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导向视角下的古镇区域设计和规划
作者: 钟沁玲 班乃明
古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元素。在传统古镇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古镇传统文化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文章以江苏省余西古镇为例,通过对其现状进行调查和梳理,分析其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及空间分布特征,提出将余西古镇定位为历史文化古镇,并通过区域规划和设计等体现余西古镇的特色。
古镇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佳体现,蕴藏着大量的文化景观。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古镇的人文风貌常受到一定的损害,其原有的人文风貌逐渐丧失,城市基础建设日趋落后,同时,古镇的街巷狭窄、人流和机动车道相互交织,给古镇的发展带来极大阻碍。因此,对这一独特的“文脉”进行有效保存与开发,既能充分发挥其在新城区的作用,又能满足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余西古镇区域设计的文化意义
古镇整体风貌保存较为完整,具有历史价值和革命纪念意义,并有着能代表区域文化和建筑特色的城镇。古镇中的传统街巷空间与古建筑群是区域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不可再生文化资源。需要充分挖掘历史古镇文化内涵,科学规划古镇和周围环境关系,为改善民生作出具体贡献。
文化定位是一种宏观的战略导向,它要求对古镇的区位、自然条件、历史资源、行政区划、人口状况、经济发展状况、古镇布局结构等进行全面调研,对古镇的文化发展进行细致剖析和研究,从而明确古镇的文化发展走向,找到最有价值和最显著的文化特色。通过对古镇历史、文化、建筑、生态等要素进行一系列分析,最终确定古镇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些特征进行强化处理,如道路、边界、节点、区域、标志物这五大城市意象元素。
通过古镇区域利用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了功能区规划。在不同的空间中,人的情绪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称为“场域效应”。区域的存在,直接关系到古镇形象的形成。而标识则是整个城镇的视觉聚焦,它反映了城镇的空间体系和内部的规则。所以,越是在特定的地方,古镇的标识越是独特,给人留下的印象就越是深刻,而且可以增强这一区域的文化特色。
基于区域规划设计的用户需求调查与分析
用户调查的目的是实现普通用户文化导向下的古镇区域规划和设计体验需求,问卷调查的范围是文化古镇景点。调查的内容是了解用户前往实地旅游的关注度、对古镇文化民俗的看法,以及古镇的建筑与用户印象中相比有什么变化,调查的方法是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发放和统计。
在问卷调查中,针对用户需求进行了详细调查和统计。总结出用户需求主要包括:游客需要了解当地旅游资源及民俗风情;游客需要了解当地特色小吃和传统美食;游客需要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内容。由此可见,游客对于古镇旅游还是持有较高的热情。但由于余西古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古镇内古建筑、古民居数量众多,且不同类型建筑分布较为集中、数量较多。因此在区域规划设计时应该综合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功能和特征,以更好地满足游客需求。
余西古镇问题分析和区域规划构思
余西古镇是江苏省著名的“中国历史名村”“中国传统村落”“江苏省传统村落”,坐落在长江口以北的南通市通州区二甲镇。历经数千年的沧海桑田。这是一座千年古城,原名庆余(余庆),又叫龙城,因龙游沟由此向南延伸,直至古长江边,即今之海界河,龙游沟乃古海漕遗迹,余西镇因龙游沟而得名龙城。自唐代开始,兴于两宋、盛于明清两代。海盐饮食逐步普及与发展,成为古通州东南海岸最早的盐港,也是中国蓝色印花的发源地,留存大量的历史遗迹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地处长江与黄海交界的长江下游,距通州10公里,距南通30多公里,与335国道毗邻,与通吕运河接壤。
基于调查结果的问题分析,宣传力度不够,旅游产品供应不够,在南通现存的古城镇中,名气不够大。一个景区的旅游产品就是该景区的一种文化,从一些小的纪念品和当地的特产中就能看出当地几千年的历史,让游客们在走出这里之后,用这些产品将这里的美景永久保留下来。同时,古镇也缺少合理的规划。
古代建筑物损坏严重,有的古镇建筑由于与现代化的居住环境不符,闲置荒废,有的出于私人的生活需求,对其进行大量改造,给游客的游览造成很大不便。
支持条件不够健全,在余西古镇,很少能找到深受年轻人欢迎的具有浓郁民俗风情的家庭旅馆。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完备,无法满足游客休闲、度假等需要。
区域文化的丧失,目前,古镇正处于发展阶段,随着人口的大规模迁移,导致其文化承载物的丧失,使得古镇文化呈现出一种“空心化”的态势。随着游客的不断涌入,其自身所承载的多元文化也不断与地方传统文化发生碰撞,因此,在开发过程中,怎样更好地保护好地方的历史与特色景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文化导向关乎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具体包括地域文化:余西古镇是古通州东南沿海第一个盐埠,其食盐的开发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文化及社会生活都有很大的冲击,从而使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并衍生出相应的建筑、风俗、地名等。
农耕文化:余西古镇具有古朴悠远的时代特征。作为苏北地区特有的农业人文景观,有其特有的地方性,古城镇保留了多元的本土化的文化特质。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包括生产与生活习俗、游艺竞技习俗、岁时习俗、礼仪制度习俗、社会组织习俗和民间文学艺术等。余西古镇的历史文物主要有印染染坊园、盐业展示园、木刻版画、榨油酿酒等。蓝印花布印染工艺在唐宋最为盛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蓝底白花和白底蓝花的图案,制作工艺流程繁琐,影响深远,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江北传统古镇作为一种特定乡村景观类型,是一种生活方式与一种形式的结合,是集体意识和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进行古镇保护规划的实施,为古镇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平台,旅游者支付的费用,不仅为当地居民开辟财源,同时也使当地居民对古镇资源的价值和资源如何利用有了新的认识,遵循“历史和自然”的设计理念。
在特定的历史和人文环境中,对集体记忆进行唤醒和传承,使“物”与“人”这一主体意象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从而构筑起一种文化传承和发扬的连续性。把新旧的建筑物和小镇的历史人文相融合,形成新余西古城片区。
余西古镇的设计应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规划时要兼顾旅游者的需求,同时兼顾余西古镇住户的利益,不能为了追求经济的发展,而降低了古镇的品质,余西风景区的开发要从旅游开发的角度出发,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推进。
以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把传统文化和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而且动力增长也会更快。余西古镇的任务,就是要让大城市里的人,短暂地从忙碌、压抑的城市生活中解脱出来,让游人在美丽的大自然中,感受到传统的人文气息,得到身体上的休息,精神上的愉悦。
余西古镇历史悠久,保存着大量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古遗址、古民居等,这些都是余西古镇开发的重要基础。余西古镇区域规划应该注重对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整理和挖掘,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余西古镇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余西古镇具备开发旅游资源的有利位置。古镇的人口逐年减少,并且出现了老化的迹象,急需旅游业的发展来给这座古镇注入新的生机。古镇既有优美的乡村风景,又有丰富的人文资源,保留着许多融合古镇居民日常生活中的民间习俗,展示出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基于调查结果的设计规划路径和方法
根据对古镇问题分析、设计原则、区域定位及文化定位,为古镇的现状研究提供一个理论指导,为古镇区域规划和设计的探索提供了现实依据。
近一千年来,余西古镇已发展出轴对称、城郭相连的“工”字形市镇形态。但由于旅游人数的增加,目前的交通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日益增长的客流,因此余西古镇需要在区域规划中增加主要干道、次干道和支路的路网体系。充实两旁的空间,营造出趣味的空间。同时,街道两旁的街道具有明显的功能和活动集聚特点,同时也可以加强街道的人文标识。这会使旅游者对余西古镇的文化有更深刻地认识。
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有牌坊、有民居、有书院、有码头、有桥梁、有大门、有作坊。江南地区因吴文化的影响,大量的住宅都是“前店后宅”的形式,结合地方传统的民居特点,以具有地方代表性的庭院为依据,遵循既有的布局,并在原有的建筑基础上,进行填充、组合和加建等。通过对空间的高效融合,实现了对建筑用途的变化,进而对区域更新方式进行研究。
古镇开发的核心在于保存人文内涵,而以居民为主体,通过内生性开发的方式提升其生命力,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要对核心区域的景观完整性进行全面整治和全面维护,对视觉效果有直接影响的景观要协调一致,对红色的瓦片、红色的砖石进行改建,对道路的铺设采用普通的砾石路面。以院落空间的多元化、建筑艺术风格及地域营造为主要特征,在空间规模、使用功能、营造材料及建造方法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区域特征,在整体保护的理念下,强调区域建筑的整体特征应该是“整体”与“组”的结合,(见图4)。
文物古迹的文化价值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记载着我国丰富的历史内涵。历经千百年留下的古镇里存在大量的文物古迹。在余西古镇中增加陈列空间,陈列空间的功能是对展览物品所蕴含的文化线索进行整理,同时也为展览物品提供了一个向上的空间。高品质的陈列空间,会引起观众对展览物品的高度注意。目前余西古镇缺乏历史文化展览馆和美术馆等传统文化的配套设施。根据古镇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一个文化展示区域的设想。
以自我投入为主导的体验性消费。让参观者自己动手做,提高参与度。要防止整条街沦为全国批发旅游纪念品的状况,让真正的老手工艺者亲自展示艺术品制作过程,并邀请参观者一同制作。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参与者对制作技艺的认知,提高参与程度,还可以让更多的人记在心里,这也算是一种变相传承。
把小镇内的设备和景观设计与小镇的人文要素相融合,让人想起过去,从而产生心理共鸣。如古镇独有的小型水车、老电视造型的广播板等,用古镇的废弃材料制成的娱乐座位或垃圾桶等。
文化导向视角下的古镇区域空间规划设计是一个将文化研究、保护与开发相结合,同时注重在规划设计中体现地域特色的过程。在文化导向视角下的古镇区域空间规划设计,应从文化维度出发,结合区域特点进行定位,将历史文化资源、旅游资源与人文资源进行整合,突出历史文化特色,打造古镇的文化品牌。同时,规划设计应以保护、传承与发展为目标,在保护基础上开发,将传承历史、延续文脉、弘扬地方文化作为古镇区域规划设计的核心。最后,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要注重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注重历史建筑的保护、注重区域风貌特色与整体环境品质提升等。通过对余西古镇区域空间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对其他地区古镇区域空间规划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基金项目:南通理工学院2024届“优秀毕业设计”培育项目。
(作者单位:南通理工学院 传媒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