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空间视域下湘西苗族古歌如何“破茧”
作者: 刘宇新 杨露
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在长期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民族瑰宝,是苗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苗族古歌自身传承特性的限制,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失传。文章选取的范围为湖南湘西地区,苗族古歌生存于这一文化场域中,对此问题加以深入思考有益于湘西地区地域文化的发展和建设。
文化空间理论的阐释与应用
近年来,文化空间一直在我国非物质遗产保护和研究中拥有持续热度,无论是将其单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类型研究,还是将其作为一种研究视角切入非遗保护。文化空间并非一个现实层面的地理空间概念,而是一个以人为行为主体,文化为内核,具有时间和空间二重属性,并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的多维立体存在。
关于文化空间的理论溯源,主要包括两大主要渊源。一种是从社会学视角来阐释的,如列斐伏尔的空间研究,“空间的概念与精神的、文化的、社会的、历史的空间联在一起。”而其中文化空间即其中一个转向,指社会文化环境对空间的改变与影响。
另一种则是从人类学角度阐释的,2001年11月第31届联合国成员国大会通过的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决定中对“文化空间”的定义为:“一个可集中举行流行和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也可以定义为一段通常定期举行特定活动的时间,这一事件和自然空间是因空间中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存在而存在的。”
可以看出,文化空间被理解为由某一特定空间所承载,具有周期性呈现和展演的文化。文化空间的结构和运行逻辑,是由作为文化主体的社区和群体,以及他们施加的权力、资本等多重关系共同构成的。因此,文化空间具有立体多元的整体特性和关系性。
湘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坐落于湖北省、湖南省、贵州省、重庆市4省市交界处。这里有着原始的山峦与森林,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让这里经济相对落后,但又孕育出了独特的民间文学。湘西的神秘而奇秀的地理环境对苗族的经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湘西苗族人民世代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生态环境中,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中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世界观,苗族人把这些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融于文化创造中,从而在其古歌的传承过程中,传达和展示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思想观念及其独有的民族品格。苗族古歌作为湘西文化的典型代表,承载了湘西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记忆。它的魅力源于湘西地域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模式、文化传统及空间布局等,这是苗族古歌得以诞生与发展的深厚土壤。如果脱离了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就难以深入理解苗族古歌的内涵和价值。
湘西苗族古歌的文化价值。苗族古歌作为苗族各个历史阶段生产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蕴含了苗族人民对历史生活的认知发展状态与独特的民族思考方式,是记录苗族生产实践生活的“百科全书”。
湘西苗族古歌记录了苗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其中包括战争迁徙、神话传说、风俗习惯、爱情故事等内容,包罗万象。这些古歌不仅传承了苗族的传统文化,也为我们了解苗族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它是苗族人民的“神圣叙事”,也是苗族的“远古回忆”。其次,湘西苗族古歌是苗族人民的口头叙事文学,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其歌词优美动人,旋律高亢激越,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在演唱中,曲调与唱腔相互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展示了苗族民间音乐的魅力。此外,湘西苗族古歌还是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的象征。它是苗族人民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代代相传,家喻户晓。古歌的演唱不仅传承了苗族的文化传统,也表达了苗族人民对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的追求。最后,湘西苗族古歌也是苗族社会教育和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在苗族社会中,古歌常常被用来教育年轻人要尊老爱幼、勤劳善良、热爱家乡和民族文化等,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和促进社会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总之,湘西苗族古歌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不仅是苗族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苗族口头叙事文学和民族音乐的瑰宝,还是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的象征及社会教育和道德教化的重要工具。
湘西苗族古歌的活动主体。通过对湘西苗族古歌的多重社会关系空间联动性的考察与深描,湘西苗族古歌的社会空间涵盖了家庭、村落、地方区域乃至国内国际范围。古歌演唱的节庆活动、古歌传承的场所、古歌传承的教育体系、古歌的跨文化交流等展示了不同的社会空间,展示了其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和不同群体之间的传播与影响。
湘西苗族古歌的传世离不开文化主体的创作、传承、表演等实践活动。在某种程度上,苗族古歌所展现的一系列文化象征,它们是空间的扩展和时间的延续,共同构成了苗族文化空间的独特再生产。这些古歌,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不仅描绘了苗族先民对宇宙和自然的认知,也呈现了他们对社会和生活的理解。通过古歌的传承和演绎,苗族的文化空间得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延续和扩展,这种特殊的再生产过程不仅是对苗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是对苗族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尊重和彰显。现代苗族古歌的参与主体更加多元,包括传承人、社区民众、学者和研究者及政府和文化机构等。湘西苗族古歌的传承主要是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这使得传承人成为古歌传承的关键。他们通常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知识和高度的个人魅力,能够将古歌唱得动听感人。在湘西苗族中,有许多德高望重的歌师担任着传承古歌的重要任务。湘西苗族的社区民众也是古歌传承的重要主体。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演唱古歌来表达情感、传递信息和娱乐。在传统节日、婚礼等特定场合下,他们会与传承人一起演唱古歌,共同营造民族文化氛围。学者和研究人员也是湘西苗族古歌传承的重要主体。他们通过对古歌的研究,挖掘其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为古歌的传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政府和文化机构在湘西苗族古歌的传承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通过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古歌的传承和发展。
湘西苗族古歌传承发展现状
湘西苗族古歌是苗族历史文化、风俗民情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特色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湘西苗歌的保护与传承现状应当予以重视,将过去孤立的、平面的、表层的纯作品研究,扩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去研究,把苗族古歌视为苗族的一个文化系统,一个有机体,将其创作者、传承者、受传者、传承渠道置于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中去进行宏观的综合考察。从文化空间视域下来探究湘西苗族古歌的传承现状,找出湘西苗族古歌的传承困境,有利于拓展湘西苗族古歌的传承路径。概而言之,湘西苗族古歌的传承有以下困难:
苗族没有文字来记录本民族的语言,苗族古歌是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留存下来。如今会唱苗族古歌的人多数为年逾古稀的老人,很多老一辈的歌师已经去世。一些年长的歌者缺乏对民族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并不强求自己的子孙学会苗歌,传承意识不强。
缺乏传承方式系统性,有学者将苗族古歌的传承方式粗略分为家族传承与社会传承。家族内部传承的技艺通常不外传。而社会传承中师徒传承仪式严格,收徒数量较少。学校教育传承现如今是社会传承的一个主要方式,但也面临着课程安排不统一、师资力量不足等困境。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交通出行的便捷,湘西苗族青年逐渐走出大山去往经济发达的地区务工。湘西苗族青年的外出,致使湘西苗族古歌的传承主体不断减少。并且由于现代社会互联网的高度发达,网络流行音乐不断更新,湘西苗族年轻人的兴趣爱好发生改变,对难度较高的苗族古歌不再有热情。
湘西苗族古歌传承对策
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湘西苗族古歌需要创新性发展,在民族文化中重新焕发生机。针对湘西苗族古歌传承危机的对策,可以从文化空间视域下对苗族古歌传承人的保护与加强对苗族古歌的宣传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提高对苗族古歌传承人的保护,建立苗族古歌传承机制,包括传承人的认定、培养、推荐、管理及民族文化传承基地(传习所)的建设工作;苗族古歌的传承场所是传承人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应该加强对这些场所的保护和利用。可以采取措施,如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修缮古建筑等,保护好这些场所,并让传承人在这些场所中继续传承和发扬苗族文化;加强对苗族古歌传承人的培养和教育,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承担起传承文化的重任,可以通过举办苗族文化培训班、邀请传承人进行授课、组织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提高传承人的文化素养和传承能力。
加大苗族古歌的宣传力度,增强全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可以通过举办苗族古歌文化节、苗族古歌大赛、苗族古歌进校园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苗族古歌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特色;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将苗族古歌转化为数字化资源,通过音频、视频等方式保存和传播。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互联网+苗族古歌”等活动,推动苗族古歌的数字化传承;加强对苗族古歌的研究,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通过学术研讨、田野调查等方式,深入研究苗族古歌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特点等方面,为苗族古歌的传承和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促进苗族古歌与现代文化、旅游等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将苗族古歌融入当地旅游景点、文艺演出、影视作品中去,以创新的方式展现给游客,使他们成为苗族文化传承与传播的积极参与者。例如,可以开设苗族古歌表演、苗族文化体验等活动,通过这种方式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苗族文化的魅力。
湘西苗族古歌作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和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在文化空间视域下,湘西苗族古歌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多方面努力和配合,需要各级政府、学术机构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从技术、资金、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和投入。只有通过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加强传承机制建设,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传播和推广,才能让这一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基金项目:吉首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资助项目“文化空间视野下湘西苗族古歌传承危机对策研究”(202210531027)。
(作者单位:吉首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