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萨克斯管与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之融合
作者: 赵靖
萨克斯管在中国流行并受到关注,主要得益于与中国传统音乐的深度融合。改革开放以来,萨克斯管演奏的中国经典音乐作品吸引了大量国人关注,激发了不少人的学习热情。这种融合归功于萨克斯管的设计初衷,即弥补其他乐器在音色上的不足。萨克斯管在演奏中国音乐时独具魅力,散发别样韵味。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学习萨克斯管,考级中也涌现出许多中国经典乐曲,推动音乐融合的持续发展。
文章分析萨克斯管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旨在让更多人了解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同时了解萨克斯管在中国的地位和两者融合共赢之处。通过此举,唤起读者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保护与珍视之情,弘扬中华音乐文化精髓。我们相信,只有不断传承与创新,中国传统音乐才能在时代中焕发新的光彩。
萨克斯管的起源及发展
萨克斯管的起源。萨克斯管(图1)是由比利时人阿道夫·萨克斯发明的,其命名也是根据他的名字而来。萨克斯管在制造时巧妙结合了铜管的材质和木管的发声原理,并且根据所演奏的乐曲风格和表现内容的不同,分别有高音萨克斯管(图1)、中音萨克斯管(图2)、次中音萨克斯管(图3)、上低音萨克斯管(图4)等,使得萨克斯管的音域极其宽广。
因此,萨克斯管凭借其多样化的音色和丰富的演奏技巧,赢得了众多乐迷的青睐。这种广泛受欢迎的特性,为萨克斯管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西洋铜管乐器的代表,萨克斯管与充满文化底蕴的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二者间的融合将展现出巨大的魅力,令人期待与赞叹。
萨克斯管在中国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萨克斯管在中国初露头角,但主要局限于上海歌舞娱乐场所。新中国成立后,萨克斯管被视为不宜普及的乐器类型,其传播受限。1979年改革开放后,社会风气开放,萨克斯管逐渐受到关注与接受,在多个音乐领域展现独特魅力。
20世纪90年代,萨克斯管成为热门乐器,众多中国经典曲目被改编为萨克斯曲,如肯尼·基改编的《茉莉花》。这标志着中国传统音乐首次通过萨克斯管走向世界舞台,成为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萨克斯管在中国的发展,中国音乐家开始创作具有中国特色的原创萨克斯曲,实现中西音乐元素的融合。这体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艺思想,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通过萨克斯管展示其魅力的能力。
萨克斯管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的作品分析
萨克斯管在中国的初步发展可追溯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当时国内音乐发展相对滞后,萨克斯管作曲家与演奏家数量有限。相较于国外,中国萨克斯管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后,萨克斯管音乐在中国得到迅猛发展。肯尼·基改编中国传统曲目引领学习热潮,如《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等,深受民众喜爱。萨克斯管因易上手及音色优美等特点成为最受欢迎的乐器之一,改编萨克斯管作品成为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的关键阶段。接下来将对代表性作品进行深入分析。
《大顶子山高又高》是萨克斯管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的改编作品,用萨克斯管独奏展现中国特色,体现赫哲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乐曲根据萨克斯管特点改编,添加吹奏技巧和对旋律线条的修饰,使曲子更饱满。引子部分自由节拍,需处理好带入意境,渐强到渐弱处理,中低音表现让观众感受大顶子山氛围。三连音体现山体延绵,高音装饰音展现生机与热情。萨克斯管融合中国传统音乐风格,演奏的民族音乐注重意境创造,结合萨克斯管音色特点,展现大山之感。快板部分节奏型变化带来速度变化,快速吐音凸显赫哲族人民生产生活忙碌场景,紧张感与丰收喜悦交织,展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意境创造、贴近生活的特点。
萨克斯管独奏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作为中央音乐学院的萨克斯管考级曲目,其目的就是为了初学者更快地接受萨克斯管音乐,并加以学习快速入门,曲子本身是根据中国传统音乐改编过来的,所以对国内的学习者来说接受度会非常好,《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本身是陕北地区的民歌,歌曲中结合了陕北人民的豪放性格,而且是山歌,所以旋律线条会比普通歌曲长,萨克斯管作为铜管乐器,有着渲染空旷的音响效果,所以这首歌曲被改编成萨克斯曲是非常成功的,中国的民族歌曲再一次被放在更大的舞台上供人们欣赏。
萨克斯管所演绎的改编类作品,在融合中国传统音乐元素方面,其广度与深度均不容忽视。作品涵盖了多个民族的不同风格,充分展现了中国多元文化的魅力。
通过对这些萨克斯管改编作品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萨克斯管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取得了显著成功。这种融合首先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在改编作品中得到了很好地保留,同时,通过萨克斯管独特的铜管音色,这些传统旋律展现出了别样的魅力。这一创新性的尝试得到了广大听众的高度认可,进一步推动这些作品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以著名萨克斯管演奏家肯尼·基为例,其演出保留曲目《茉莉花》便是对这种融合的成功诠释。该作品在国内外均受到了广泛喜爱与赞誉,充分证明了萨克斯管与中国传统音乐相结合的巨大潜力与广阔前景。这种融合不仅为萨克斯管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其在中国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弘扬开辟了新的途径。这种双赢的局面,既丰富了音乐文化的内涵,也推动了中西方音乐的交流与融合。
在我国,萨克斯管的发展需要注入本土的文化内涵,而拥有我们自己的原创作品无疑是关键所在。尽管在引进萨克斯管之初,我国音乐领域在这方面的积累相对薄弱,然而,为了推动其在国内的深入发展,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原创之路。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道路上,我国的音乐家们已经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创作出独具风格的萨克斯管音乐作品,与改编移植类作品形成鲜明对比,充分展示了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
储望华先生所创作的萨克斯管协奏曲《中音萨克斯管协奏曲》,这首萨克斯管协奏曲的出现使得中国萨克斯管在世界交响乐上有了立足之地。这首协奏曲一共由三个乐章组成,其旋律也是使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旋律,例如主题旋律就采用了民歌“孟姜女”中的经典旋律片段,在萨克斯管中演奏出来。在第二乐章中使用了缠绵的旋律并突出萨克斯管技巧,使得整个协奏曲体现了对美好生活及爱情的向往。第三乐章巧妙融入中国民族舞蹈元素,从而丰富了整体的音乐层次和内涵,使整部作品显得更为完整和饱满。原本略显单调的萨克斯管演奏,在融入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精髓后,展现出更加出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电子音乐作曲家李秋筱结合萨克斯管与电子音乐创作出《巴山夜雨》。于2017年创作完成。该乐曲不同于普通的萨克斯管改编曲,创新地采用中音萨克斯管及上低音萨克斯管交替演奏旋律声部的演奏形式,用萨克斯管与电子音乐的组合方式,让其更有创新性与融合性。该作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西洋乐器缺少中国特色,以及现代技法难融合民族元素的问题,也打开了萨克斯管创作的新思路。
无论是经过改编的萨克斯管演绎的中国作品,还是那些独具匠心的中国原创萨克斯管乐曲,均构成了萨克斯管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深度融合的重要一环。这种文化的交融,无疑为中国传统音乐打开了更广阔、更深远的发展空间。
弘扬中国传统音乐之精髓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特色及悠久的历史,这样一种音乐无论放在哪,都令人称赞。当今社会流行音乐的普遍,使得人们接触中国传统音乐的机会更少,中国传统音乐也出现了边缘化的危机,这也引起了中国音乐人的深刻关注,我们不应该让这样优秀的音乐出现被人淡忘的情况,也正是这样一种动机,可以看到一批又一批人越来越重视自己民族的传统音乐。
作为一名萨克斯管的演奏者,在演奏这些萨克斯管与中国传统音乐融合的作品时,能深刻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带来的美,以及非常强烈的情感,这种美是西方爵士乐所不具有的,当越来越多的这种作品被演奏,就会有更多的人看到中国传统音乐。
萨克斯管在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过程中,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极大丰富了萨克斯管音乐的内涵。由于萨克斯管具有极高的包容性,即便在融合中国传统音乐之后,依然能够保持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中国传统音乐在融入萨克斯管的音乐特点后,也变得更加易于接受,从而赢得了更多人的喜爱,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回顾萨克斯管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萨克斯管已经逐步实现了本土化,将其应用于民族乐曲的演奏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如今,在国际舞台上,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听到萨克斯管演奏的中国乐曲,这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音乐文化。
然而,我们所取得的成就还远远不够。相较于外国,仍需在音乐创作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不能仅仅满足于改编和移植的乐曲。应该创作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能够体现中国精神的萨克斯管作品,以展现中国音乐的独特魅力。许多作曲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的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学习。
未来,萨克斯管与中国传统音乐的融合仍将是大势所趋。应继续深入探索和实践,不断推动中国萨克斯管的发展,为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