的规矩。众多餐饮、酒店直接向河流排放污水,污染水源,严重损害了丽江古城依山傍水的形象。
可持续文旅融合的发展策略
运用创新手段,打造“互联网+景区”。利用游客对旅游景点的喜爱,建立互联网3D建筑建模,可以向人们介绍旅游景点,为了提升游客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利用互联网技术,建造出更清晰的景点建筑和景点介绍,给游客提供更大的便利,提升景区吸引力。与影视创作相结合,可以播放古城的建筑过程和发展历史的纪录片,带领游客一起融入古城之中,感受古城文化,而不是客观欣赏的局外人,并且可以发挥其影视的商业功能。开发智能旅游产品和智能旅游APP,增加游客的体验感、满足感和信任感,通过手机应用的关注,培养粘性消费顾客,通过手机应用关注即使是消费者已经身离古城也会接收古城相关的文案推送和产品推广。把科学技术成果运用到旅游业发展上,促使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保障旅游资源文化的可持续利用,使旅游业持续发展。
科学合理规划,在保护中予以开发。科学合理的规划是确保丽江古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在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古城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特征,制定出全面而细致的方案。古城开发保护需先规划近期和长远项目。空间上,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分类划片旅游资源,统筹规划开发区域,保留原汁原味并开发商业价值,划分原生态区和商业区,满足不同消费需求。时间上,依次开发文化资源,先保护后开发,独立易受破坏的区域,建设保护措施和配置安全员,科学合理开发。这样既打造原生态古城,又实现经济创收,确保古城持续发展。在项目开发决策中应该留有开发后的后续保护措施,对于文化资源的后续保护不容忽视,这样才能够使得文化旅游做到可持续发展,例如,要定期对文化旅游景点的部分区域在特定时间定期进行歇业封闭维护保养,对于建筑、雕塑、自然景观进行修缮。
在保护的基础上,予以适当的开发是必要的。可以通过开发特色旅游项目,如文化体验活动、手工艺品制作等,丰富游客的体验,提升古城的吸引力。同时,要积极推动古城的商业发展,引入与古城文化相契合的商业业态,促进经济增长。但开发过程中要把握好度,避免过度商业化对古城造成损害。丽江古城的科学合理规划和在保护中予以开发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平衡的过程。只有在保护好古城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才能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焕发出更加独特的魅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创新文化产品,彰显古城独特文化。文化创意产品就是在大的范围内以文化为基础,发挥创造力去设计、研发的产品。深入研究和挖掘丽江古城的历史、传说、民俗等文化元素,为创新文化产品提供丰富的素材。结合这些文化资源,可以创造当地的特色文化创新产品,例如专属的纪念物、吉祥物。还可以发展创新文化度假、休闲体验、会展、生态旅游等旅游产品,以旅游精品的打造和旅游体验质量的提高打造旅游发展的核心和增长点。将文化贯穿在“吃住行游购娱”各个要素中,从前端的影视作品策划制作到最后的相关周边产品的设计销售,努力增加文化产品的边际效用递增,突出文化在产品中的地位,为文化产品增加更多的文化附加值,产生更多的利润。
保持当地本土特色文化的原有风貌,持续进行文化的提升与塑造。既要维系古城内独特的古城文化与民族文化,又要开发古城内的景观文化,以促进本土特色文化的进一步提升和塑造。在开发过程中,让游客能够参与互动,增强其参与感。譬如,在丽江古城内,可让游客们一同书写东巴象形文字,现场观看东巴舞蹈;前往纳西族人家居住一段时日,学习特色的纳西风味美食,参与丽江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深入领略纳西族的生活习俗与文化内涵。还可以与非遗传承人达成合作,将其引入景区。充分利用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让消费者进行体验式消费,在普通文化消费的基础上,实现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使消费者能更好地接纳优秀的非物质文化作品,以及其中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融合发展、相互渗透乃是文化和旅游二者发展的客观演进趋势。本课题将丽江古城作为实例,剖析我国古城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实际状况,梳理古城文旅发展进程中的优势所在与劣势之处,探究古城文旅发展期间涌现的各类问题,且依据问题提供相应的解决之策,同时就古城未来的发展给出相关建议,推进“旅游+文化”的融合发展,丰富旅游的内在含义,激活文化的活跃元素,进而提升经济收益。
(作者单位:山东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