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娱神”到“娱客”
作者: 白玛措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大众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民族旅游迅速进入大众视野,民族民间舞蹈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作为最主要的精神文化无法避免被“消费”的可能。文章就民族旅游对藏族民间舞蹈的影响进行关注,作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景区,民族旅游对藏族民间舞蹈的影响及民族文化的走向是值得人们关注的焦点。
被誉为“人间天堂”的九寨沟成为中外游客心生向往的“童话世界”。作为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九寨沟独特的自然风光为主要旅游资源,九寨沟作为民族地区发展民族旅游最具优势的资源就是九寨沟自然及人文旅游资源。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九寨沟本土的藏族民间舞蹈与旅游相结合,在当地独具民族特色的演艺中心、藏家乐的表演中愈加强调娱客性。游客在欣赏九寨沟“六绝”藏情时,饱览旖旎风光同时,又能感受藏族风情的浓郁和独特文化魅力。藏族民间舞蹈在民族旅游开发中势必会影响民族文化的走向,文章将民族旅游对九寨沟藏族民间舞蹈的影响研究提供一些思路,推动民族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民族旅游的概念
民族旅游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观光旅游时,当地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特性吸引旅游者去参与、体验当地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来达到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感。旅游人类学家科恩(Erick Cohen)认为目标资源群体是在自己居住的范围内不完全属于该国政治或社会意义上的主体民族,民族旅游是依赖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独特自然风光的一种跨文化交流。
藏族舞蹈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影响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和演进,其最大的特征是具有群众性和娱乐性。藏族舞蹈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如藏族舞蹈《拉孜堆谐》;另一类是具有典型的“娱神”性质的宗教舞蹈,如藏族舞蹈《羌姆》就是寺院里一种非常重要的祭祀性舞蹈。
作为四川旅游品牌的超级IP,旅游经济是当地居民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为迎合市场需要,九寨沟藏族舞蹈越来越倾向“娱客”。在迎合市场需求和利益驱动的刺激下,传统的藏族民间舞蹈的表演不再受时节性和空间性的限制,简化整个表演过程中的传统典仪,演变成游客观赏和体验民族艺术的组成部分。在表演内容上,展示藏族人民生活生产画面;在动作设计上,主要强调脚下动律,动势简单,接近于大众的接受度;在舞蹈音乐选择上,越来越偏向游客喜欢的律动感。通常这种经过“重构”的藏族舞蹈在九寨沟各大演艺中心和藏家乐中,“能够展现风土民情、渲染节日氛围,可以增加节日的活力和参与性,起到加强与游客感情交流、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等重要作用。”但也会出现藏族舞蹈的简单化和趋同性问题,与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区隔亦不断增多。原有的藏族舞蹈动作体系背后的意象和表征,普通大众也可以解读或者认同,舞蹈的存在就是让游客去会心地欣赏,从“娱神”到“娱客”功能的转变将愈加明显。
在《毛诗序》中就有说明内心情感在心中涌动时,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情感,用诗的语言还不足以表达,便用嗟叹息来延续情感的表达,嗟叹息都无法充分表达时,就放开嗓门大声歌唱,手舞足蹈来表达内心激荡的情感。内心情感的形意化表达是传统民族民间舞的重要特征。人们最初在生产生活中开始形成舞蹈,通过自身在生产生活中有了体验领会,再通过身体动作再现生活场景,继续不断地系统化、抽象化,形成了独特的优美动律。总而言之,传统民族民间舞蹈起源于个人内心情感的直接表达。但在当地民族旅游开发中,民族民间舞蹈不仅是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当地人在表演藏族民间舞蹈中会忽略内心情感的呈现,舞蹈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通过机械、不含任何情感的“踢踏”“挪跨”“屈伸”,迎接每一批游客时的“微笑”与“热情”也显得越来越机械。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和利益驱动,传统的藏族民间舞蹈本身具有的深厚底蕴的独特动律被赋予了新的现代流行的文化元素。这种刻意让舞蹈的“娱客”功能更加强化,在长期的应用和坚持,让传统的藏族舞蹈从重视表达内心情感到强调受众参与、体验和感受的变化愈来愈明显。
关于民族旅游开发的反思及建议
在民族旅游中,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在体验当地民俗风情时,知识结构和消费能力的差异化必然导致游客体验需求的分层;千篇一律的“藏家篝火晚会”“拉人入舞”“献上哈达”,造成文化趋同,本土民族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掘,从而形成审美疲劳。民间舞蹈在民族旅游开发中需要强调主体根性,将当地独特的区域文化特征、孕育舞蹈的历史风貌等元素进行深入挖掘。在九寨沟民间舞蹈发展、传承、创新中,扬弃民族旅游开发对当地民族舞蹈的影响,不去削弱和扭曲主体根性,这样民族民间舞蹈才会保持本色,永葆生命力。
民间舞蹈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这种特色是民族文化的独特标识,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在民族旅游开发中,通过强调民间舞蹈的主体根性,可以让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从而增强游客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强调民间舞蹈的主体根性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民族旅游开发中,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可以通过表演、教学等方式传承给年轻一代。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还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民族文化,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强调民间舞蹈的主体根性也有助于提升民族旅游的品质和内涵。在民族旅游开发中,除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建筑景观外,还需要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来吸引游客。通过强调民间舞蹈的主体根性,可以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从而提升民族旅游的品质和内涵。
修复九寨沟原生态民间舞蹈,实现百花齐放。九寨沟民族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无论是当地的艺术团还是在藏家乐表演的藏族舞蹈大多是他者的编创剧目或者锅庄,九寨沟景区内原生态舞蹈正面临着消失和失传,比如九寨沟景区内的夏莫歌舞(见图1、图2)。九寨沟原生态舞蹈需要聘请舞蹈专业相关专家对当地舞蹈进行修复和抢救。第一,舞蹈专家实地调研,梳理出当地历史上出现过的藏族舞蹈、表演形式、舞蹈特点等。可适当采用舞蹈艺术口述史研究,通过老一辈艺人的口述,查找当地县志或者照片,寻找失传的舞蹈活动记录。加大对当地的文化历史研究,系统勾勒出当地的民族舞体系。第二,整合信息,重现原生态舞蹈。将采集到的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进行修复,通过拍摄教学视频,口传身授等方式重现原生态舞蹈剧目。第三,加大保护力度,充分调动当地青年人文化传承的积极性,鼓励当地年轻人进行原生态舞蹈的传习;加快修复工作,加强民间老艺人的保护,民间老艺人普遍年事已高,民间艺术若处在后继无人的境地,那我们将失去这一笔文化财富。
普及教育,唤醒民众对藏族民间舞蹈的保护意识。九寨沟藏族民间舞蹈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民群众集体创作的结晶,因此,只有民族旅游地区的人民群众才能保护和传承当地的传统民间舞蹈。一方面,当地文旅局重视对干部群众普及民族文化保护知识教育,通过九寨沟“日桑”文化节的形式(见图3),让广大群众了解九寨沟藏族独特的舞蹈艺术内涵。另一方面,加快推进基础教育阶段将舞蹈教育融入课堂,中小学校成立专业的教师团队,将修复的九寨沟原生态舞蹈编写成校本教材或者乡土教材,开设藏族舞蹈课程,拓宽九寨沟藏族舞蹈的受众基础,同时增强中小学生的文化自信。
推动“舞蹈+产业”的融合,增强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气息。在传承和学习原生态舞蹈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保留原生态舞蹈的生活场景,与九寨沟当地的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相结合,通过民间舞剧宣传九寨沟舞蹈。游客来到九寨沟风景名胜区进行旅游观光,是以“他者”的身份进入陌生的民族文化情境,在短时间很难对当地舞蹈进行角色转变,因而难以对该舞蹈产生共鸣和互动。民族旅游开发需要加强舞蹈作品创作与宣传,以数字媒体技术重现原生态舞蹈生活场景。让游客穿上民族服饰,拿起藏族传统乐器进行伴奏,身临其境融入舞蹈热烈、欢快的情境当中。部分游客想把这次难忘的经历与亲朋好友一同分享,可请专业的摄像和剪辑团队将游客参与民间舞蹈的过程用短视频记录,既可以当短视频进行宣传,也可以让游客将美的享受带回家。以沉浸式体验的方式吸引旅游者去参与、体验当地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来达到高质量的旅游体验感。以全域旅游为导向,鼓励村民旅游参与意识,推动“舞蹈+产业”的融合,比如“舞蹈+美食+民宿”“舞蹈+虚拟现实技术体验”等产业链,满足游客多元化的旅游体验感。
全域旅游经济浪潮的冲击下,民族旅游地区的舞蹈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这个问题既关系到九寨沟景区的文化传承,也关系九寨沟景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民族旅游开发对九寨沟藏族舞蹈的影响犹如一把“双刃剑”,事物在发展中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并存。高质量发展的旅游是适度开发民族旅游,同时也要促进文化生态平衡和文化发展的作用。九寨沟民族旅游开发带来的经济利益的驱动使得原有的藏族舞蹈动作体系背后的意象和表征,普通大众也可以解读或者认同,从“娱神”到“娱客”功能的转变将愈加明显文化差异性减少、文化趋同性増加,本土民族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在当今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民族舞蹈要想寻求发展之路,不仅将民间艺术所特有的审美价值保留下来,还要保留市场条件下的资本价值,让九寨沟藏族舞蹈兼具文化价值与意识形态价值,这样我们的民族旅游才能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当精神文化逐渐被物化时,应该抱有积极态度,中华民族本是多元一体化的民族,各民族之间通过民族旅游这个载体,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基金项目:阿坝师范学院校级课题研究项目,项目编号:AS-HBZ2023-109。
(作者单位:阿坝师范学院)