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历史之尘 赋文物以生命

作者: 滕敏

拂历史之尘 赋文物以生命0

文物作为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实物见证,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滋养。山东省莒南县文物资源丰富,在保护文物安全的基础上推进文物利用工作,是全县文物工作的重要方向。文章旨在总结莒南县现有文物保护利用思路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全县文物保护利用新路径。

莒南县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深入挖掘文物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不断提升文物资源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开创了文物工作新局面。

夯实根基,筑牢防线

推动文物保护管理上水平、提档次

文物安全是文物保护的红线、底线和生命线。莒南县严格落实保护责任,强化保障措施。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县级财政预算,纳入改革重要内容及各级领导责任制,成立了由多部门组成的莒南县文物保护委员会,牢牢夯实了文物安全。

以保护为主线,实现“关口前置”,杜绝文物安全隐患。实施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2022年实施完成了国家专项资金的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工程,通过该项目,建立了博物馆环境分布式智能监控设备和系统,实施馆藏文物保存小环境和微环境的智能调控,进一步健全和优化了文物预防性保护管理制度,从而抑制了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安全的保存环境,全面提升了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的综合能力。实施不可移动文物抢救性保护。先后争取了省市专项资金,推动完成了金沟官庄团支部旧址修缮工程和城子遗址南城墙东段抢救性保护项目工程。同时完成华东军政大学旧址、山东省战时行政委员会和八路军115师旧址、甲子山医院旧址三处省级文保单位修缮方案的编制。2022年新确立公布了一批以革命旧址、遗址为主的8个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提升了革命文物的保护等级,确保了红色文化遗存的安全。

以制度为主线,推出“日记录+月报告”,护航文物安全。莒南县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文物点442处,数量多、分布广、全面巡查监管的难度大,为扎实扎牢文物保护的安全屏障,莒南县在确保全县常规检查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施文物保护的“近距离效应”,创新实施了“日记录+月报告”文物保护安全管理制度,全面加强文保单位的“末端”人防保护。以村级文保员“日记录”+镇街文化站长“月报告”的管理形式,确保村级文保员每日对本村域内的文保单位巡查一次,并做好“日记录”,发现情况及时向所属镇街汇报;文化站长每月必须对辖区内各级文保单位巡查一次,并在月底向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提交“月报告”报表。为加大“日记录+月报告”制度贯彻落实力度,莒南县文物保护委员会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实施文物工作月巡查及月报告制度》的通知,将此项制度落实情况纳入了年度镇街文化考核体系。同时,莒南县还推动实现了全县442处文保单位及文物点公益岗文保员的全覆盖,并在此基础上对全县16个镇街的文化站长及所有村级文保员分3个片区进行了全员培训,确保了镇、村两级文保人员心中有责任、手上有技能、管理有效益。

以政策为主线,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努力推动文物保护考古前置工作。县政府出台《莒南县人民政府关于莒南县推进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对考古前置、考古程序、责任落实、现场管理、工作保障等进行明确,并正式印发各镇街和县直各部门单位。同时,制定了相关政策解读文件,全面推动国有建设用地“先考古,后出让”工作扎实落地,确保文物安全。全力服务重点项目建设。2023年累计出具文物信息查询答复函28件,已办结国有建设项目拟用地块考古调查勘探12宗。为优化营商环境,保障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实现了经济建设与文物保护的协调共进。

传承利用,激发活力

开创文物资源利用新方式、新路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充分明确了当前文物工作发展战略,就是保护与利用并提并重,既要全力搞好保护,又要高度重视利用。

拓展文物传播路径,打造文博“云”课堂。文博“云”课堂是莒南县为进一步发挥博物馆资源优势而打造的永不“打烊”的博物馆服务模式。“云”课堂以馆藏精品文物、传统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故事为题材,以系列文物“云”展览、文物展示微视频、文物主题宣传片等为展示载体,突出文物数字化展示传播体系,创新表现手法,拓展文化传播渠道,提升文物宣传力度。在“云”课堂的基础上,配套升级推出“文博课堂·你来点单”服务项目,制作了一批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精品课程,形成文博课堂资源库,并根据群众需要和订单分类,精准开展文物“云”课堂直播和推送录制视频。目前已推出《渊子崖保卫战》《厉大娘》等“云”课程。

创新文物展示路径,推出系列文物微视频。为充分展示馆藏文物,莒南县创新思路,摒弃文物“沉稳”“厚重”的固有思维,先后推出以短、轻、快为主基调的系列文物微视频30余期。微视频精选馆藏精美文物进行录制,视频时长控制在10~15秒,配以轻快的音乐和简练的介绍,让受众在简短的时间内入眼、入脑、入心,以创新的展示方式使文物传播效应得到充分体现。

落实“文化两创”路径,推出“Yes!博物馆”研学社教服务品牌。“Yes!博物馆”研学社教服务品牌是为进一步激发文物新活力所做出的新探索。通过文博“手工课堂”、文博“红色课堂”、文博“行走课堂”等不同系列的研学活动,充分满足了广大青少年的研学需求,有效拓展了“Yes!博物馆”研学社教品牌的社会服务辐射面。开发设计的“走进餐具之杯垫”“青花挂帘”等研学手工课,以学习文物知识为切入点,以手工、手绘互动课堂为主线,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到深度的文化艺术知识和轻松活泼的动手体验;文博“红色课堂”,以革命文物为依托,以红色故事为主线,设计了“小小侦察兵”等现场体验课,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寓学于趣的氛围中,探寻莒南红色记忆,感受沂蒙红色精神,接受爱国主义教育。“行走的文博课堂”,让学员们走进遗址考古现场,通过近距离观察和现场学习,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堂“别样的历史课”。丰富、多样、深度的研学体验,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了博物馆的魅力,也启发了孩子们对古代历史的研究兴趣。“Yes!博物馆”研学活动开展以来,共服务全县青少年群众1000余人,得到了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系列活动先后被大众网、《大众日报》客户端、文旅山东公众号、《临沂日报》、文旅临沂公众号等多家媒体及线上平台报道。

优化文博场馆服务“路径”,全力建设北城博物馆新馆。新馆规划面积10008平方米,居临沂市县级博物馆前列。新馆立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结合新时代文博服务要求,从软硬件上着力搭建与观众的情感互动桥梁,目前已完成新馆主体建设。建成后的博物馆新馆将最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文化需求,真正成为有品位、有体验、有温度的城市“文化客厅”。

守正创新,聚力融合

实现文物保护利用见成效、得成果

近年来,莒南县文物保护机制不断完善,文物安全水平稳步提高,文物“家底”更加厚实,文物利用更加充分,文物宣传影响力逐步扩大,开创了新时代文物事业改革发展新局面。

底线更牢了。通过夯实文物安全根基,牢筑文物安全底线,莒南县文物安全得到强力保障。近年来,全县文物安全制度进一步完善,人防技防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全县县级以上文保单位及国有、非国有博物馆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牌全覆盖、不可移动文保单位全天候监控全覆盖,天网工程统筹纳入文物建筑火灾报警、消防联网监控,实现了与公安、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文物违法犯罪协同联防工作机制。文物安全事故零发生,建筑类、旧址类、墓葬类等各类不可移动保护单位保护完好,未出现盗掘破坏现象。文物安全工作两次被临沂市公安局记集体三等功。

资源更活了。莒南县积极探索文物利用新方式,拂历史之尘、赋文物以生命,让历史“发声”、让文物“说话”,有效拉近了文物与受众的距离,以“多彩活动”焕发了文物新活力。莒南县博物馆2023年共接待观众8.6万余人次,红色主题展厅年接待各类党政机关、企业、学校及其他社会团体来馆开展党建活动30余场次,受教育人数达2000人次,已成为开展党性教育的重要“打卡地”。2022年莒南县博物馆成功入选临沂市文明旅游示范单位。莒南县博物馆文创扑克荣获莒南县首届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奖、“厉家寨”文化系列衍生品荣获临沂市第二届旅游商品创意设计大赛“创意创新奖”。

效益更实了。2021年,莒南县“初心·使命”展览成功入选中央宣传部、国家文物局面向全国公开推介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109个精品展览之一,是山东省唯一一个入选的县级展览。同时被文化和旅游部主管的大型文化类核心期刊《文化月刊》刊登报道,被《临沂日报》等多家媒体转载报道;板泉镇渊子崖村、坪上镇大山村先后成功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山东省红色文化特色村,全县有3个乡镇、15个村先后入选临沂市红色堡垒村镇;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渊子崖烈士纪念塔分别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山东省政府和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厉家寨整山治水遗址、中共板泉崖党支部旧址被省文旅厅公布为山东省党史教育场所;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成立旧址等33处抗战遗址被临沂市党史研究中心、市文旅局公布为临沂市重点抗战遗址。全县有21处不可移动文物和20件可移动文物先后入选山东省第一批、第二批山东省革命文物名录。

(作者单位:莒南县文物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