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昏侯墓出土青铜器相关问题之我见
作者: 刘镇东
2011年,由于盗墓贼的活动,考古专家对位于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挖掘。经过五年多的挖掘,轰轰烈烈的发掘工程于2016年落下帷幕。在这次发掘中,整个海昏侯墓葬共计出土各种文物一万余件(套),数量之多创中国考古之最。其中,占比最大的青铜器共有数千件,这些青铜器不仅映射出海昏侯刘贺在即位为帝前的简朴生活,也为后世学者研究刘贺的三段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让学者们得以窥探当时的方方面面并与其他研究相互印证或批驳,从而使得研究更加完善。
青铜鼎的存世与其背后的内涵
在古代方方面面的礼仪中,最不可忽视的就是青铜鼎了。据考古工作可知,整个刘贺墓出土了二十余件青铜鼎,其中主椁室十件,大部分为生活实用器。
鼎作为祭祀的礼器,在商周时期地位比较崇高,到了汉代时其祭祀功能有所削弱,被主要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但仍是一些特殊场合所使用的礼器,比如为了纪念逝去的先人,西汉的王公贵族也会铸造青铜鼎以表孝心,也寄托哀思。郭林森副教授在他的文章中谈到,青铜在当时仍然是一种十分值钱的金属,青铜鼎一般也只供给有一定身份地位的贵族使用,平民既没钱也没资格去购买或是使用。海昏侯墓主人刘贺身份地位比较特殊,既当过王又当过皇帝,最后以侯爵身份辞世,几件青铜鼎对于他来说再正常不过。这一席话也肯定了在刘贺墓中发现这些青铜鼎的现象。
除了从祭祀方面考虑之外,其实当时的鼎也运用在饮食方面,比如在大中贵族之间的宴会或者盛大节日的家宴中,由于自身“身材”和当时盛行的分餐制所用的食案不匹配,鼎一般不抬上宾主用餐的席面,而是列于庭院之中,由主人的奴仆将其中的食物分发给宾客们。不过,就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这套鼎来说,由于其个头不算过于庞大,因此它们列于席上应该也是可以的。
在欣赏完这些鼎的整体之美后,笔者对鼎盖也产生了好奇心:为什么鼎盖要铸造成这样一种穹形呢?后来笔者查阅资料后得以解惑——鼎盖之所以为穹形,一是给鼎内部留出足够的气体流通空间以达到更好的保温效果,二是体现出了工匠对天空的想象——在古代人看来,天空就该是这样一种穹窿状。
既然提到了天空,那么这一批鼎的铸造有没有受到当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大家董仲舒提出消除天人之间距离感的观点,这一观点对西汉的民众产生了深远影响,而由此演化产生的“天人合一”思想就必然会对青铜器的设计产生很深的影响,这也是西汉时期青铜鼎逐渐变为生活器具的重要原因。
不仅如此,除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之外,这一套七件的鼎的出土也证实了西汉时期,经过董仲舒发展后的儒家学说对于人们生活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董仲舒在他的著作中使用非常凝练的语言论述了《春秋》中有关大一统的观点,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制定了“独尊儒术”这一影响深远的国策,至此儒家思想完全确立了正统地位,影响着各个阶层的人民。按照儒家思想来看,天子使用九鼎,诸侯使用七鼎,而刘贺生前的最后一个身份是海昏侯这样一个诸侯之位,使用七鼎并不逾矩。
从青铜蒸馏器看蒸馏技术的起源及器型界定
从考古发掘的结果来看,海昏侯墓中不仅有中规中矩的古董,也有一些现代人看起来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的器物,比如大型的青铜蒸馏器。
蒸馏技术的起源问题学界关注已久,有学者认为传自古埃及,也有学者认为传自阿拉伯,可谓是众说纷纭。笔者在查阅资料后,对赵倩卉《对古代蒸馏器的再认识》一文中所给出的观点比较认同,赵文提到了中国古代的蒸馏技术与阿拉伯或古埃及的蒸馏技术产生动因及发展脉络均不同,且两国的蒸馏技术产生时间也均晚于我国。因此虽不能确定西方的技术对我国技术的发展有无影响,但可以肯定我国古代的蒸馏技术是自成体系的。而且,就目前出土的数件蒸馏器来说,笔者认为我国古代的蒸馏技术应当是起源于西汉时期,理由有二。
一是在西汉以前,夏商西周时期生产力极不发达,蒸馏器铸造冶炼技术尚不成熟,虽然出土了不少“甑”或“甗”,商朝妇好墓出土的争议较大的“青铜汽柱甗”也因为没有冷凝功能而只能被称作蒸煮器而非蒸馏器,更遑论其他器物;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有所发展,但国家政权较为动荡,统治者只能把精力集中在维护自己统治区域的稳定上而无暇他顾。直到西汉时期,国家在秦的基础上完成了大一统,政局稳定发展,生产力和生产水平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因此才使得真正意义上的蒸馏器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
二是汉初黄老学说开始盛行,炼丹、炼汞技术日益成熟。为了减小炼制过程中剧毒的汞蒸气带来的危害,“上火下凝”技术逐渐普及,冷凝技术也初具形态。此后,在炼丹方士的不断改进下,蒸馏技术从内承法变为外承法,冷凝技术从空气冷凝演变为水冷凝,让蒸馏器得以实现长足发展。
据西安博物院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的几位专家研究,虽然目前确认最早的汉代蒸馏器出土数量十分稀少,但考古实践与现代实验已经证实:到了汉代,我国民间的蒸馏技术已经独立出现,并且十分有可能用来生产酒精度数更高的酒。从蒸煮到蒸馏这样一个转变是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爆炸性变化,而汉代就是这个重要的节点。汉代蒸馏器多出土于有一定爵位的死者墓中,这或许与汉代贵族精益求精的饮食习惯有关。贵族们为了提高生活档次,就费尽心思地改造酿酒方法和酿酒器具,以求得更好的酒,这就推动了中国甑式蒸馏器的诞生和发展。
不过,对于海昏侯墓中出土的这件器物来说,到底是蒸煮器还是蒸馏器呢?有学者认为其只是一件蒸煮器而非蒸馏器,但这样一个观点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张琼等《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青铜蒸馏器研究》一文中通过描述该件青铜蒸馏器的内外构造和工作原理,总结出了它的性质可以被认定为蒸馏器。
青铜当卢纹饰的含义
当卢,又名“钖”。许慎的《说文解字》里说到“卢”是“颅”的声部,所以“当卢”也可以写作“当颅”。据相关专家考证,当卢最初始的形态与出土于安阳殷墟的马头部分的铜泡饰有关,它通过额带固定于马的头颅正中,对马头起到保护和装饰的作用。汉代极重礼制,诸侯大臣乃至平民百姓的任何一件用具都不能逾矩,车马器也不例外。
前文提到,海昏侯墓中出土了数十件青铜当卢,其中有5件当卢上刻画着精美的纹饰,每一件上的纹饰都不尽相同,但是龙纹、凤鸟纹和虎纹在这5件当卢上均有出现。那么,这一批当卢为什么会刻画龙、凤鸟和虎这三种纹饰呢?笔者认为原因如下。
众所周知,龙凤是我国一直尊崇的神兽,被当作中华民族共同的象征和信仰。早在原始社会时期,龙纹便逐渐产生至成型,商时龙纹已应用在青铜器之上;春秋时期,龙纹的使用范围从青铜重器扩展到了贵族的日常用具上;汉代,由于举国上下盛行阴阳五行学说,龙也成为汉代人渴望得道成仙的精神信仰和寄托。
和龙类似,凤鸟也是集多种禽类的形象特征于一体,被当作吉祥的象征。贾玺增教授就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海昏侯墓当卢上的凤鸟纹进行了一番描述,让我们更加清楚地明白这批当卢上凤鸟纹所表现出来的内涵。
除了龙凤之外,虎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元素。这5件出土的当卢上所刻画的虎无一不是威猛霸气,势若腾空飞跃,显现出了极强的生命力。据《史记》记载,虎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经出现在社会上,起到了保护部落的图腾作用。西汉时期,人民延续了对虎的崇敬,虎也在汉武帝时期流传于民间的神怪思想影响下成为辟邪的神物。
笔者认为,不论这些当卢是刘贺生前使用的车马上的物品还是死后专门的陪葬品,上面的各种花纹都是对当时社会思潮的真实反映——生前,刘贺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对缥缈的神仙世界产生了一定的想象和向往,他期盼着能在死后进入神仙世界,因此需要这些特定纹饰作为精神的寄托;死后,由于担心鬼怪作祟,刘贺就需要龙虎等阳刚之物辟邪、凤鸟等吉祥之物赐福,以期保佑自己不被邪气侵蚀从而顺利升天。
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器数量占了文物总数的大半,其蕴含的内容也是十分丰富。笔者结合自身实地调查的经验及求教于方家,对其中的三件器物进行了初步讨论。青铜鼎方面,汉朝的青铜鼎除了祭祀时使用外,也被使用于日常的饮食之中,且以刘贺的身份使用这一系列的鼎是毫无问题的;青铜鼎上的精美造型与纹饰也蕴含了当时“天人合一”的思想及汉朝以儒治国的政治理念。青铜蒸馏器方面,海昏侯墓出土的这一件青铜蒸馏器是目前国内发现的铸造时间最早的青铜蒸馏器实物,基本上可以判定我国古代的蒸馏技术起源于西汉时期。青铜当卢方面,这三样华美的瑞兽纹饰也是对当时人们向往仙界与死后不受邪祟侵蚀,顺利升仙的社会风气的一种真实反映。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