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岁时节日问候考

作者: 蔡磊

传统岁时节日问候考0

清明节在其发展历程中融入了寒食和上巳等节日元素,兼有肃穆和欢愉的氛围,也因此引起国人对是否能说“清明节快乐”的争议,类似争议也存在于端午节中。这些争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传统岁时节日认知的古今差异。从源流来说,传统岁时节日的问候是一个内涵丰富、主题多样、场景具体的礼仪体系,非一句“节日快乐”所能涵盖。

清明节的源流和发展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之后,清明节气一般落在公历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2024年清明的交节时间是2024年4月4日15时2分3秒。作为传统岁时节日,清明有三候,一候桐始华,二候田鼠化为鴽,三候虹始见。

大约在唐宋时期,清明逐渐由节气演变为节日,其习俗融入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诸多内容。寒食节在冬至后第105日,据学者考证,寒食节可能源于古代的禁火和改火习俗。目前较为流行的说法是,寒食节源于春秋战国时代介之推“割股奉君”和晋文公“火焚绵山”的故事。寒食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加入了扫墓、踏青、荡秋千、插柳、踢球等习俗。到唐玄宗时,“寒食上墓”成为当时国家规定的礼俗。寒食往往在清明节的前一两日,所以其很多节日活动也融入清明节俗中。

从传统来看,清明节俗主要包括祭祖扫墓和踏青游艺。祭祖扫墓一般包括摆放果食酒品、燃香烧纸、磕头跪拜、挂纸插标、拔除杂草、培添新土、修整坟墓等活动。祭祖习俗亦有地域差异。在祭祀时间的选择上,有的地方讲究提前,有的地方选择清明当日,有的则特意避开清明当日。此外,祭品种类、祭祀程序、标记方式、添土讲究乃至相关饮食习俗也都有差异。但从总体上讲,清明祭祖的内核都脱离不了中国人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即慎终追远、敦亲睦族、饮水思源、报本感恩的精神和美德。

清明不只是杜牧笔下的“路上行人欲断魂”,也有欢愉和放松。除扫墓之外,清明节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那便是踏青郊游。这一传统与上巳节郊游赏春习俗不无关联。上巳节最初定在农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后来逐渐固定在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的一个重要活动是祓禊,即在水边举行祭礼以消灾除恶,古人相信水能洗涤污垢,拔除不祥。此外,人们还在水边宴饮,曲水流觞,从而形成郊游踏春习俗,这一习俗也影响到与之节期相近的清明节。宋元以后,寒食节和上巳节在多数地方慢慢销声匿迹,而清明节依然传承至今,成为重要的传统节日。

传统清明踏青游艺的内容非常丰富,有郊游、野餐、插柳、蹴鞠、荡秋千、放风筝、斗鸡、射柳、打马球、碰鸡蛋等。清明时节正值春暖花开,桃红柳绿之时,通过郊游赏春,人们感受春意的萌动,用自然之气为生命吐故纳新。各种郊外的游艺活动,则能驱走一冬的桎梏,放松身心,让生命重新焕发活力。此外,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活动在古代还有辟邪除秽功能,沉淀着深厚的民俗信仰。通过清明节俗,使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顺应天时、亲近自然的基因得以活态传承。

清明问候的合宜性

“节日快乐”是当今社会较为通行的问候语,快乐一词似乎可以和任何节日连接,但和清明节相连,则引起了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可以说清明节快乐。因为从传统来说,清明节有欢快的踏青郊游,追求赏心悦目、欢欣愉悦也是其主题。自2008年起,国家将清明、端午和中秋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体系,此后便开始有清明小长假的旅游热,度假娱乐成为当今清明节的重要活动内容,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清明节快乐的问候变得合乎时宜。另一种观点认为,清明节的基调是庄严肃穆的祭祀节日,发送清明节快乐的问候并不合适。

这两种说法皆有道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传统清明节俗的变迁,以及当今社会对清明节内涵和意义的认知状况。从源流和传统上来说,清明期间除祭祀祖先外,还有外出郊游的习俗。但伴随现代化变迁,生活方式变革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学校教育传承对清明祭祀先祖和先烈传统的强调,清明郊游习俗并未得到较好的传承,尤其在年轻一代的节日认知和体验中日渐淡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国家设立清明小长假和节日旅游消费热潮,在一定意义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传承提供了时间可能。

对于社会大众而言,祭祀祖先和先烈依然是清明节的重要主题,从这个角度来说,笼统地像祝福其他节日快乐一样,去祝福清明节快乐,并不合宜。清明节的问候应注意场合和对象,若对于即将出游的亲友,或许可以说“出游快”,而对于没有出游计划的亲友,尤其是重视清明祭祖传统的长辈,表达清明节快乐的祝福并不合适,不仅如此,还有可能导致不悦。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清明祭祖代表对先祖和去世亲人的问候,如果问候在世之人,有些人会认为不吉利。

清明节郊游的基调和氛围的确是欢愉的,这也成为认同清明快乐之类问候的重要依据。不过,如果进一步推究,清明踏青出游的源流,其实并非单纯地以追寻快乐为目的,而是通过亲近大自然,通过感知春意萌动,来实现人与自然的气息交融,从而实现个体生命状态的吐故纳新和生机焕发。这既是中华文明中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生存智慧的体现,也是远古交感巫术遗留的俗信。

在远古信仰里,两物相交相触,即便分离,必会相互影响。春天的气象代表新生、生长、活力和希望,因而沐浴在春光里的生命,包括人类,也会感染春的气息,让个体的内在精神得到更新和成长,从而激发生命的创造力。道家吸天地之灵气,饮日月之精华的修炼方法也是由此而来。只是当代人将踏青赏春更多地等同于休闲旅游,仅止于在放松和追求身心愉悦的层面上理解它。

传统岁时节日认知的古今差异与问候要义

与“清明节快乐”类似的争议还有“端午节快乐”。不过,公众更多地认同“端午节安康”的问候,这主要是因为多数地区端午习俗都是以驱邪避疫、祈福禳灾为主,虽然形式有所不同,但活动主旨和要义有很强的趋同性。

除了插菖蒲艾草,佩戴香包、五彩绳,喝雄黄酒等防病消灾、祛毒除秽活动外,端午节期间还有美食佳肴、亲人聚会、唱戏、龙舟竞渡等家庭和社区活动,具有热闹的庆典氛围。在古诗词里,端午也被描述为值得庆贺的佳节,祝福端午快乐也是合宜的。总体来说,端午安康的问候比端午快乐具有更广泛的接受度,而端午快乐又比清明快乐更受欢迎,因为端午快乐的问候不像清明快乐那样会引起不悦。

关于清明和端午问候的争议,或许应站在时代变迁的立场给予更为开放和包容的评判,但对于争议背后的深层原因和背景,或许应深思。春节、清明、端午和中秋被视为中国四大传统岁时节日,除中秋外,其他三大节日在秦汉时期已基本定型,尽管历经千年变迁,但主要节俗和核心要义依然流传至今。为何关于节日问候在当下时代却出现争议?究其原因是当代人对传统岁时节日内涵和意义与古人存在差异。当然,不能简单地说这种差异是一种认知误区,因为导致这种差异的是不可逆转的现代化变迁和全球化进程。

当代大众倾向于将传统节日等同于普通假日。历经新文化运动和西方节日文化入侵的影响,传统岁时节日的传承一度衰微,尤其是年轻一代,更是对传统节日的观念非常淡漠,在很多人看来,传统岁时节日和其他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体系的其他现代纪念性节日没有差异,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下,传统节日也只不过是用来聚会和出游的假期而已。

将节日氛围直接定义为与娱乐休闲相关的欢庆,也是当代民众对传统节日认知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当代民众几乎是自然而然,理所当然地发送节日快乐的问候,以维系亲情和社会关系,也会参与社区和旅游地举办的各种节假日庆典活动。这背后蕴涵的节日要义是,节日的意义在于追寻快乐,节日应该快乐地度过。这种节日需要欢度的理念和逻辑和西方节日文化的传入不无关联。英语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Happy New Year”“Merry Christmas”这些彰显西方节日文化要义的短语已深入人心,并移植到中国的节日文化体系中,于是某某节加上快乐的祝福语和问候,也成为新的时尚和社交礼仪为民众所用,也有可能在将来演变成新的节日问候习俗。

对于古人而言,所谓节日,其内涵和意义则比今人理解得更为丰富和深远。节,本指约束竹子生长的竹节,后来引申为事物的分节,分段和关键环节。比如已被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二十四节气便是一个太阳年年度周期中的时间节点。作为四大传统节日之首的春节在民间也被称为年节、年关。俗话说“年关难过”,所以传说中为抵御年兽的侵害要燃放爆竹;为驱除鬼祟,长辈要在小孩的枕头底下放“压祟钱”。此外,风水在新年的流转和过渡,以及置办年货的经济状况都可能成为普通人生命历程中的关口。

仅从春节礼仪的这些细节便可以感受到,在古人那里传统岁时节日的内涵远远不止于聚会、宴饮、郊游和游艺中的欢庆,而是涉及趋吉避凶、崇宗敬祖、祭祀神灵、祈愿酬报、阖家团圆、敦亲睦族、亲近自然等多个主题。由此看,传统岁时节日是一个内涵丰富、主题多样、场景具体的文化体系,仅一句节日快乐不足以涵盖。如果对传统岁时节日的认知只停留在追寻快乐层面,无疑有平面化、简约化和世俗化理解的倾向。

从遵循传统的角度讲,传统岁时节日的问候有三个基本要义:不是每个节日都需要互致问候,仅有春节是具有义务性,部分地区端午节有出嫁女儿回娘家的习俗,可能涉及问候;如果是见面问候或者节令问候,主题以安康为主,而非快乐;岁时节日的问候是一个多样化的礼仪体系,其底色是中国人传统的“五福”文化,也即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和善终,而非西方的快乐文化。

作为礼仪之邦的中华民族有着源远流长的问候文化和智慧,值得年轻一代学习和传承。当然时代在发展,没有亘古不变的传统。传统岁时节日的问候也需历久弥新和创新发展,以新的姿态和面貌完成其现代化转化,从而服务于当下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基金项目:本文为武汉大学本科教育质量建设综合改革项目“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