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平衡之道
作者: 吴海嘉
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见证和民族的瑰宝,承载着人类的记忆和智慧,是全人类共享的宝贵财富。然而,随着全球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旅游开发被视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过度的商业化和游客涌入可能对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造成破坏,威胁到其长期保存。这使得如何在开发与保护之间寻找平衡,成为学术界和实践领域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文章以泸州市尧坝古镇为例,探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平衡。尧坝古镇资源丰富,吸引游客的同时需应对保护挑战。借鉴双重属性理论及国内外成功案例,提出科学规划、社区参与和法规建设等策略,旨在实现文化可持续利用与经济发展共赢,为类似地区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理论基础
文化遗产,无论是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承载着人类历史的厚重韵味与民族的独特记忆。它们不仅体现了人类的创造力和技艺,还是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对于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国家认同感的强化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正如何波所指出,古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内在的文化价值有待深入挖掘和传播。
文化遗产的价值并不仅仅体现在其历史积淀和艺术美学的层面,它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通过旅游开发,文化遗产能够转化为经济动力,刺激当地就业,促进社区发展。然而,这种转化过程必须谨慎对待,以避免对文化遗产本身的破坏。正如王朝闻先生的美学理念所提示的,文化元素可以巧妙融入旅游商品,既保留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又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文化遗产还具有教育和启发功能,它能引导游客了解历史,感悟文化,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和审美体验。古镇除了提供视觉上的享受,更重要的是满足人们对文化内涵的探索需求,使得旅游体验超越了简单的娱乐层次,上升到知识和情感的交流层面。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遗产亦成为国家和城市形象的重要标识,对于提升国际知名度和吸引力具有显著作用。通过合理开发和保护,文化遗产可以成为促进文化交流、增进国际理解的重要桥梁,对于构建和谐世界具有深远意义。
文化遗产的价值多维而深远,包括历史、文化、经济、教育等多个方面。在旅游开发中,必须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以确保其价值的持久传承,同时寻求合理的利用方式,实现文化遗产旅游与保护的和谐共生。
旅游开发对文化遗产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可能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能产生负面效应。在罗翔兮等人的研究中,他们指出,尧坝古镇的旅游开发有助于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再发现,通过旅游活动,古镇的建筑风格和传统生活习俗得以展现,提高了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尊重。然而,这种开发也伴随着潜在的破坏风险,如过度商业化、游客压力和环境恶化。
大量的游客涌入可能会超出文化遗产的承载能力,导致古建筑和文物的损坏。同时,为了迎合游客需求,部分地方可能会过度改造,丧失其原有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王朝闻的美学理念提醒我们,应避免在旅游开发中牺牲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而应寻求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微妙平衡。
旅游开发也可能改变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和意义。在尧坝古镇,东岳庙原本是社区的精神支柱,而旅游开发可能使其转变为单纯的观光景点,原有的社区功能被弱化。因此,旅游开发必须尊重和维护文化遗产的社会文化价值,防止其功能单一化。
经济层面,旅游开发能够为当地带来经济收益,促进就业,改善居民生活。然而,如果不加以规范,这种收益可能会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社会不平等加剧。社区参与的观念提出,应当让当地居民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共享旅游发展成果,以实现经济与文化的双重保护。
全球化的视角下,旅游开发也可能使文化遗产面临同质化的威胁。莫高窟和喜峰口长城的案例表明,差异化开发策略是保持文化遗产独特性的重要途径,避免“千城一面”,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综上,旅游开发对文化遗产的影响复杂而深远。一方面,它能激活文化遗产的经济潜力,提高其知名度;另一方面,过度开发可能导致文化遗产的破坏和功能丧失。因此,应当寻求兼顾保护与开发的策略,确保文化遗产旅游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真实、完整地传承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
合江县尧坝古镇的概况与现状
尧坝古镇,位于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距离县城约12公里,是一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川南古集镇。古镇的形成可追溯至北宋时期,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古代川黔盐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川南、滇东北和黔西北的特色,体现了多元文化的交融。
据罗翔兮等人研究,尧坝古镇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清末民初的川南穿斗式结构,适应山地地形,部分保留了早期编竹夹泥墙的传统工艺。这种建筑技艺既体现了地方特色,又彰显了人们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智慧。古镇的街道布局体现了历史的烙印,如“S”形的主街,反映了多次修缮与演变,两侧一至两层的建筑既保留了古朴风貌,也确保了空间的有序与和谐。
地处古镇中心的东岳庙,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更是社区的公共空间,体现了古人对空间布局的精心设计。庙宇的山地建筑形式,步步抬升的梯级,以及部分亮瓦设计,营造出庄重而神秘的氛围。东岳庙广场的开阔设计,兼顾了集会、疏散与消防安全的功能,是传统文化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典型例证。
在文化传承方面,尧坝古镇的川剧变脸、非遗文化“抬工号子”等传统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旅游资源,也为古镇赋予了生机与活力。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游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社区的文化传播与传承,使居民与游客共同沉浸于传统文化的体验之中。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尧坝古镇面临着保护与开发的双重挑战。如何在保持古镇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同时,有效利用其文化资源,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借鉴莫高窟和喜峰口长城等案例,尧坝古镇需要探索差异化的开发策略,兼顾经济效益与文化保护。同时,加强社区参与,让当地居民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主体,共同维护古镇的独特韵味,实现文化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尧坝古镇的旅游开发活动逐步升温,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众多游客。在政府的推动下,古镇已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如川剧变脸表演、非遗项目“抬工号子”的展示,以及各类民俗节日庆典,旨在提升旅游吸引力,传播地方文化。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提高了古镇的知名度。
然而,旅游开发也给尧坝古镇带来了保护上的压力。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古镇的基础设施和古建筑面临承载能力的考验。部分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加上游客频繁出入,出现了破损现象。此外,商业化的发展趋势可能导致古镇的原始风貌被改变,传统生活的韵味逐渐消退。在社区参与上,虽然部分居民受益于旅游活动,但也有居民因旅游开发而面临生活困扰,如噪音、拥堵等问题。
为应对这些挑战,合江县已在规划和法规层面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方面,政府制定了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对古镇的开发进行控制和引导,力求在旅游活动和文化遗产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例如,对古建筑的修缮工作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尽量保持历史原貌。另一方面,加强了文化遗产保护法规的完善,严厉打击破坏文物的行为,确保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在社区参与方面,合江县鼓励居民参与到古镇的保护与管理中,通过举办培训活动,增强居民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同时,通过设立旅游合作社等形式,让居民在旅游产业链中获取更多利益,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的良性互动。
然而,尽管已有这些努力,尧坝古镇的旅游开发与保护现状仍存在改进空间。如何进一步提升旅游开发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激发社区参与的潜力,是未来需要深入研究和实践的方向。通过对莫高窟和喜峰口长城等成功案例的学习,尧坝古镇有望找到更为有效的平衡策略,使得旅游开发与文化遗产保护并行不悖,共同推动古镇的长远发展。
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策略
在深入探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后,文章将聚焦尧坝古镇的具体实践,提出针对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的平衡策略。这些策略旨在维护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时促进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是平衡开发与保护的关键。对尧坝古镇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其文化遗产的特性,遵循“最小干预”和“尊重历史”的原则。规划应明确开发的边界,对旅游设施的建设、游客流量的控制、活动的安排等方面做出详尽规划,防止过度开发导致的文化遗产破坏。同时,规划应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以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
社区居民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参与能确保文化遗产的真实性与活力。鼓励居民参与古镇的保护和管理,例如,通过提供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认识,让他们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倡导者。此外,通过旅游合作社等形式,使居民在旅游产业链中受益,实现社区与旅游发展的共赢。
强化法规建设是保障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手段。合江县应完善相关法规,明确各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文化遗产破坏行为的处罚力度。同时,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确保法规的执行,以法律手段保障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引入创新管理理念,如建立遗产旅游解说系统,提升游客的教育体验,同时降低对文化遗产的潜在破坏。通过智能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控游客流量,合理调配资源,确保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活动的协调。此外,引入非政府组织和企业参与,形成多元化的保护主体,增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合力。
借鉴莫高窟和喜峰口长城的案例,尧坝古镇应实施差异化开发策略,突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历史特色。通过体验式旅游、文化活动和传统工艺的展示,使游客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化遗产,避免同质化竞争,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尧坝古镇有望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路径。这种平衡不仅体现在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也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活化中。通过科学的规划、社区的参与、严格的法规和创新的管理,我们可以确保文化遗产的价值得到尊重,同时通过旅游开发实现地方经济的繁荣,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通过对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尧坝古镇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复杂关系。尧坝古镇的案例表明,旅游开发既可以为地方经济注入活力,也可能对文化遗产造成潜在威胁。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平衡开发与保护的策略,包括规划先行、社区参与、法规建设、创新管理和差异化开发。
规划先行,即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发展规划,避免过度开发,确保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得到维护。社区参与强调让当地居民成为保护的主体,通过培训和利益共享提升他们的保护意识和参与度。法规建设则需要完善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体系,以法律手段保障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利用。
创新管理手段,如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和解说系统,可以提升游客体验,同时减少对文化遗产的负面影响。差异化开发策略则有助于凸显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增强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
实施这些策略后,尧坝古镇在旅游开发中实现了文化遗产的保护,验证了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平衡是可行的。这一结论为其他类似地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强调了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应忽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以尊重和保护为前提,推动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未来的研究应当进一步探索这些策略如何在其他文化遗产丰富的地区得以适应和实施,以确保在全球旅游浪潮中,文化遗产的价值能够得到持久保存,同时推动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在此基础上,我们期望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能真正成为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之间的桥梁,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赢。
(作者单位: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